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飙涨 全球最大进口国示警:恐致数百万人死亡

小麦飙涨 全球最大进口国示警:恐致数百万人死亡 世界新闻网 5/22/2022 埃及财长马伊特(Mohamed Maait)22日示警,乌克兰战争引发的粮食价格危机恐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与联合国和G7日前发出的警告相呼应,人们对全球小麦短缺的担忧日益加剧。 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说,全球各地存在「粮食不安全」情况,但坚称埃及有足够的小麦可撑到今年底。「这是我们必须非常小心的事情。若我们发现数百万人因为粮食不安全而死亡,我们将感到羞愧。」 埃及是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前,埃及大部分小麦都是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 俄国入侵乌克兰引发小麦价格上扬,加上印度禁止小麦出口引发国际不安,进一步推高国际小麦价格,今年迄今已涨逾60%。 Source 粮价狂涨 全球粮食危机乌云罩顶 世界新闻网 3/06/2022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量合计占全球三分之一。自从俄军入侵乌克兰以来,黑海地区各大港口的小麦出售几乎停摆,导致国际麦价涨到历史高点,比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还高。 尽管乌克兰小麦库存颇丰,可支持数月出口,但农产品专家及官员警告,出口延后将使依赖乌克兰小麦、谷物、葵花油及大麦的国家饱受缺粮冲击。美国农业部前首席经济学者葛劳伯表示,粮食进口国将须寻找其他来源,从而带动价上涨。 乌克兰农民表示,如果农民不赶快开始栽种,粮食安全将面临重大危机;如果今年产季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减少,小麦价格可能上涨1-2倍。 一些较贫穷的粮食进口国将受创最重。例如黎巴嫩90%的小麦进口来自乌克兰,且乌克兰小麦也下索马里、叙利亚及利比亚的主要来源。 土耳其70%的小麦进口量来自俄罗斯。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土耳其2月通膨年升率已达到54.4%,现在粮价只会更高。如果土耳其改从美国或澳洲进口小麦,成本将大幅提高。即使战争明天就结束,乌克兰的栽种季也已受到干扰,将冲击今年的收获量。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负责采购谷物及粮食,援助贫穷国家。去年共买进140万公吨小麦,70%都来自乌克兰及俄罗斯。在战争之前,由于加拿大、美国及阿根廷的收获不佳,采购价格已经上涨30%;最近粮价又告飙涨,使该机构援助贫穷国家的能力更差。 专家指出,粮食上涨将引发政治动荡。上次麦价大涨是在2007-08年,主因澳洲及俄罗斯等国歉收,曾引发全球近40个国家的抗议行动;2009-10年谷价大涨,也被认为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线。 埃及三分之二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埃及官员表示,小麦库存量可以支持到6月中,而埃及本地的小麦将于4月中收成。政府补贴的面包价格如果上涨,及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都可能使社会动荡的威胁升高。 全球各地小麦库存量都相当紧俏,中国大陆及南韩也在各地大肆购买玉米。欧盟各国农业部长讨论是否允许农民将10%的预留农地投入生产。 分析家指出,正因为不清楚这次危机会持续多久,因而带动粮价上涨,市场担心粮食供给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Source …

中国粮食供应险峻,大动作整治,已抓捕上千人

正撞枪口上:中国因这事已抓捕上千人 文章来源: 自由财经 4/03/2022 俄乌战进一步威胁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1日喊话要抓紧水稻、玉米春播工作,不得有任何闪失。与此同时,近期中国各省也开始抓捕粮食贪腐,山东堪称重灾区,已有601人因涉粮贪腐受到处分;粮食主省-湖南省也整治粮食、食用油的贪腐,总计有336人因涉粮贪腐受到党纪处分,加上浙江、贵州等地,涉粮贪腐人数已达千人,地方政府开骂涉粮贪腐人员自甘当硕鼠,趁机捞钱。 中国中纪委近期积极在清理粮仓老鼠,展开粮食反腐工作,目前山东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粮食购销领域问题线索1273件,立案633件675人,组织处理31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5人。其中有的已经退休半年了还被查,引发粮食系统震动。 湖南省则发现粮食贪腐窝案,总计有336人因涉粮贪腐受到组织处理和党纪政务处分,82人被留置。引人注目的是,国家级的中国储备粮食公司贪腐严重,被查的有湖南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张重咏在、长沙直属库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欧阳支援等。 除此,湖南、贵州、浙江、陝西等地也启动粮食专项整治,身为第二粮仓的浙江至少有27人被查,包括浙江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傅安民等人。 之所以有这麽多粮食腐败,中纪委分析,主要原因是粮站内部管理混乱,尤其是在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自主性较大。如称取粮食数量、区分新旧粮、鑑别粮食等级等主要靠人工操作,实际上是一把手说了算,而上级部门对储备粮数量和质量、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Source 粮价狂涨 全球粮食危机乌云罩顶 世界新闻网 3/06/2022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量合计占全球三分之一。自从俄军入侵乌克兰以来,黑海地区各大港口的小麦出售几乎停摆,导致国际麦价涨到历史高点,比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还高。 尽管乌克兰小麦库存颇丰,可支持数月出口,但农产品专家及官员警告,出口延后将使依赖乌克兰小麦、谷物、葵花油及大麦的国家饱受缺粮冲击。美国农业部前首席经济学者葛劳伯表示,粮食进口国将须寻找其他来源,从而带动价上涨。 乌克兰农民表示,如果农民不赶快开始栽种,粮食安全将面临重大危机;如果今年产季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减少,小麦价格可能上涨1-2倍。 一些较贫穷的粮食进口国将受创最重。例如黎巴嫩90%的小麦进口来自乌克兰,且乌克兰小麦也下索马里、叙利亚及利比亚的主要来源。 土耳其70%的小麦进口量来自俄罗斯。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土耳其2月通膨年升率已达到54.4%,现在粮价只会更高。如果土耳其改从美国或澳洲进口小麦,成本将大幅提高。即使战争明天就结束,乌克兰的栽种季也已受到干扰,将冲击今年的收获量。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负责采购谷物及粮食,援助贫穷国家。去年共买进140万公吨小麦,70%都来自乌克兰及俄罗斯。在战争之前,由于加拿大、美国及阿根廷的收获不佳,采购价格已经上涨30%;最近粮价又告飙涨,使该机构援助贫穷国家的能力更差。 专家指出,粮食上涨将引发政治动荡。上次麦价大涨是在2007-08年,主因澳洲及俄罗斯等国歉收,曾引发全球近40个国家的抗议行动;2009-10年谷价大涨,也被认为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线。 埃及三分之二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埃及官员表示,小麦库存量可以支持到6月中,而埃及本地的小麦将于4月中收成。政府补贴的面包价格如果上涨,及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都可能使社会动荡的威胁升高。 全球各地小麦库存量都相当紧俏,中国大陆及南韩也在各地大肆购买玉米。欧盟各国农业部长讨论是否允许农民将10%的预留农地投入生产。 分析家指出,正因为不清楚这次危机会持续多久,因而带动粮价上涨,市场担心粮食供给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Source 中国官媒发文驳斥“中国囤粮致全球粮价上升” …

