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State Department phones hacked with Israeli company spyware REUTERS 12/03/2021 KEY POINTS Apple iPhones of at least nine U.S. State Department employees were hacked …
Tag: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一场关键领域之战:中国已成大赢家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12/03/2021 在11月15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峰会中,拜登总统承诺将与中国进行他所谓的“简单、直接的竞争”。然而,北京已经在一个关键领域击败美国及其盟友:数据。 数据相当于21世纪的石油,是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经济实力和国家力量不可或缺的资源。这些数据的源头是我们所有人:我们的健康记录和基因序列、我们的上网习惯、我们企业的供应链流、手机、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吞噬的巨量图像。 在21世纪,竞争全球影响力将需要保护和利用这些数据来获得商业、技术和军事优势。到目前为止,中国正在赢得比赛,而西方几乎没有参与。 通过最近建立的法律法规架构,习近平一直在努力使中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数据中间人。北京是怎么做到的?通过将中国数据与世界隔离开来,对全球数据流动施加新的域外权力,并将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置于法律约束之下——同时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吸收其他国家的数据。 中国数据代表了约14亿人的模式和行为,习近平知道,仅仅封锁中国数据也能阻碍北京的竞争对手获得全球经济优势。 拜登政府曾谈到数据在我们与中国的竞争中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看到相关战略。这威胁到美国人的隐私、经济竞争力、国家安全和未来的全球地位。这将是对美国2022年对华政策的重大考验。 美国政客日益担忧美国科技巨头对大数据的收集和潜在滥用,然而大数据在中国野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我们自己的数据在实现这些野心的过程中被滥用的方式,却落入华盛顿的视野盲区,这让人困惑。 更加令人困惑的是,美国两党意识到北京了对美国资本市场等其他美国资源的利用和武器化。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华盛顿终于开始解决——尽管是时断时续地进行——美元自毁性地大量流入中国军事和全球监视机构的问题。虽然此类措施仍需大幅扩展,但至少政策制定者现在有一些工具来限制北京轻松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然而就数据而言,情况并非如此。北京认为可以为所欲为,而西方过于分心或鲁莽,无法做出有意义的回应。习近平从上台之日起就设想长远,大胆行事。 习近平在2013年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宣布:“浩瀚的数据海洋就如同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蕴含着巨大生产力和商机,谁掌握了大数据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资源和主动权。” 从那时起,北京一直在构建框架,以确保大量积累的数据服务于中共战略利益。 2017年实施的一系列法律确立了中共对中国网络上的私人数据的访问权,无论是在中国境内的数据还是与华为等中国公司有关联的海外数据。 现在北京已经悄悄颁布了一套新的法律——首先是9月的《数据安全法》,随后是11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法律不仅要求访问私人数据,而且要求对其进行实际控制。 这对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中国数据不仅必须留在中国供政府访问,而且北京现在要求控制这些信息的去处,例如是否可以发送到自己的总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企业实验室,或者一个已提出执法或监管要求的外国政府。 根据北京的新法律,遵从涉及数据的对华制裁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例如对牵涉人权暴行的中国实体关闭银行服务或云服务。在这些情况下,外国公司可以选择听从美国法律或中国法律,但必须二选一。 这些法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斯拉、苹果和其他公司选择建立专门的中国数据中心——有时与中国国家实体合作,以免他们无法进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高盛在向美国总部发送备忘录时面临压力。 北京最近的行动辅助了其从全球范围内购买、窃取和以其他方式获取数据的长期努力。它入侵跨国公司数据库,在外国大学和公司开展“人才招聘”计划。它收购了外国公司,例如一家意大利军用无人机制造商。它在硅谷等开放的外国市场为自己的数据驱动型初创企业提供资金。 这种做法是赤裸裸的不对等,依赖的是对外国数据的获取,同时拒绝外国人访问中国数据——并且似乎假设外国政府不会做出回应。毕竟,美国没有全面的联邦数据治理办法,而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主要关注消费者隐私。 美国和盟国的政策制定者是否会制定办法,以限制战略数据流向中国?目前,拜登政府的回答是:也许吧。 “我们的战略竞争对手将大数据视为一种战略资产,”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今年夏天表示,“我们必须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大数据。” 这是清晰而引人注目的语言。但从习拜会的官方讲稿来看,数据在拜登与习近平的议程上似乎并不重要。 …
专家: 发现马航MH370! 位置当年差一点就发现了! 文章来源: ZAKER 12/02/2021 12 月 1 日,据澳大利亚七号台新闻报道,英国航空工程师理查德 · 戈弗雷在 11 月 30 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其使用一项革命性跟踪技术发现了马来西亚航空 370 客机。他表示这架飞机在珀斯以西 1993 公里的印度洋坠毁,目前位于海平面 4000 米以下。 New tracking technology may …
最致命武器 空军部长:美中大打极音速军备竞赛 世界新闻网 11/30/2021 空军部长肯德尔(Frank Kendall)30日表示,美国和中国正进行极音速「最致命武器」的军备竞赛。两国竞相建造、测试新一代高速武器,已有一段时日。 肯德尔接受路透访问时说,「这产军备竞赛不见得为了增加数量,而是为了提高质量。」「竞赛已有一段时日,中国非常积极在进行。」 美军最高将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密利10月曾说,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测试的极音速武器显示,北京意在发展环绕地球轨道、能够闪避美国防御飞弹的武器系统。 美国自己今年内也数度测试极音速武器,有成有败,也在10月,海军成功测试火箭推进马达,可以装在携带极音速武器到高空的发射器上面,加速攻击或拦截能力。 所谓极音速武器是指能在大气层上层以五倍音速,也就是每小时6200公里(3853哩)飞行的器具。 肯德尔说,美国在专注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的时候,极音速武器的发展不是国防重点,「但这不是说我们毫无作为,只是说做的不够。」 在国防部开始动用2023会计年度预算之际,肯德尔希望从老一代、维持费很贵的武器系统相继退休当中,筹足经费好好发展新一代武器系统,包括极音速武器。 肯德尔说:「我很喜欢A-10雷霆二式攻击机。C-130运输机出过很多次任务,很能干也很有效率,是很不错的飞机。MQ-9收割者侦察机参加反恐行动时,也很管用。这些仍然很有用,但吓唬不了中国。」 这些都是40年以上的老战机,货运机,和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无人飞机,他说无一会让中国害怕。 国防承包商则希望趁国防部「换代」到极音速武器之际,不但可以承建武器实体,还可同时发展新一代的侦测与反击机制。 世人的注意力转到新一轮军备竞赛和诸多新兴武器上面,美国的武器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诺斯洛普·格鲁曼和雷神科技等,也纷纷向投资人夸示各自的极音速武器发展计划。 因为研发中的新一代超级快速飞弹,每一枚就要好几千万元,国防部研发长说,要承包美军武器的制造与供应,厂商们仍得把价格降低。 Source 英航母舰载机坠海瞬间曝光:起飞失败 一头扎海里 来源:海外网 11/30/2021 海外网11月30日电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11月17日曾发生一起F-35B舰载机坠海事故,战机至今未能打捞出水,直接损失超过1亿英镑。29日,英国天空新闻网披露了事发时的监控视频。 视频显示,这架舰载机滑跃起飞瞬间,径直从起飞甲板坠入海中。随后飞行员弹射出舱,降落伞缓缓飘落下来。最终飞行员获救,但战机至今未能打捞出水,英国国防部称,希望“没有任何敌军能够获取机上的敏感机密技术”。 据英媒早前报道,舰载机坠毁原因,很可能是航母上的地勤人员忘记清理一个塑料防水盖,导致防水盖在战斗机起飞时被吸入了发动机,最终酿成大祸。(海外网 …
