电子产品成瘾是世界性难题, 瑞典心理学家找到了“解药” 02/15/2023 核心提要:电子产品依赖是世界性难题。手机是好是坏,全看使用者能不能驾驭它。学会驾驭电子产品的孩子,更能获得未来竞争力。 前阵子为了给孩子上网课,朋友买了一台iPad。春节期间,孩子抱着iPad不撒手,把朋友气得一顿训:“给你买iPad是为了学习,不是给你玩的!” 结果,这个11岁孩子反驳说:“我玩是因为我的朋友都在玩,我不玩大家聊什么?而且课本也在iPad里,我不看iPad怎么读书?” 朋友哑口:一时竟无法反驳。 一个班9成9的孩子都在玩手机电脑,老师都用网络教学。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表、智能学习机、智能音箱……电子产品无处不在,带来的坏影响,成为让父母头疼的问题。 01 电子产品依赖是世界性难题 瑞典,98%的7岁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机;英国,孩子每天花6小时玩手机电脑;美国,孩子每天花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高达9小时……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Anders Hansen在新书《手机大脑》里写道:虽然手机在儿童群体中已经普及,但绝大多数孩子都沉迷游戏娱乐,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够善用手机。 什么叫善用手机?如何使用电子产品,才能够放大电子产品的好处,而不是被电子产品奴役? Anders Hansen将脑科学、进化学、心理学和自身研究结果结合起来,在《手机大脑》里做出了严谨的解答。 Anders Hansen认为,电子产品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好是坏,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多巴胺、用脑习惯和镜像神经元。 02 手机带给孩子的,不只是成瘾 为什么人们会手机成瘾?原因是它用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激活人类大脑中的奖赏机制,让人不断分泌多巴胺,不断感受快乐。 这被称为手机的“兴奋剂效应”——饥肠辘辘的原始人看到树上的果实,会兴奋得分泌出多巴胺;无聊焦虑的现代人看到网上的消息,也会分泌出同样的东西。 兴奋剂效应在10-20岁的青少年身上尤其明显。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多巴胺分泌旺盛,十几岁的孩子看手机,就像饥饿的原始人看到果实一样,容易沉迷其中获取更多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离了手机就闷闷不乐,甚至性情大变。他们被虚拟世界激活的多巴胺远超现实。 什么样的孩子能够抵抗兴奋剂效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