粮价狂涨 全球粮食危机乌云罩顶

粮价狂涨 全球粮食危机乌云罩顶 世界新闻网 3/06/2022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量合计占全球三分之一。自从俄军入侵乌克兰以来,黑海地区各大港口的小麦出售几乎停摆,导致国际麦价涨到历史高点,比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还高。 尽管乌克兰小麦库存颇丰,可支持数月出口,但农产品专家及官员警告,出口延后将使依赖乌克兰小麦、谷物、葵花油及大麦的国家饱受缺粮冲击。美国农业部前首席经济学者葛劳伯表示,粮食进口国将须寻找其他来源,从而带动价上涨。 乌克兰农民表示,如果农民不赶快开始栽种,粮食安全将面临重大危机;如果今年产季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减少,小麦价格可能上涨1-2倍。 一些较贫穷的粮食进口国将受创最重。例如黎巴嫩90%的小麦进口来自乌克兰,且乌克兰小麦也下索马里、叙利亚及利比亚的主要来源。 土耳其70%的小麦进口量来自俄罗斯。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土耳其2月通膨年升率已达到54.4%,现在粮价只会更高。如果土耳其改从美国或澳洲进口小麦,成本将大幅提高。即使战争明天就结束,乌克兰的栽种季也已受到干扰,将冲击今年的收获量。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负责采购谷物及粮食,援助贫穷国家。去年共买进140万公吨小麦,70%都来自乌克兰及俄罗斯。在战争之前,由于加拿大、美国及阿根廷的收获不佳,采购价格已经上涨30%;最近粮价又告飙涨,使该机构援助贫穷国家的能力更差。 专家指出,粮食上涨将引发政治动荡。上次麦价大涨是在2007-08年,主因澳洲及俄罗斯等国歉收,曾引发全球近40个国家的抗议行动;2009-10年谷价大涨,也被认为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线。 埃及三分之二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埃及官员表示,小麦库存量可以支持到6月中,而埃及本地的小麦将于4月中收成。政府补贴的面包价格如果上涨,及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都可能使社会动荡的威胁升高。 全球各地小麦库存量都相当紧俏,中国大陆及南韩也在各地大肆购买玉米。欧盟各国农业部长讨论是否允许农民将10%的预留农地投入生产。 分析家指出,正因为不清楚这次危机会持续多久,因而带动粮价上涨,市场担心粮食供给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Source 中国官媒发文驳斥“中国囤粮致全球粮价上升” 01/06/2022 对于有外媒指中国大规模囤积粮食,造成全球粮食价格急剧上升,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中国官媒今天(6日)发文驳斥,强调中国不背这个锅。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今天发文驳斥说,个别外媒是在炒作中国“囤积粮食”导致全球粮荒,让中国为全球粮价上涨和全球粮食危机背锅。文章强调,这个锅,中国没有理由背,也绝不能背。 文章并未指明是哪家外国媒体,但《日经亚洲评论》上个月23日发布一篇题为《中国囤积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 推高全球价格》的报道,指中国过去五年以来积极地向各国采购大豆、玉米、牛肉、猪肉等粮食,造成全球粮食价格急剧上升,使更多国家陷入饥荒。 《经济日报》的文章称,中国去年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保持总量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玉米产量增多,产大于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此外,中国粮食进口旨在弥补结构性短缺,优化供给结构,与“大规模囤粮”毫无关系,纯属子虚乌有。 文章续称,虽然中国进口一定粮食,但并未掌握第一手粮源,而是主要从国际四大粮商采购二手粮源,对全球粮食贸易并无话语权和定价权。文章补充道,2020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上升主因是冠病疫情、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炒作等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文章称,中国进口的粮食主要以大豆、玉米及高粱、大麦等为主,进口小麦和大米占比较小,对全球小麦和大米贸易影响较小。文章强调,中国在进口粮食时,充分考虑世界粮食供给能力,确保进口规模相对稳定,避免突然大量进口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日经亚洲评论》的报道引述了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进口粮食比10年前增长了4.6倍。去年1月至9月期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超过了2016年以来的水平,这是有可比性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

中国官媒发文驳斥“中国囤粮致全球粮价上升”