首飞成功!中国空天飞机重大突破 美国叹已落后 香港01 11/30/2021 最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证实腾云工程进行了首飞并获得成功,腾云工程是由该集团主导的空天飞机研製项目。空天飞机能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飞行,被视为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夺制空权和制天权的关键武器之一。 其实,不少媒体最近已经报道过中国在今年7月和8月进行了高超音速武器试验的消息,引发西方大国高度关注。《金融时报》11月22日又报道称,今年7月和8月中国试验的高超音速武器,是一种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这款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南中国海上空大气层的飞行过程中,发射了一枚导弹。 中国国内也有自媒体撰文称,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如今已经反超美国。一篇由“细说科技”撰写的文章称,中国7月和8月进行了三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7月16日那次试验属于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空天飞机运载器测试;7月27日、8月13日两次测试则是一种水平起降空天飞机的测试,也就是腾云工程的空天飞机。文章称,后两次测试的飞行器更先进、更实用,表明中国“腾云”空天飞机已经遥遥领先美国同行了。 今年10月,美国军政各方就对中国高超音速技术的发展表示忧虑。美国裁军大使伍德(Robert Wood)称,美方对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试射非常担忧,美国原本要避免研发高超音速军力,如今只能选择跟进。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对媒体表示,中国试射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是一个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行驶的系统,没有防御系统能够处理应对,它与冷战时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是指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人造卫星上天,意味着美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失去了优势。 但中国官方的表态相对谨慎,中国外交部称试验是例行的航天器试验,用于验证航天器可重複使用技术,对于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中国官媒则引述相关航天专家的话称,高超音速军用战机项目的研製还处于概念研究和初步试验阶段,没有公开证据显示有任何一款处于试验阶段的高超音速军用战机已经具备攻击能力,而美国军方渲染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军费投入到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中。 高超音速武器通常定义为速度是音速5倍以上,可以在较低预算中达到天基动能武器的类似效果。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有德国科学家提出了相关构想,当时的目标是在高层大气中滑行,用于跨大西洋轰炸美国。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新理论,称为“钱学森弹道”,认为有可能有一种物体能在极音速持续滑翔飞行。 冷战时,弹道导弹成为主流,高超音速武器于是被束之高阁。但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反导技术的完善,弹道导弹的不足也暴露了出来,因此高超音速武器再次受到关注。与弹道导弹沿固定抛物线轨迹高空飞行不同,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轨迹较低,可更快击中目标,更重要的是其机动性高,使得敌方难以追踪及拦截。 目前,美国、俄罗斯、中国等至少5个国家正在研发高超音速武器。2018年12月,俄罗斯就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了首轮测试,俄总统普京将被命名为“前卫”的导弹称作“绝对武器”,其最大射程可达4,000公里,飞行速度是音速的20倍至27倍,可随时突破反导盾牌系统的拦截。2020年6月,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宣布美国军队正在研发一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的飞行速度将比美国军火库中现有的导弹快17倍,是俄罗斯或中国等其它国家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的三倍。 美国2014年曾探测到中国一枚弹道导弹运载的HGV武器试射讯号,并将其取名为“WU-14”高超音速飞行器(约10倍音速)。2017年底,美国媒体报道称,11月份多次侦测到中国试射高超音速武器,美方判断是名为“东风-17”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约2,000公里,末段弹头为高超音速滑翔体,美方认为这可能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款实战化的高超音速武器。在2019年10月中国国庆70周年閲兵式上,“东风-17”弹道导弹公开亮相。 高超音速技术是一种能够改变全球军事力量平衡的关键技术。当前,美国耗费巨资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的导弹防御系统,而中国军队部属的导弹相对美国防御系统而言并不具备优势。从理论上说,中国从本土发射的导弹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都有可能被美方防御系统拦截。如果中国能够成功研发、使相关技术更加成熟完善并大批量部属高超音速武器,那麽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就可能会过时。 从国际媒体和中国媒体的报道来看,中国在相关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是事实,美国也有理由感到担忧。从美方的立场看,因为在导弹防御系统上拥有的绝对优势,再加上国防开支不足,在与中国竞争的同时,美国相对而言更希望在此领域能够维持现状。 Source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听令景从、矢志报国,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聂海胜三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两次担任指令长,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十余年如一日砥砺坚守,两度飞天圆梦,此次任务两次出舱活动。汤洪波扎实训练、艰苦磨砺,在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出舱活动。 决定还赞扬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崇高事业的时代先锋,是探索宇宙、筑梦太空、建设航天强国的标兵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勇于探索、敢于胜利,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Source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
