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芯”酸往事:从行业霸主到无人问津

俄罗斯“芯”酸往事:从行业霸主到无人问津 来源:凤凰科技  环顾当今世界,CPU领域已形成由美国、中国、俄罗斯、日韩和欧盟构建的“一超多强”体系。但如果钩沉历史,苏联应曾是世界上微电子技术最强大国家之一,甚至一度领先美国。 然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衰退、政治不稳等局势,导致大量科研人才离境前往美国。其中,得益于俄罗斯的技术人才,英特尔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成为CPU领头羊。 整体上,俄罗斯的CPU研发经历了“辉煌”、“动荡”、“难产”、“衰败”四个时代。如今,虽然俄罗斯仍在CPU领域奋力搏击,但以往风光无限的岁月注定一去不复返。 01 辉煌 1976年,正值冷战“铁幕时期”。由于承担了研制苏联超级电脑的重任,鲍里斯•巴贝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苏联境内。因此,酷爱登山的他只好埋头攻坚关键技术。 仅两年后,巴贝扬就率领团队研究出全世界第一台超标量计算机Elbrus-1。显而易见,这台计算机取名自苏联及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Elbrus)峰。 苏联研制Elbrus-1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开发飞弹系统、核武器和太空计划等军事工业。巴贝扬称,Elbrus-1采用的超标量处理器,在运行时会将连续的符号转换为并行符号加速执行。 而这一技术直到1993年才在IBM研发的PowerPC 601上得以应用。这意味着俄罗斯在该技术领域领先美国可达15年。 早在Elbrus-1的问世前,巴贝扬就因出色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被授予了“十月革命勋章”。Elbrus-1诞生后,巴贝扬接着领导第二代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 1987年,Elbrus-2研制成功,不仅拥有超标量体系架构,而且还具备支持高级程序语言的新技术。这台计算机有10个处理器,每秒运算达1.25亿次。 鉴于对Elbrus-2及其乱序超标量体系架构的巨大贡献,巴贝扬当年获得政府颁发的“列宁勋章”。这是苏联当时的最高荣誉。 盛名之下,已年届54岁的巴贝扬并没有停止探索,并继续率队开发第三代Elbrus。他提出采用更新的超长指令字(VLIW)架构,即通过一个编译器来确保指令同时在不同的处理器上被执行。 值得注意,在巴贝扬开始研发Elbrus3时,苏联还完成了32位El-90微处理器设计。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弗拉基米尔·彭特科夫斯基。他在Elbrus研究小组中曾是巴贝扬下属。他参与了Elbrus-1与Elbrus-2计算机的研发,并主导开发了高级程序语言El-76。 1990年,El-90微处理器的原型问世。这一结构反映出把RISC和Elbrus-2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思想,因而具有更强大的兼容性。 02 动荡 随着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系遭遇剧变,Elbrus-3项目的研究经费突然中断。痛心之后,巴贝扬1992年成立了MCST公司,专注于VLIW架构的处理器Elbrus 2000(E2K)的开发。 面对美国企业纷纷找上门,巴贝扬一概拒绝。但他却答应了Sun公司创始人Scott McNealy的合作请求。因为在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他已经来“拜访”了巴贝扬。 1992年,MCST与Sun公司在莫斯科联合建立了SPARC技术中心,共同研发处理器架构、操作系统、编译器与多媒体函式库。而这促成了Sun后来在处理器上的快速崛起。 不过,在苏联政局动荡下,彭特科夫斯基选择了移民美国。1993年,凭借强大实力以及把许多Elbrus小组开发的先进技术带到了英特尔,彭特科夫斯基晋升为英特尔CPU首席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