中国官媒发文驳斥“中国囤粮致全球粮价上升” 01/06/2022 对于有外媒指中国大规模囤积粮食,造成全球粮食价格急剧上升,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中国官媒今天(6日)发文驳斥,强调中国不背这个锅。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今天发文驳斥说,个别外媒是在炒作中国“囤积粮食”导致全球粮荒,让中国为全球粮价上涨和全球粮食危机背锅。文章强调,这个锅,中国没有理由背,也绝不能背。 文章并未指明是哪家外国媒体,但《日经亚洲评论》上个月23日发布一篇题为《中国囤积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 推高全球价格》的报道,指中国过去五年以来积极地向各国采购大豆、玉米、牛肉、猪肉等粮食,造成全球粮食价格急剧上升,使更多国家陷入饥荒。 《经济日报》的文章称,中国去年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保持总量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玉米产量增多,产大于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此外,中国粮食进口旨在弥补结构性短缺,优化供给结构,与“大规模囤粮”毫无关系,纯属子虚乌有。 文章续称,虽然中国进口一定粮食,但并未掌握第一手粮源,而是主要从国际四大粮商采购二手粮源,对全球粮食贸易并无话语权和定价权。文章补充道,2020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上升主因是冠病疫情、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炒作等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文章称,中国进口的粮食主要以大豆、玉米及高粱、大麦等为主,进口小麦和大米占比较小,对全球小麦和大米贸易影响较小。文章强调,中国在进口粮食时,充分考虑世界粮食供给能力,确保进口规模相对稳定,避免突然大量进口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日经亚洲评论》的报道引述了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进口粮食比10年前增长了4.6倍。去年1月至9月期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超过了2016年以来的水平,这是有可比性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报道称,中国过去五年的大豆、玉米和小麦进口量暴增二至12倍;牛肉、猪肉、乳制品和水果的进口量则跃升了二至五倍。 报道也引述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称,中国正将其粮食储备保持在历史上最高水平。目前,中国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需求,粮食供应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经济日报》发表的文章虽然同样称,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库存数量足够满足全国一年半以上的需求,但文章却说,中国粮食库存水平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文章还强调,充足的库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使中国能应对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带来的风险挑战。 Source 囤粮逼高粮价?日媒:中国储备达全球库存一半以上 中央社 12/25/2021 日媒引述美国农业部统计报导,中国储备的玉米等主要粮食库存量达全球的一半以上。由于中国人口不到全球的两成,有观点因此认为,这是全球粮食价格走高和饥饿问题的原因之一。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22日发自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大连市的报导,在大连市,数量约310座的巨大圆筒在港口一字排开,这是国有粮食大型企业中粮集团所有的中国最大规模粮食仓库(筒仓)。从国内外采购的大豆等都储备在此处,通过铁路或船舶运往全国各地。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11月在记者会表示,中国的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 其中小麦可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粮食供应绝无问题。 报导引述美国农业部的推算数据显示,明年上半年(粮食年度,期末值),中国的粮食库存在全球库存量占比分别是玉米69%、白米60%、小麦51%,这些在过去10年都分别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持续大量存储粮食的情况十分明显。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数字,去年的食品进口额(不含饮料)达981亿美元,10年内增加了4.6倍;今年1至9月也达2016年有可比较数据以来的最高点。5年当中,大豆、玉米、小麦的进口额猛增至2至12倍,积极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行采购,牛肉、猪肉、乳制品、水果类也增至2到5倍。 报导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对进口发挥支撑作用,例如肉类加工大型企业万洲国际今年6月收购了欧洲的同行企业,乳制品企业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则于2019年收购了新西兰大型乳制品企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算,全球11月食品价格指数比1年前大约高了3成。对此,日本资源与粮食问题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认为中国大量储备粮食是价格走高的原因之一。 …

多伦多华人餐馆遭影射回收地上酱料 当事者回应

中国 | 两高:“保健品坑老” 生产销售伪劣婴幼儿食品等将多伦多华人餐馆遭影射回收地上酱料 当事者回应 加国无忧 01/01/2022 本周在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疯传,一名多伦多中餐馆的员工,将洒在地上的酱汁重新舀到一个桶里,然后带进餐馆。经历风波后,该员工也向Global News独家进行了回应。 这起事件发生在星期二晚上,地点为位于多伦多市中心Dundas西街和University Avenue附近的康城中餐馆(Hong Shing)外。 视频中的当事员工Zebin Lin,在接受Global News的独家采访时说:”在我心里,我觉得想哭。”因为他发现他被录了视频,而且在网上大肆传播。 他说,视频并没有说明事件整个过程。当他滑倒前,他刚从供应车上拿走六桶酱料。其中有一桶掉到地上,洒了一地。 Lin用广东话说,当时有其他车辆要经过该路面,所以他试图尽快清理这个地方。之后他把一个空桶留在外面,把其余的桶搬进了餐厅,他也被告知需要处理掉所有的产品。 Hong Shing的老板Colin Li说:”当他进来的时候,我说别担心,所有这些酱料都会处理掉。”并补充说质量控制是餐厅的重中之重。 WATCH: A Toronto Chinese restaurant …

中国 | 两高:“保健品坑老” 生产销售伪劣婴幼儿食品等将从重处罚

中国 | 两高:“保健品坑老” 生产销售伪劣婴幼儿食品等将从重处罚 央视新闻 12/31/202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31日)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对往猪肉里注水、添加“瘦肉精”、生产销售“毒奶粉”、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等犯罪的定罪处罚作出了规定,通过完善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一步织密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法网。   最高法介绍,《解释》体现从严惩处的政策导向,如通过规定对在农药、兽药、饲料中添加禁用药物等危害食品安全上游犯罪的惩处,加大刑法对食品安全的全链条保护力度;通过规定对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收食品等行为的惩处,实现刑法对食品安全的全方位保护,为打击相关犯罪提供了更加明确的适用法律依据。通过修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标准等,加大从严惩处力度。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 何莉:为加大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实施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解释》规定了多个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食品安全特殊保护的条款,如第三条和第七条分别将“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在中小学校园、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及周边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销售的”作为加重处罚情节,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食品安全的特殊保护。   《解释》还对依法惩治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等行为进行了明确。最高法介绍,生产、销售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的食品,或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收食品,均具有较高食品安全风险和社会危害性,因此被《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令禁止。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 何莉:为依法惩处此类犯罪,《解释》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实施此类行为,符合《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可按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生产销售伪劣婴幼儿食品从重处罚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原因,更容易受到不安全食品的侵害。如何让“一老一小”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也是司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司法实践中“一老一小”食品安全保护的薄弱环节,《解释》从多方面对保护该群体食品安全作出规定。   最高法介绍,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往往是婴幼儿主要营养物质来源,甚至是唯一营养物质来源。为此,《解释》明确规定,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按照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同时还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婴幼儿主辅食品,将作为相关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加重处罚情节。   实践中,中小学校园周边往往成为“五毛食品”泛滥的重灾区。这些食品往往添加过量食品添加剂,甚至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等危害健康的物质。同时,学校、幼儿园和养老院的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对此,《解释》进行了专门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 安翱:《解释》明确规定,在中小学校园、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及周边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毒、有害食品的,作为相关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加重处罚情节。   从重惩处“保健品坑老”犯罪   《解释》还针对“保健品坑老”行为作出规定。近年来,一些不良商家抓住老年人有保健需求的心理,通过“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夸大疗效”等花样繁多的手段,虚构保健食品具有包治百病的神奇疗效,欺骗老年人高价购买,牟取暴利。此类“保健品坑老”案件频发,犯罪性质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 安翱:对此,《解释》明确规定,实施此类犯罪,符合诈骗罪规定的,依照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销售的食品不合格,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这些规定,有利于斩断伸向老年人的罪恶之手,有效保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从严惩处往生猪等畜禽中注水 添加瘦肉精等行为 …