英航母舰载机坠海瞬间曝光:起飞失败 一头扎海里 来源:海外网 11/30/2021 海外网11月30日电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11月17日曾发生一起F-35B舰载机坠海事故,战机至今未能打捞出水,直接损失超过1亿英镑。29日,英国天空新闻网披露了事发时的监控视频。 视频显示,这架舰载机滑跃起飞瞬间,径直从起飞甲板坠入海中。随后飞行员弹射出舱,降落伞缓缓飘落下来。最终飞行员获救,但战机至今未能打捞出水,英国国防部称,希望“没有任何敌军能够获取机上的敏感机密技术”。 据英媒早前报道,舰载机坠毁原因,很可能是航母上的地勤人员忘记清理一个塑料防水盖,导致防水盖在战斗机起飞时被吸入了发动机,最终酿成大祸。(海外网 刘强) 另据澎湃新闻,英国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首次部署就遭遇重大打击,航母上搭载的一架F-35B舰载机在地中海坠毁,这也是英军坠毁的第一架F-35B。 英国国防部17日证实,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的一架F-35B舰载战斗机在地中海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英国国防部表示,已对此次坠毁事件展开调查。 专家认为,作为英国海军最强战舰,英国政府和军队对“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寄予了厚望,对首次正式部署也非常重视,但首次部署就遭遇舰载机坠毁这样的重大事故,可谓出师不利,航母自信也被泼了一盆冷水。 英军F-35B遭遇“第一摔” 英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这次坠机事故发生在伦敦时间当日上午10点左右,没有碰撞到其他船只或飞机。截至周三(17日)上午,英国其他型号的F-35战斗机仍在继续飞行。 据美国海军协会新闻网(USNI)11月17日报道,这架坠毁F-35B的飞行员来自英国海军,坠毁时飞机正在地中海进行例行飞行,坠机事故发生时飞行员弹射逃生。 英国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指出,“这名飞行员已经安全返回船上,调查已经启动,目前不宜就此进一步评论。” F-35B制造商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称,“随时准备根据需要支持英国国防部。调查正在进行中,有关事件的进一步信息将在适当的时候发布。” Video of a British F-35B crash leaked to the …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获航天功勋奖章 11/23/2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今天宣布,决定给航天员聂海胜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给刘伯明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汤洪波“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根据新华社报道,决定指出,今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在轨驻留三个月,于9月17日顺利返回。 决定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的一次任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获得最新成果,对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前行、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听令景从、矢志报国,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聂海胜三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两次担任指令长,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十余年如一日砥砺坚守,两度飞天圆梦,此次任务两次出舱活动。汤洪波扎实训练、艰苦磨砺,在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出舱活动。 决定还赞扬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崇高事业的时代先锋,是探索宇宙、筑梦太空、建设航天强国的标兵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勇于探索、敢于胜利,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Source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文章来源: 中时新闻网 11/15/2021 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太空站近月,从镜头上看太空人王亚平脸部有明显变化,这是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造成的脸部浮肿现象。(图/央视截图) 根据《央视》视频画面显示,3名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中国太空站将近1个月,他们在萤幕上出见时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现象引起许多人关切。据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的作用,是正常的反应。此外,在失重状况下待久了还会有声带与鼻腔充血现象,讲话声音也会有变化。 据《腾讯网》报导,中国神舟13号太空人入驻空间站近一个月时,应中国央视之邀请出现在《朗读者》节目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共同朗读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总序。但是网民们却被3名太空人圆圆的脸吸引了目光:为什么才短短一个月,太空人好像都变胖了?难道是空间站伙食太好?更奇怪的是,王亚平和翟志刚的嗓音好像不怎么对劲,像是得了感冒。 翟志刚应《央视》要求朗读《激流三部曲》序言,脸看起来肿得更多。(图/央视截图) 报导说,看得出来太空人们的身体状况很好,在朗读之后,他们还即兴表演了后空翻和太空转体等高难度动作,但脸上出现浮肿也是事实。 至于为什么太空人的脸会浮肿?这与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有关系,无论是中国太空人还是国际空间站里的外国太空人,只要在太空呆上一些日子,谁都逃不脱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伤害。 报导说,在地面时,由于地球重力作用,体液会倾向于流到下肢,所以下肢的血液压力会更高。但是如果你尝试倒立,很快就能感觉到大脑发胀,满脸通红。太空人到达太空时,他们的体验跟你倒立时有点像,国际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常称这是「浮肿的脑袋、鸟的腿」。 据,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人身体的变化并不仅是脸变得更大,体液上涌还会导致声带和鼻腔充血,你会感觉到鼻塞,讲话的声音也会有点变化,就像是感冒了一样。 太空人看起来「脸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摄像机的镜头,因为都使用广角镜,当太空人凑近时会显得脸更大,离远些看着就好很多。 报导说,2013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对27名从空间站返回的宇航员进行了体检,这些人平均在太空呆了108天。他们中的许多人眼睛发生异常,其中9人视神经周围出现鼓胀,6人眼球后部被压扁。NASA的研究报告还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会造成骨质酥松、肌力下降,视力也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例如视网膜因宇宙射线受损等。 …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文章来源: 中时新闻网 11/15/2021 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太空站近月,从镜头上看太空人王亚平脸部有明显变化,这是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造成的脸部浮肿现象。(图/央视截图) 根据《央视》视频画面显示,3名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中国太空站将近1个月,他们在萤幕上出见时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现象引起许多人关切。据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的作用,是正常的反应。此外,在失重状况下待久了还会有声带与鼻腔充血现象,讲话声音也会有变化。 据《腾讯网》报导,中国神舟13号太空人入驻空间站近一个月时,应中国央视之邀请出现在《朗读者》节目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共同朗读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总序。但是网民们却被3名太空人圆圆的脸吸引了目光:为什么才短短一个月,太空人好像都变胖了?难道是空间站伙食太好?更奇怪的是,王亚平和翟志刚的嗓音好像不怎么对劲,像是得了感冒。 翟志刚应《央视》要求朗读《激流三部曲》序言,脸看起来肿得更多。(图/央视截图) 报导说,看得出来太空人们的身体状况很好,在朗读之后,他们还即兴表演了后空翻和太空转体等高难度动作,但脸上出现浮肿也是事实。 至于为什么太空人的脸会浮肿?这与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有关系,无论是中国太空人还是国际空间站里的外国太空人,只要在太空呆上一些日子,谁都逃不脱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伤害。 报导说,在地面时,由于地球重力作用,体液会倾向于流到下肢,所以下肢的血液压力会更高。但是如果你尝试倒立,很快就能感觉到大脑发胀,满脸通红。太空人到达太空时,他们的体验跟你倒立时有点像,国际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常称这是「浮肿的脑袋、鸟的腿」。 据,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人身体的变化并不仅是脸变得更大,体液上涌还会导致声带和鼻腔充血,你会感觉到鼻塞,讲话的声音也会有点变化,就像是感冒了一样。 太空人看起来「脸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摄像机的镜头,因为都使用广角镜,当太空人凑近时会显得脸更大,离远些看着就好很多。 报导说,2013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对27名从空间站返回的宇航员进行了体检,这些人平均在太空呆了108天。他们中的许多人眼睛发生异常,其中9人视神经周围出现鼓胀,6人眼球后部被压扁。NASA的研究报告还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会造成骨质酥松、肌力下降,视力也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例如视网膜因宇宙射线受损等。 Source 神舟13号王亚平出舱 中国女性太空第一步 中国新闻组 11/07/2021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北京时间11月7日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运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则成为中国首位运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大公报报导,「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准备工作从7日下午即开始进行。在运行任务前,地面为航天员特别准备了鲜花包作为出舱太空餐,这样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支撑他们长时间、高消耗的太空作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航天员翟志刚在7日18时51分成功打开天和内核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战袍」,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时隔13年后,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再次喊出这句话。在节点舱中等待的王亚平马上接了一句,「我一会出舱,感觉良好!」而正在内核舱进行支持工作的叶光富也马上跟上,「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
中国统一的实力条件 By 神采 11/12/2021 沙利文昨天发表讲话,称“放弃改变中国,只谋求与中国共存”,听起来跟习近平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下中美两国”蛮靠近。中美关系从阿拉斯加,天津,苏黎世,罗马,一系列会议开下来,美国的口气越来越软,这说明它正在从对中国崛起的应激反应中恢复,回归现实和理性。 话说回来,回归需要时间和过程,需要中国实力持续增长。只有实力才能让美国让步。这次沙利文说话放软,跟中国实力的两个进步有关。第一,中国刚实验了亚轨道高超音速导弹,可以突破美国的防御系统,并且得到了米利的证实。第二,拜登政府最近开会,布林肯和沙利文主张行使霸权,对华关税该取消的取消,该增加的增加,不用理会中国。反对派戴琪认为首先得跟中国谈谈,再决定关税政策。克里同意,因为气候问题还靠中国。耶伦则认为没啥可谈的,应该直接取消所有关税。这个分裂是中国实力的份量造成的。从沙利文讲话的内容看,最后让步派的意见占了上风。 解决问题归根到底靠实力。如果志愿军没本事守住上甘岭,美军就不会停战。中国实力进步,美国才会实质让步。让步成常态了,美国就会把对抗改为合作。中国老谈统一,但统一的大豪斯需要用实力的砖瓦垒出来,谈是谈不出来的。只有当中国实力积累到美国扣台湾弊大于利时,美国才会放弃台湾。所以统一的关键不在美国而在中国。 中国实力要发展到哪一步,美国才会放弃台湾?我看必须能自己造出所需的芯片,航空发动机,潜艇用的高效核反应堆,并且可以保证能源和矿石等资源供应。如果美国禁运中国资源,芯片,和航空发动机,中国想发展就够呛了。没资源没发展,这就是中国为啥应该跟澳大利亚解扣。 其他方面,美国还真拿中国没什么辙。贸易战打过了。制造业美国基本没有。金融战,美国最多禁用美元,但中国不是俄国和伊朗,自己能造商品,流通手段多的是,用不用美元无所谓。军事上,只要中国导弹和核弹够先进而且够用,美国就不敢跟中国开战。航母再多,不打仗也只是漂浮的美元焚化炉而已。顺便说,中国为了保持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必须发展核潜艇,但除了显摆军工科技实力,也没别的必要发展航母。体制上,美国的低效分权体制没法跟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集权体制抗衡。人民的组织度,世界大国中国最高。市场是中国强,不仅规模大,而且潜力大。教育上,中国年产的理工大学生是美国的四倍。上穷碧落下黄泉,美国比中国强的也就是科技的一些领域,而且外交经验丰富,盟友。美国有六十多个盟友,中国就一个朝鲜。问题是美国这六十多盟友水分大,喊反华可以,但至今还没一个跟中国贸易脱钩的。中国反倒威胁要跟立陶宛和澳大利亚脱钩。日本命好,被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为二等国家。为了恢复正常国家地位,豁出小命要涉足台湾。被中俄联合舰队津轻海峡“到此一游”之后,音量也立马拧小了。所以,尽管中国不懂外交,没有盟友,目前还不致命。要命的只有科技和资源。 李显龙喊话中国不要低估美国的实力,别以为很快就能战胜,很有道理。最近美国通胀,美债高企,大外宣宣传美国挺不住了。但摩根大通的投资副总裁不以为然。她跟我说,摩根内部专家认为通胀是由于疫情造成供应链暂时问题引起的,不足为患。借债也是常规操作。美国投资界倒是更担心中国恒大问题。我觉得她说的对。我的投资一直在增值,美国大街上还没有见到抗议通胀的人群,美国的恩格尔指数是18%(中国40+%),食品涨价50%对民生冲击不大。提高美债上限则搞了几十次,已经成为美国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了。所以,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离心脏还很远。