囤粮逼高粮价?日媒:中国储备达全球库存一半以上

囤粮逼高粮价?日媒:中国储备达全球库存一半以上 中央社 12/25/2021 日媒引述美国农业部统计报导,中国储备的玉米等主要粮食库存量达全球的一半以上。由于中国人口不到全球的两成,有观点因此认为,这是全球粮食价格走高和饥饿问题的原因之一。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22日发自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大连市的报导,在大连市,数量约310座的巨大圆筒在港口一字排开,这是国有粮食大型企业中粮集团所有的中国最大规模粮食仓库(筒仓)。从国内外采购的大豆等都储备在此处,通过铁路或船舶运往全国各地。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11月在记者会表示,中国的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 其中小麦可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粮食供应绝无问题。 报导引述美国农业部的推算数据显示,明年上半年(粮食年度,期末值),中国的粮食库存在全球库存量占比分别是玉米69%、白米60%、小麦51%,这些在过去10年都分别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持续大量存储粮食的情况十分明显。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数字,去年的食品进口额(不含饮料)达981亿美元,10年内增加了4.6倍;今年1至9月也达2016年有可比较数据以来的最高点。5年当中,大豆、玉米、小麦的进口额猛增至2至12倍,积极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行采购,牛肉、猪肉、乳制品、水果类也增至2到5倍。 报导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对进口发挥支撑作用,例如肉类加工大型企业万洲国际今年6月收购了欧洲的同行企业,乳制品企业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则于2019年收购了新西兰大型乳制品企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算,全球11月食品价格指数比1年前大约高了3成。对此,日本资源与粮食问题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认为中国大量储备粮食是价格走高的原因之一。 报导说,由于国内生产跟不上,中国因此增加谷物等粮食的进口;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猪等饲料用需求扩大,需要外国优质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在增加。 但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白米和小麦等粮食产量和农作物耕作面积在2015年以后触顶回落。 熟悉中国农业的日本爱知大学名誉教授高桥五郎表示,「中国由于农地分散及污染,生产效率不高。再加上农民向城市流动,粮食产量今后也难以成长」。 Source 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10/31/2021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据新华社报道,方案称,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 方案提出八项总体要求,分别是: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强化保障措施等。 其中,在“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环节,方案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鼓励通过服务热线反映举报餐饮服务经营者浪费行为;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严禁以会议、培训等名义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强化学校就餐现场管理,加大就餐检查力度,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等。 Source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来源: …

钟南山:中国“零传播政策”并非高成本做法

钟南山:中国“零传播政策”并非高成本做法 11/01/2021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中国采取的防疫“零传播政策”并非高成本做法。 据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报道,钟南山在接受CGTN采访时说,在目前的情况下,相较于感染后再治疗,中国采取的“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而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 钟南山指出,“零传播”或“零容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病毒的传播太迅速,复制指数太高,尽管有疫苗,全世界的病死率仍在2%左右,这样高的病死率是不能够容忍的。 钟南山说,现在采取“零传播”做法,成本确实是很高的,但是和不管它、放开它相比,后者成本更高。 他说,现在一些国家采取了全部放开的方法,最近两个月出现大量感染,又要开始收缩,这样一来一回,成本更高,对民众、社会的心理影响也更大。 钟南山说,中国将采用逐步放开的策略,但目前总的政策还是“零容忍”。这种做法可以称为“持续性的零感染、零传播”,而不是绝对的零传播。 钟南山说,中国的这种防疫策略会持续多久,取决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中国做得再好,只要有开放、有输入,肯定还会有传播”。 Source 中国清零抗疫模式“独此一家”? 文 / 察客 11/01/2021 上海迪士尼乐园因为一名确诊病例曾游玩一天,三万多人接受核酸检测。云南瑞丽市民接受检测已成日常,有一岁多孩子做了74次核酸检测。 江西铅山县因一人确诊,当地交通灯全调整成红灯以减少人员出行。内蒙古额济纳旗出现疫情,9000多名外地游客被迫滞留。 与全球多国相比,中国的疫情不算严重。一个14亿人口大国,近日每日新增病例基本为两位数,截至目前的累计死亡个案也少过6000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继续实施几乎草木皆兵的严格抗疫措施,与全球走向“与病毒共存”的做法形成了强烈对比。 随着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纷纷放弃清零政策,在多家西方媒体的叙述下,中国清零抗疫模式近乎已成自成一格,并质疑这种抗疫模式能否持续。 西方媒体陆续检视清零抗疫模式 彭博社早在8月间就发文形容,中国的做法恐令中国持续数年“与世隔绝”。上周,《纽约时报》发出“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在坚持病毒清零政策?” 的长篇报道,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发布题为“中国恐怖清零为哪般?”的文章。 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说,严格的政策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日益增加的成本。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今天发文称,随着亚太邻国开始与冠病共存,中国正日益被孤立。 在中国国内,云南瑞丽市前副市长戴荣里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瑞丽需要祖国的关爱》,道出这个边陲小城的居民因为多次封城,“正承受着千载难遇的大劫难”。之后,陆续有大陆和香港媒体报道称,瑞丽市民反映已接受近百次核酸检测,有的抱怨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难。 面对外国媒体的检视和国内部分民众的呼喊,中国清零抗疫模式再次被放到了聚光灯下审视。 “动态清零不是想做就能做到” …

中国清零抗疫模式“独此一家”?