大外宣称目前中美形势,类似三大战役之后国共局势,太过乐观了。二十四小时内美国不会放手台湾,对华政策也还会出现多次翻烧饼。我以前估计美国放弃台湾还需要5-10年,就是因为掌握芯片和航发技术大约需要这么多时间。要开出塞拉利昂,几内亚,蒙古和俄国的铁矿,满足中国需要,也需要时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中国GDP超过美国需要7年,也就是2028年,那时候,台湾这一枚自家后院的果实,也差不多熟透了。现在没满八十岁,有养生常识的华人,到时都能尝到点甜味。 Source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用美航母模型进行导弹目标练习 11/08/2021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军方正在西部偏远沙漠的武器试验场地,使用美国航母的模型作为打击目标。 彭博社引述美国海军研究所新闻网站报道,卫星图像显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测试设施有一艘航空母舰和两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形状的靶标。这两种类型的舰艇均由美国第七舰队部署,该舰队在包括台湾周边海域在内的西太平洋巡逻。 这些图像是由Maxar Technologies Inc. 于10月拍摄的,该公司是一家拥有80多颗卫星在轨的美国公司。Maxar在周一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彭博新闻的声明中说,该设施还有两个约75米长的矩形目标,都安装在轨道上。 报道称,该设施被卫星捕捉得很清晰,这表明北京正试图向华盛顿展示其导弹部队的能力。 去年8月,中国军方在南中国海协调试射“航母杀手”东风-21D导弹,美国印太司令部前司令、海军上将菲尔戴维森后来告诉参议院小组,这是中国针对美军“明确无误的信号”。 Source China constructs fake …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用美航母模型进行导弹目标练习 11/08/2021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军方正在西部偏远沙漠的武器试验场地,使用美国航母的模型作为打击目标。 彭博社引述美国海军研究所新闻网站报道,卫星图像显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测试设施有一艘航空母舰和两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形状的靶标。这两种类型的舰艇均由美国第七舰队部署,该舰队在包括台湾周边海域在内的西太平洋巡逻。 这些图像是由Maxar Technologies Inc. 于10月拍摄的,该公司是一家拥有80多颗卫星在轨的美国公司。Maxar在周一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彭博新闻的声明中说,该设施还有两个约75米长的矩形目标,都安装在轨道上。 报道称,该设施被卫星捕捉得很清晰,这表明北京正试图向华盛顿展示其导弹部队的能力。 去年8月,中国军方在南中国海协调试射“航母杀手”东风-21D导弹,美国印太司令部前司令、海军上将菲尔戴维森后来告诉参议院小组,这是中国针对美军“明确无误的信号”。 Source China constructs fake US warships for potential target practice, images show By Emily Crane 11/08/2021 …
神舟13号王亚平出舱 中国女性太空第一步 中国新闻组 11/07/2021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北京时间11月7日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运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则成为中国首位运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大公报报导,「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准备工作从7日下午即开始进行。在运行任务前,地面为航天员特别准备了鲜花包作为出舱太空餐,这样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支撑他们长时间、高消耗的太空作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航天员翟志刚在7日18时51分成功打开天和内核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战袍」,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时隔13年后,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再次喊出这句话。在节点舱中等待的王亚平马上接了一句,「我一会出舱,感觉良好!」而正在内核舱进行支持工作的叶光富也马上跟上,「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神舟十三号」三人的幽默与默契,让飞控大厅里响起一阵笑声。 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机械臂悬挂设备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舱外互助救援验证等作业。其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据央视8日零时8分消息,两名航天员已完成舱外6.5小时作业任务。 专家表示,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两次出舱的经验基础上,此次出舱前期的准备流程更加精简,也不再进行验证性的工作,而是直奔工作点。此次的任务,是进行机械臂悬挂设备与转接件安装,翟志刚站上机械臂直奔作业点,王亚平则通过攀爬达到作业点,同时叶光富在内核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Source 神舟十三号若遇紧急情况 十四号最快8.5天可赶到救援 来自 / 联合早报 10/17/2021 (北京综合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船已进入应急发射状态。若神舟十三号遇到紧急情况,神舟十四号最快可在8.5天赶往展开太空救援。 综合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神舟飞船为多船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同时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四号作为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 一旦在轨发生需要救援的情况,在火箭配合下随时可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 据介绍,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的研制团队,开创的“天地结合”应急救援模式,共有两艘飞船进场,后一艘是前一艘的“生命救援之舟”。 在8.5天应急救援发射流程中,包括48个小时的人员集结和准备时间。预备作为应急救援队的人员有几百人,被列在火箭调度系统专门制定的名单中。根据方案,两个小时内,调度人员要到岗组建试验队,一个小时要通知到全员。 与此同时,调度人员还须要将备份产品、试验设备、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组织到位,并协调发射场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接到指令起48个小时里,调度系统将做到让全体试验队员穿上工作服,投入发射场工作。 这个过程中,火箭团队以30分钟为一个计数周期,每两个小时为一个工作阶段。不仅如此,每一项工作步骤都细化到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所需岗位及人数、人员所属中队、定位厂房,安排得非常精细。 …
“发现美国卫星靠近,中国卫星迅速机动远离”? 来源:环球时报新闻 11/03/2021 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太空监视卫星对中国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展现出极高的关注度,抵近监视的次数位列各国之首,对我国的空间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美国著名防务新闻网络杂志《防务快报》近日报道称,该杂志所获取的一段此前从未公开的视频显示,中国展示出以极高精度追踪以及操纵卫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中国军方仅仅耗时一天多的时间,就发现了慢慢靠近中国卫星的美国卫星,并迅速地实施变轨机动远离美国卫星,该报道援引美国航天领域从业者的话称,中国所展现的这种灵活且高精度的空间感知和操纵能力,有可能用于“邪恶或是威胁的事情”。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航天领域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事实上,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太空中的优势地位,很早就布局建立了天地结合的卫星监视系统,实时监视别国卫星动态。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太空监视卫星对中国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展现出极高的关注度,抵近监视的次数位列各国之首,对我国的空间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美国《防务快报》10月28日的这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一场据称是发生在2021年7月的中美太空遭遇事件。报道称,一颗由美国空军和美国轨道科学公司联合秘密研发的,代号为“美国271”的太空监视卫星,试图接近中国迄今为止重量最重,也是最为先进的卫星——实践-20卫星。这颗卫星与实践-20卫星平行“伴飞”,但随后中方清楚地发现了“美国271”卫星,并迅速地将实践-20卫星移走。美媒称这颗尝试抵近监视实践-20卫星的“美国271”卫星,是美国“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SSAP)”的组成部分。 据此前公开报道,实践-20卫星是中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的首飞试验星。实践二十号卫星拥有中国面积最大、展开方式最复杂太阳翼,双翼展开比波音737飞机的翼展还要宽10米。卫星搭载诸多高通量通信载荷,可以使星地通信容量实现指数级的增长。此外,这颗卫星还采用混合推进系统,由化学推进和电推进提供混合动力。化学推进系统使用了最新的板式贮箱等产品和技术,确保一滴推进剂都不浪费。 而美媒报道中负责监视中国实践-20卫星的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SSAP)”可谓是制造空间威胁的“惯犯”。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航天领域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GSSAP系列卫星由美国轨道ATK公司研制,计划中的卫星数量达到6颗。GSSAP系列卫星于2014年首发,目前已有4颗卫星发射入轨,旨在监视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及其附近的常驻空间目标,卫星携带的光电传感器专用于空间监视,收集特定目标卫星或物体的情报。 上述航天专家表示,俄罗斯方面的空间监测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GSSAP系列卫星进行了数百次机动,并对地球静止轨道上十几颗运行中的卫星进行了近距离抵近。2016年GSSAP系统的卫星就曾靠近中国的通信技术一号试验卫星,并在2017年接近了由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发的PakSat-1R通信卫星和中国为尼日利亚发射的Nigcomsat-1R通信卫星。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航天器造成了极大威胁。 而美国《防务快报》的报道中,却援引一家提供空间追踪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服务的美国航天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的观点,反咬一口称“中国展现的空间机动能力对美国造成了威胁”。 这位名叫吉姆·库珀的空间态势感知领域专家向《防务快报》“透露”,有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于2018年发射的通信技术试验三号卫星曾与发射这颗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上面级并行飞行,吉姆·库珀认为,这就是在进行一种战术、技术以及程序的开发、试验以及验证,“因为如果一个国家正在监视中国的卫星,就会看到废弃的火箭上面级正位于此前卫星的所处的位置,从而有可能将火箭的上面级误认为是卫星。卫星则能以一次非常大的变轨机动离开了原先的区域,获得几天‘自由’,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卫星可能会去做一些有潜在威胁的事情,而美国却不知道中国的卫星在哪里。”吉姆·库珀称。 报道还称,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能力这样做的国家。俄罗斯和美国此前都多次展示了这项能力。而当一颗卫星拥有了可以精确机动的能力,就会有多种应用场景。 吉姆·库珀表示,现如今在太空中有一些关于这种技术有益的应用,例如卫星在轨服务、卫星在轨燃料补加、以及报废卫星的处理,所有这些操作都需要卫星高度接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需要在轨对接……但这种技术也可用于“邪恶或威胁的事情”。因此需要查清楚这种操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而这正是是美国太空军和太空司令部所关心的。 对于美媒这种“贼喊捉贼”的论调,上述不愿具名的航天专家称,通过公开数据,对被美方抵近的卫星的所属国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GSSAP系列卫星除了对美国本土的卫星进行抵近外,对中国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美国卫星抵近中国卫星的次数约占美国卫星抵近所有国家卫星总次数的19%,甚至都高于俄罗斯。美方为了确保自己的太空优势,从而打造出的天地一体,实时监视其他国家卫星的能力,才真正对空间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航天专家黄志澄则表示,美国首先在太空进行了军事化,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武器化。美国长期以来就致力于研究如何干扰对方的卫星,捕捉对方的卫星,早在20世纪初。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有一系列相关计划,例如“轨道快车”和“凤凰计划”就意图在太空部署这类武器。因此,美媒对我国卫星的主动防御,主动躲闪的行为加以攻击,就是一种“贼喊捉贼”的恶劣的伎俩,理应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谴责,“与此同时,美媒曝出的针对我国卫星的监视行为也在提醒着我们,太空是造福人类的一个新的领域,也是正在走向军事化、武器化的一个新的战场。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建设一个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环境,也希望美国能够促进在太空领域的军备控制,加强太空的交通治理,还全人类一个和平,繁荣和畅通的太空环境。” Source Chinese satellite hints at space warfare prowess by dodging …