中国清零抗疫模式“独此一家”? 文 / 察客 11/01/2021 上海迪士尼乐园因为一名确诊病例曾游玩一天,三万多人接受核酸检测。云南瑞丽市民接受检测已成日常,有一岁多孩子做了74次核酸检测。 江西铅山县因一人确诊,当地交通灯全调整成红灯以减少人员出行。内蒙古额济纳旗出现疫情,9000多名外地游客被迫滞留。 与全球多国相比,中国的疫情不算严重。一个14亿人口大国,近日每日新增病例基本为两位数,截至目前的累计死亡个案也少过6000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继续实施几乎草木皆兵的严格抗疫措施,与全球走向“与病毒共存”的做法形成了强烈对比。 随着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纷纷放弃清零政策,在多家西方媒体的叙述下,中国清零抗疫模式近乎已成自成一格,并质疑这种抗疫模式能否持续。 西方媒体陆续检视清零抗疫模式 彭博社早在8月间就发文形容,中国的做法恐令中国持续数年“与世隔绝”。上周,《纽约时报》发出“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在坚持病毒清零政策?” 的长篇报道,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发布题为“中国恐怖清零为哪般?”的文章。 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说,严格的政策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日益增加的成本。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今天发文称,随着亚太邻国开始与冠病共存,中国正日益被孤立。 在中国国内,云南瑞丽市前副市长戴荣里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瑞丽需要祖国的关爱》,道出这个边陲小城的居民因为多次封城,“正承受着千载难遇的大劫难”。之后,陆续有大陆和香港媒体报道称,瑞丽市民反映已接受近百次核酸检测,有的抱怨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难。 面对外国媒体的检视和国内部分民众的呼喊,中国清零抗疫模式再次被放到了聚光灯下审视。 “动态清零不是想做就能做到” 经常对外打前锋的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昨晚在微博发文回应,批评西方媒体把矛头集体对准中国的清零政策。他说:“西方舆论就是很想把中国‘拉下水’,让我们放弃动态清零政策,变得跟他们‘一样烂’。” 他怒怼西方媒体对中国动态清零的嘲笑是“变态的”、“是羡慕嫉妒恨”,并语带自豪地说“动态清零不是哪个国家想做就能做到的”,美国和欧洲不想要吗?“问题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胡锡进还说,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决不能放弃,只要改弦更张为欧美意义上的“与病毒共存”,用不了几个月,中国就会全境沦陷,一天增加几万甚至十几万病例,单日死亡几百甚至上千人,“那样的情况决非大多数中国人愿意承受的”。 他提醒民众说, 防疫虽然对生活造成影响,让一些人有意见,但如果大量人感染,其中很多人死亡,公众的意见将更大。“大家还记得去年2月份前后武汉疫情期间舆论的意见有多大吗?” 胡锡进的微博帖文反映了两个要点。 一是认定中国人民无法承受“与病毒共存”将造成大量死亡的情况,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支持当下的动态清零政策,最好的例证就是武汉疫情期间引发的舆论热议。 二是在政治上向西方叫板,坚持中国的清零抗疫模式更具制度优越性,中国将自己视为坚定执行清零政策的获益者。 确实,好些国家的专家和官员都异口同声承认,中国有条件走坚持清零路线,源于其特殊国情,包括有庞大市场能自给自足、从上至下有效管控并长期落实“封城”措施、以惊人的速度做检测等,其他国家真办不到,中国清零抗疫模式确实可能就“独此一家”。 中国具备放弃“清零”的条件吗? …

俄专家:中俄无需理会拜登在G20峰会上的“失望”

俄专家:中俄无需理会拜登在G20峰会上的“失望” 文 / 潘万莉 11/01/2021 (早报讯)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总经理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认为,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气候问题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称对俄中领导人缺席峰会表示“失望”,对此俄中不值得予以理会。 此前,拜登称,俄罗斯和中国事实上缺席G20领导人气候问题峰会。他说,G20国家就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需要“G20”国家关注“什么事情中国没干,什么事情俄罗斯没干”。 科尔图诺夫向卫星通讯社表示,俄中领导人没有参加G20峰会说明,他们没有期待在这次会议上会有什么突破,也没准备提出各自具有深远意义的建议,因此各自派出了外长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墨西哥总统和日本首相也没有参加G20峰会。 专家补充表示,“我觉得,拜登这不是在直接指责,他说得很委婉,对此不值得予以理会。但是,两次峰会后要具体落实会议决定、把共同的政治宣言变为具体计划还面临很多工作,当然,毫无疑问,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在这方面也都需要做很多工作。” 科尔图诺夫称,面对美国总统的牢骚,俄罗斯和中国“应通过制定具体能源转型计划以使所承担义务不至于悬而未决”来进行回应。 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10月31日在罗马闭幕,为期两天的峰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会议通过《G20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重申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在应对疫情、推动实现绿色公平增长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Source G20联合公报:核准全球最低公司税率 全球变暖遏制在1.5摄氏度 来自 / 联合早报 | 整理 / 傅慧云 10/31/2021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核准了设定全球最低公司税率的计划。他们也同意需要将全球变暖遏制在1.5摄氏度,但没有对实现净零排放做出预期承诺。 G20领导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两天峰会昨天落下帷幕,领导人们按惯例在闭幕前发表了联合公报。 根据媒体取得的最终公报文本,G20领导人虽然同意有必要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的1.5摄氏度以内,但公报几乎没有包含任何具体行动,也没有提到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具体日期,只说应该“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 公报说:“我们认识到,1.5摄氏度升温造成的气候变化冲击,远低于2摄氏度。确保1.5摄氏度可以达成,需要所有国家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行动和遵守承诺。” 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是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中最雄心勃勃的目标。专家说,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须减少近一半,而且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G20国家包括了巴西、中国、印度、德国和美国等,它们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80%。这20个主要经济体面临着在气候问题上采取果敢行动的压力,以便为昨天起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提供急需的动力。 …