中国将再造5个天眼!组成巨大阵列 可“领先世界50年” 来源:澎湃新闻 11/01/2021 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被喻为“天眼”,未来我国将再造5个,组成阵列。 目前FAST是全世界最大单口径望远镜,有非常强的聚光能力,灵敏度是全世界第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望远镜,巨大地提升了我国射电天文的地位,目前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所以在过去两年内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发现。因为过去我们说出一篇nature文章我们就交差了,我们现在有5篇nature文章了我们还没交差。所以未来要干什么,我们觉得还小了,还不够大,还能建更大的。” “我们将推进启动建设另外5台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给FAST组成一个巨大的阵列。”武向平表示,这将领先世界50年。 “没有大国重器你说话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差的,而天文学是靠大设备来说话的。过去我们国家说话都是靠别人说,现在是我们有望远镜,今年10%给全世界开放,这个事情的效果就非常好。”武向平说。 Source 中国在上海建新航母!可匹敌美国“福特级” 文章来源: 东森新闻 10/28/2021 中国近20年来的海军技术日新月异,航空母舰更是该国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海军新闻》最近透过卫星图像发现,自中国在10年前引进俄罗斯的技术后,该国的航母设计已足以和美国匹敌,除了2艘正在俄罗斯基地服役的航母外,中国也正在上海建造一艘更新、更大的超级航母。 据《海军新闻》报导,国防专家最近利用太空公司卡佩拉(Capella Space)能在黑暗中透视云层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发现,中国目前正在上海附近建造一艘新的003型航母,而这艘新航母的性能大致可与美国2017年推出的最新次世代超级航母“福特级”相媲美。 从卫星图像看来,新的航母根据俄罗斯航母,做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过去的2艘航母都仰赖滑跳起飞甲板让飞机起飞,因此J-15侧翼战斗机能轻易地从甲板升空,不过KJ-600型的战斗机则无法如此操作。 在新航母中,中国引进了与“福特级”相似的技术,运用“电磁式飞机推射”(EMALS)系统,让KJ-600型战斗机能顺利起飞,并提高舰载战斗机的耐力。另外,专家也猜测,中国可能会研发出一种新的隐形航母战斗机。 《海军新闻》指出,上海船厂的新航母建造计划似乎进展稳定,不过他们不认为新航母会在近期内下水,因为从卫星图像可见,有部分的货柜被分段移至它后方的船坞,而新航母上也有2个通往内部作业使用的大洞。专家分析。这些情况都非常正常,因为美方也是这么做的。 位于船厂南方约1900公里的海南三亚,正持续为航母打造庞大的干坞,那是中国通往南海的重要战略位置,且002型航母“山东”已和大部分的核潜舰队驻扎在那里。从卫星图图像看来,新的船坞宽约80米,正好和建造新航母的码头相似,因此《海军新闻》认为,中国新航母的“全尺寸”应为80米以内,而且中方近期内也没有计划要打造比这更大的航母。 Source 神舟十三号若遇紧急情况 十四号最快8.5天可赶到救援 来自 / 联合早报 10/17/2021 …
中国在上海建新航母!可匹敌美国“福特级” 文章来源: 东森新闻 10/28/2021 中国近20年来的海军技术日新月异,航空母舰更是该国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海军新闻》最近透过卫星图像发现,自中国在10年前引进俄罗斯的技术后,该国的航母设计已足以和美国匹敌,除了2艘正在俄罗斯基地服役的航母外,中国也正在上海建造一艘更新、更大的超级航母。 据《海军新闻》报导,国防专家最近利用太空公司卡佩拉(Capella Space)能在黑暗中透视云层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发现,中国目前正在上海附近建造一艘新的003型航母,而这艘新航母的性能大致可与美国2017年推出的最新次世代超级航母“福特级”相媲美。 从卫星图像看来,新的航母根据俄罗斯航母,做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过去的2艘航母都仰赖滑跳起飞甲板让飞机起飞,因此J-15侧翼战斗机能轻易地从甲板升空,不过KJ-600型的战斗机则无法如此操作。 在新航母中,中国引进了与“福特级”相似的技术,运用“电磁式飞机推射”(EMALS)系统,让KJ-600型战斗机能顺利起飞,并提高舰载战斗机的耐力。另外,专家也猜测,中国可能会研发出一种新的隐形航母战斗机。 《海军新闻》指出,上海船厂的新航母建造计划似乎进展稳定,不过他们不认为新航母会在近期内下水,因为从卫星图像可见,有部分的货柜被分段移至它后方的船坞,而新航母上也有2个通往内部作业使用的大洞。专家分析。这些情况都非常正常,因为美方也是这么做的。 位于船厂南方约1900公里的海南三亚,正持续为航母打造庞大的干坞,那是中国通往南海的重要战略位置,且002型航母“山东”已和大部分的核潜舰队驻扎在那里。从卫星图图像看来,新的船坞宽约80米,正好和建造新航母的码头相似,因此《海军新闻》认为,中国新航母的“全尺寸”应为80米以内,而且中方近期内也没有计划要打造比这更大的航母。 Source 神舟十三号若遇紧急情况 十四号最快8.5天可赶到救援 来自 / 联合早报 10/17/2021 (北京综合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船已进入应急发射状态。若神舟十三号遇到紧急情况,神舟十四号最快可在8.5天赶往展开太空救援。 综合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神舟飞船为多船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同时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四号作为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 一旦在轨发生需要救援的情况,在火箭配合下随时可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 据介绍,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的研制团队,开创的“天地结合”应急救援模式,共有两艘飞船进场,后一艘是前一艘的“生命救援之舟”。 在8.5天应急救援发射流程中,包括48个小时的人员集结和准备时间。预备作为应急救援队的人员有几百人,被列在火箭调度系统专门制定的名单中。根据方案,两个小时内,调度人员要到岗组建试验队,一个小时要通知到全员。 与此同时,调度人员还须要将备份产品、试验设备、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组织到位,并协调发射场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接到指令起48个小时里,调度系统将做到让全体试验队员穿上工作服,投入发射场工作。 这个过程中,火箭团队以30分钟为一个计数周期,每两个小时为一个工作阶段。不仅如此,每一项工作步骤都细化到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所需岗位及人数、人员所属中队、定位厂房,安排得非常精细。 其中,“累计工作时间”会统计每名人员的持续工作时长;当达到预设的最大值后,应急人员必须更换,避免打“疲劳仗”。 中国在上周末凌晨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前往中国的空间站,将在太空生活工作六个月。 …
神舟十三号若遇紧急情况 十四号最快8.5天可赶到救援 来自 / 联合早报 10/17/2021 (北京综合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船已进入应急发射状态。若神舟十三号遇到紧急情况,神舟十四号最快可在8.5天赶往展开太空救援。 综合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神舟飞船为多船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同时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四号作为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 一旦在轨发生需要救援的情况,在火箭配合下随时可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 据介绍,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的研制团队,开创的“天地结合”应急救援模式,共有两艘飞船进场,后一艘是前一艘的“生命救援之舟”。 在8.5天应急救援发射流程中,包括48个小时的人员集结和准备时间。预备作为应急救援队的人员有几百人,被列在火箭调度系统专门制定的名单中。根据方案,两个小时内,调度人员要到岗组建试验队,一个小时要通知到全员。 与此同时,调度人员还须要将备份产品、试验设备、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组织到位,并协调发射场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接到指令起48个小时里,调度系统将做到让全体试验队员穿上工作服,投入发射场工作。 这个过程中,火箭团队以30分钟为一个计数周期,每两个小时为一个工作阶段。不仅如此,每一项工作步骤都细化到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所需岗位及人数、人员所属中队、定位厂房,安排得非常精细。 其中,“累计工作时间”会统计每名人员的持续工作时长;当达到预设的最大值后,应急人员必须更换,避免打“疲劳仗”。 中国在上周末凌晨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前往中国的空间站,将在太空生活工作六个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网昨日发布消息,三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后,昨日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接下来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然后开展货物转运等工作。 Source 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 10/15/2021 中国今天(16日)凌晨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神舟十三号此后将开展六个月“超长待机”。 据了解,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是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标准最高、指标最严格的载人航天器。 Source Shenzhou …
专家:下一步将加大对深空探索力度 中国追赶美国将让太空竞争白热化 来自 / 联合早报 | 文 / 杨丹旭 10/17/2021 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的时代。受访专家预计,航天事业迎来井喷式发展的中国,下一步将加大对深空的探索力度,追赶美国的领先优势,而地缘政治向太空延伸,将让大国间的太空竞争白热化。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昨天上午顺利与空间站对接,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的时代。受访专家预计,航天事业迎来井喷式发展的中国,下一步将加大对深空的探索力度,追赶美国的领先优势,而地缘政治向太空延伸,将让大国间的太空竞争白热化。 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昨天零时23分许发射升空,昨天上午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三名航天员大约10时许,先后进入空间站核心舱,开启长达六个月的太空工作生活。 中国在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立实现载人航天太空理想的“三步走”战略,目前已进入第三步最终阶段,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明年实现航天员在轨轮换 按计划,中国将于明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也将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由于中国航天员无法进入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上取得突破,是打破西方对中国航天技术垄断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来飞速发展,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副教授伯班赫(David Burbach)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指出,中国从1990年代较低的基础起步,在太空领域各方面的迅速发展都令人惊叹。 他认为,美国仍然拥有世界领先的太空项目,可是“毫无疑问,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太空强国”。 宋忠平在评价目前中国的航天能力时指出,中国在一些技术上已超越俄罗斯,但与“领头羊”美国仍有差距,这包括在深空探测上的经验,以及航天工艺、技术和基础材料、新材料方面中国仍有差距。 针对中国航天事业下一步发展,他判断,中国会不断发展新型航天器,打造更好的天地往返工具,例如能让普通人遨游太空的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前天受访时承认,中国注意到美国商业公司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美国一些商业公司近年来涉足航天领域,开发商业化载人飞船。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上个月把四个平民送上太空,展开首个平民环绕地球之旅,为人类太空旅行开启新篇章。 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另一个重点是深空探测,包括探索月球、火星、太阳等。中国在深空探测上起步晚,但近年来正快速追赶。 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在2019年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则在去年从月球取回月壤;中国去年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本月14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中国成为航天领域的实力“玩家”,展示勃勃雄心,未来太空领域的大国竞争必将更激烈。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驻空间站 王亚平辫子抢镜 10/16/2021 中国今天(16日)凌晨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今早成功对接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三位航天员于北京时间9时58分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中国首位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的大辫子,在失重环境中向天竖起,十分抢镜。 综合央视新闻和澎湃新闻报道,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航天员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同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稍早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今晨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神州十三号乘组将在空间站驻留六个月,这是中国第八次送航天员到太空,也是第二次派航天员进入中国自己打造的空间站。此趟任务将历时六个月,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Source 走进中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场 文 / 杨丹旭 | 剪辑 / 陈志勇 | 摄像 / 杨丹旭 10/16/2021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今天(10月16日)零时23分许,刚刚见证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个中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基地,是每一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的起点。 跟随《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杨丹旭前往中国的大西北,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出发去太空的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会面,近距离感受火箭发射升空时的震撼。 Source 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 10/15/2021 中国今天(16日)凌晨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