中国: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10/31/2021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据新华社报道,方案称,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 方案提出八项总体要求,分别是: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强化保障措施等。 其中,在“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环节,方案提出具体要求: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鼓励通过服务热线反映举报餐饮服务经营者浪费行为;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严禁以会议、培训等名义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强化学校就餐现场管理,加大就餐检查力度,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等。 Source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来源: 新华社 10/31/202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部署要求,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刚性制度约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 (一)推进农业节约用种。完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突出高产高效、多抗广适、低损收获的品种特性,加快选育节种宜机品种。编制推进节种减损机械研发导向目录,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 (二)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制定修订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鼓励地方提升应急抢种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将农机手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 三、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 …

G20联合公报:核准全球最低公司税率 全球变暖遏制在1.5摄氏度

G20联合公报:核准全球最低公司税率 全球变暖遏制在1.5摄氏度 来自 / 联合早报 | 整理 / 傅慧云 10/31/2021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核准了设定全球最低公司税率的计划。他们也同意需要将全球变暖遏制在1.5摄氏度,但没有对实现净零排放做出预期承诺。 G20领导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两天峰会昨天落下帷幕,领导人们按惯例在闭幕前发表了联合公报。 根据媒体取得的最终公报文本,G20领导人虽然同意有必要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的1.5摄氏度以内,但公报几乎没有包含任何具体行动,也没有提到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具体日期,只说应该“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 公报说:“我们认识到,1.5摄氏度升温造成的气候变化冲击,远低于2摄氏度。确保1.5摄氏度可以达成,需要所有国家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行动和遵守承诺。” 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是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中最雄心勃勃的目标。专家说,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须减少近一半,而且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G20国家包括了巴西、中国、印度、德国和美国等,它们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80%。这20个主要经济体面临着在气候问题上采取果敢行动的压力,以便为昨天起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提供急需的动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它定下的目标是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印度和俄罗斯等其他污染大国也没有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联合国专家说,即使目前的国家减排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全球仍将升温2.7摄氏度,干旱、风暴和洪水等将变得更频繁和更恶劣。 G20最终公报文本说,如有必要,各国提出的抑制排放计划应该进一步加强,并承诺在今年年底前停止为海外新建燃煤发电融资。公报也重申了G20迄今为止尚未兑现的承诺,即为发展中国家筹集1000亿美元(约1350亿新元)协助它们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美国财长耶伦:结束各国竞相降税竞争 另一方面,G20领导人周六批准了一项历史性协议,将对跨国公司征收最低15%的公司税。 美国财长耶伦周六发表的声明说,该协议将“结束各国竞相降低公司税的破坏性竞争”。 这项全球税务改革协约已经得到近140个国家的支持,旨在结束苹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大公司将利润转移到低税收国家的做法。 Source The G20 Summit …

为什么中国坚持病毒清零政策?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在坚持病毒清零政策?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10/30/2021 这对夫妇以前都是教授,他们的旅行从上海开始。在那里,他们加入了一个退休人员旅行团。他们穿越了甘肃和内蒙,住在一家民宿,去同一家羊排餐厅吃了三次。他们向南飞到西安,参观了一座有1300年历史的寺庙。旅行团的其他成员参观了一家艺术博物馆,在公园里散步,拜访朋友。 然后,在10月16日,他们计划参观兵马俑的那一天,这对夫妇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从那时起,为了遏制新的疫情,中国封锁了一个有400万人口的城市、几个较小的城市和北京的部分地区。这次疫情导致至少11个省和地区的240多人被感染。当局关闭了学校和旅游景点。政府网站详细列出了这对不幸夫妇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庞大的联系网络,包括入住酒店的时间、坐在餐厅的哪个楼层。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应对方式是中国“清零”政策的标志性做法,该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疫情开始以来,中国报告的死亡人数不到5000人。这次新疫情的规模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虽小,但对中国来说却很大。 但这项政策也越来越多地使中国成为一个异类。世界其他地区正在重新开放,包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它们也曾经采用过清零政策。中国现在是唯一一个仍在努力彻底根除病毒的国家。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各地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不动摇,现有的防控措施不放松。” 政府的严格策略源自中国独有的一套考量。其蓬勃发展的出口有助于维持经济发展。执政的共产党对权力的严格控制使封锁和检测能够以惊人的效率进行。北京定于2月举办冬季奥运会。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低病例数已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一再指出,中国在遏制疫情方面的成功证明了其治理模式的优越性。 但国内外的专家警告,这种方法不可持续。在全球舆论对中国越来越强硬的时候,中国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外交和经济上越来越孤立。 “该政权认为它需要维持‘清零’政策以维持其合法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家王慧玲(Lynette Ong)说。“不过,这样做的代价是巨大的。” 在疫情早期,中共对权力的掌握似乎取决于控制病毒的能力。它最初企图掩盖武汉暴发的疫情,引发了惊人的公愤。中国的互联网上随处可见不堪重负的医院和患者乞求帮助的影像。 随着病毒在世界其他地方肆虐,这种叙事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严格封锁和大规模检测——一度被批判为粗暴做法——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榜样。随着西方民主国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习近平一再强调中国如何快速减少了病例数。虽然政府对武汉疫情初期的处理令人们愤怒,但时不时会显得激烈尖锐的民族主义占了上风。 其他采用“清零”政策的国家被誉为称职治理的典范,将挽救生命置于便利和经济增长之上。 随着疫情进入第二年,以及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变异株的出现,各国再次重新考虑它们的策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封锁时间最长的国家,对海外返回的已接种疫苗的居民,它正在取消隔离要求。新西兰本月正式放弃追求零感染。新加坡正在为来自德国、美国、法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接种疫苗的游客提供免隔离旅行。 中国拒绝改变策略。今年夏天,当上海著名传染病专家张文宏建议中国学习与病毒共存时,他在网上被恶毒地攻击为外国人的走狗。一位前中国卫生部长称这种想法不计后果。 王慧玲教授说,政府害怕其战胜疫情的说法受到任何挑战。 “疫情暴发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它都不算是个事,”她说。“但中国当局希望控制所有微小的潜在不稳定来源。” 中国不愿放弃还有更实际的原因。香港城市大学城市研究学者张珺表示,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更偏远的地区可能很快会因病例增加而不堪重负。 此外,尽管中国实现了相对较高的全面接种率,达到了总人口的75%,但国产疫苗的有效性也出现了疑问。 而且,至少在目前,“清零”策略似乎得到了公众的支持。虽然被封锁地区的民众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措施似乎比较武断或过于严厉,但在没有病例的地区,旅行相对不受限制。富有的消费者花钱购买奢侈品和豪车,因为他们没法在国外旅游上花钱。 “只要他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流动自由,我认为这种新冠政策不会让国内受众觉得太严厉,”张珺说。 …

港专家:香港没条件与冠病病毒共存

港专家:香港没条件与冠病病毒共存 10/24/2021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说,香港整体的冠病疫苗接种率目前仅约六成,加上长者的接种率低,不但难达到“绝对清零”,目前也没有条件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综合网媒“香港01”、香港电台、文汇网报道,许树昌今早在商台节目上说,香港整体疫苗接种率大约六成,但长者接种率低;此外,有约四成接种者选择注射中国大陆的科兴疫苗,有数据显示其抗体于接种两针六至八个月后,降至低水平。因此,他认为香港没有条件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许树昌也说,英国等国家决定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后,冠病确诊个案严重暴发,加上冬季即将来临,他预估未来将会有更多变量。 许树昌还提到,如果民众首两剂接种灭活平台的疫苗,第三针转为接种另一平台的疫苗、例如核酸疫苗会较好,因为可刺激产生更多抗体。他相信,可能每一至两年,民众或要接种冠病疫苗加强剂一次。 Source 康希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 抗体最高升300倍 10/17/2021 中国康希诺生物公司发布吸入式冠病疫苗研究成果,临床数据显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中和抗体水平最高可上升300倍。 据澎湃新闻报道,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在第21届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期间进行了《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历程——如何与病毒赛跑》的主题演讲。 在介绍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加强免疫的临床数据解读时,朱涛提到,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6个月,序贯加强一剂克威莎吸入剂型,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之前升高250-300倍;若同源加强一剂灭活疫苗,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前升高30倍。 康希诺生物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以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异源序贯加强,相较第三针灭活疫苗加强更有优势,抗体升高倍数,约是以一剂灭活疫苗加强的7-8倍。另外,吸入序贯免疫可获得针对原型株、Alpha、Beta、Gamma、Delta株的高效中和抗体。 文章还提到,数据显示,接种两针次灭活新冠疫苗后,用不同疫苗加强免疫,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效果最好,mRNA疫苗效果接近腺病毒载体,灭活或者亚单位疫苗加强显著低于腺病毒和mRNA疫苗,其中和抗体水平差异接近10倍。 对于雾化吸入式疫苗的有效性,12日晚间,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临床疫苗专家朱凤才在一次分享中也提到,雾化吸入可获得粘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重保护”,在病毒入侵位置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加强、序贯免疫效果显著,适用于风险人群的大规模加强免疫。 Source Inhalable vector-based COVID-19 vaccine increases antibodies 300-fold, better …

新加坡: 又有15人死于冠病 八人未接种疫苗

新加坡: 又有15人死于冠病 八人未接种疫苗 10/24/2021 本地今天(24日)又有15人死于2019冠状病毒并发症,使死亡病例总数达到315起。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文告,病逝的15人为八男七女,他们都是新加坡公民,年龄介于58到100岁。 其中,八人未接种疫苗、一人已接种一剂疫苗,其余六人则已完成疫苗接种,他们都有潜在病症。 在过去28天以内病逝的人当中,31.4%已完成疫苗接种,68.6%则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了一剂疫苗。 Source 网传发廊经理接种第三剂冠病疫苗后猝死 Jean Yip:没证据勿乱传 来自 / 联合晚报 | 文 / 刘芸如 10/24/2021 在Jean Yip服务24年,从理发学徒到管理两家理发店的经理,马国男子上周猝死后被传与疫苗接种有关,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Jean Yip出面回应称,“他就像是我们的家人一样,请大家不要再传这则贴文。” 近日一张贴文截图在网上流传,指Jean Yip的一名男员工因疫苗相关原因猝死,一时间议论甚嚣尘上。 Jean Yip营运总监叶佩芬向《联合晚报》证实,去世的男子林连声(译名,Kent …

新加坡”实验”激增9万确诊 专家: 中国不急”开国门”

新加坡”实验”激增9万确诊 专家: 中国不急”开国门” 来源:观察者网 10/20/2021   “某种程度上说,新加坡是在进行一场‘实验’。”“新加坡疫苗接种率达到83%了,他们就把新冠当成大号的感冒,要和它共存。”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对观察者网表示。   两个月内确诊病例激增近9万例,连续5天单日新增突破3000例,10月19日更是达到3994例,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抗疫优等生”新加坡来说,这些数字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但自从政府今年8月迈出“与病毒共存”第一步以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做出这样选择,新加坡有自己的苦衷。总理李显龙10月9日表示:“新加坡不可能无限期封锁和关闭边境,这将付出高昂代价。”卫生部长王乙康也曾说:“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和全球枢纽,必须跟世界保持联系,彻底关闭边境将严重影响人民生计。”   于是8月10日新加坡开始放宽防疫措施,但8月底疫情就迅速反弹,9月27日,政府再次宣布收紧防疫措施。此番“仰卧起坐”式抗疫,让民众感到彷徨。一部分新加坡人已将不满化作要求官员辞职的请愿信。   而就在新加坡10月19日开放美国等8国疫苗接种者入境免隔离之际,美国疾控中心却已把新加坡旅游警戒上调至最高等级,呼吁民众避免前往。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新加坡无法承受长期的封锁,势必要在经济和疫情的风险中作出艰难选择。另一方面,这其中也能反映出那些一开始积极抗疫的国家,一旦选择“与病毒共存”后将面临的挑战。   那么,新加坡所经历的,能否给中国带来一些借鉴?   在李玲看来,新加坡近期的每日新增病例说明德尔塔病毒传染性非常强,“大家想一想,我们可是14亿人口,一旦传开,就不是日增3000的事儿了。”   李玲认为,中国是否开放国门取决于疫情演变和国外疫情是否平息,“我们这张维护14亿人健康的保护网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开。”此外,在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目前“开放国门”的迫切性没有新加坡等国那么大,应该以人民健康为优先。   从“领先病毒”到“追赶疫情”   新加坡在疫情之初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迅速采取行动追踪、检测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加上居家隔离、旅行限制、封锁边境等,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该国确诊和死亡人数也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且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本地传播。   新加坡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司司长李坚明去年3月表示:“我们希望领先病毒一两步。”   不过,今年以来,随着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全球肆虐,新加坡对疫情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6月24日,联合领导新加坡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贸工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联名发表题为《与新冠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   文中描绘了新加坡未来的“新常态”:1、疫苗接种者一般只会出现轻微症状,患者可在家中康复。2、不必大规模追踪密切接触者,民众自行筛查、自行隔离。3、不再监控确诊案例,着重关注重症、ICU、插管治疗人数等。4、逐步放宽限制,恢复大型聚会,企业正常运作。5、重新放开出国旅游,尤其是对已经控制疫情的国家/地区。   简而言之,新加坡政府希望民众改变对新冠的看法,将新冠视为类似流感的“地方性流行病”,无法“完全消除”,应该降低其威胁。   在外界看来,这篇文章释出了明确的信号,意味着新加坡将不再追求“清零”政策,而是逐步走向“与病毒共存”之路。   不过,“共存”并不意味着立刻“躺平”,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分阶段的开放措施。   8月6日,王乙康在记者会上勾勒了迈向“新常态”的路线图:自8月10日起,启动为期一个月的“预备期”,届时已完成疫苗接种者可参加不超过5人的群聚活动,亦可参加最多500人出席的婚礼等大型活动;而未接种疫苗者仍须遵守两人限聚令;若疫情趋稳,8月19日启动的第二阶段措施将进一步放宽大型活动的人数限制。   到9月初,预计新加坡8成人口完成疫苗接种,如果重症病患情况仍受控,就可迈入“过渡期A”,进一步放宽经济、社会和旅游活动。若疫情持续趋稳,新加坡将能进入“过渡期B”,最终达到“新常态”。 …

康希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 抗体最高升300倍

康希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 抗体最高升300倍 10/17/2021 中国康希诺生物公司发布吸入式冠病疫苗研究成果,临床数据显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中和抗体水平最高可上升300倍。 据澎湃新闻报道,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在第21届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期间进行了《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历程——如何与病毒赛跑》的主题演讲。 在介绍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加强免疫的临床数据解读时,朱涛提到,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6个月,序贯加强一剂克威莎吸入剂型,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之前升高250-300倍;若同源加强一剂灭活疫苗,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前升高30倍。 康希诺生物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以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异源序贯加强,相较第三针灭活疫苗加强更有优势,抗体升高倍数,约是以一剂灭活疫苗加强的7-8倍。另外,吸入序贯免疫可获得针对原型株、Alpha、Beta、Gamma、Delta株的高效中和抗体。 文章还提到,数据显示,接种两针次灭活新冠疫苗后,用不同疫苗加强免疫,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效果最好,mRNA疫苗效果接近腺病毒载体,灭活或者亚单位疫苗加强显著低于腺病毒和mRNA疫苗,其中和抗体水平差异接近10倍。 对于雾化吸入式疫苗的有效性,12日晚间,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临床疫苗专家朱凤才在一次分享中也提到,雾化吸入可获得粘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重保护”,在病毒入侵位置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加强、序贯免疫效果显著,适用于风险人群的大规模加强免疫。 Source Inhalable vector-based COVID-19 vaccine increases antibodies 300-fold, better than mRNA & inactivated type as booster …

新加坡: 疫苗严重不良反应581起 | 网友分享:打疫苗的副反应

新加坡接种逾920万剂mRNA冠病疫苗 严重不良反应报告581起 文 / 刘智澎 10/15/2021 (早报讯)截至今年9月30日,我国卫生科学局共接获1万2589起疑似接种辉瑞或莫德纳冠病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当中581起属严重不良反应,占接种疫苗总数量的0.006%。 卫生科学局今天(10月15日)发表第六份冠病疫苗安全监测报告。从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9月30日,新加坡在全国疫苗接种计划下施打了超过920万剂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当中近439万人已完成两剂接种。 接种这些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当中,79%在60岁以下。报告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免疫反应比较活跃,可能出现更多不良反应。女性则占约67%。 自今年9月15日展开追加剂接种计划以来,约23万8000人已打完追加剂。根据报告,接种辉瑞或莫德纳疫苗追加剂的人当中,有14起不良反应报告,通报的不良反应与首两剂相似,包括红疹、血管性水肿、胸口不适、呼吸急促、发烧、虚弱和晕眩。 另有两起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与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xis)和腿部静脉血栓有关。报告指出,由于追加剂接种计划近期刚展开,卫生科学局将继续密切监测疫苗不良反应,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关监管措施保障公众健康。 涉及​12岁至18岁青少年的疫苗​不良反应报告有616起,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红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急促、胸口不适、发烧、晕眩和昏厥(syncope)。这些不良反应一般在几天内消退,与国外通报的情况一致。 接种辉瑞或莫德纳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581名病患,多数已康复或正在康复中。最常见的是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xis),共77起,相当于每10万剂疫苗中约0.87起,与国外通报的发病率相似。 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严重过敏、加剧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心律过快、血压降低、胸口不适、心包炎和心肌炎等。 另外,有81人在接种mRNA疫苗后出现心肌炎(Myocarditis)和心包炎(Pericarditis),47人在30岁以下,其中43起是男性。30岁至49岁男性的风险也略为提高,介于30岁至39岁的12人当中,七人是男性。 至于没有列入全国疫苗接种计划的科兴疫苗,从今年6月18日至9月30日,共施打了18万零903剂,累计111起不良反应报告。当中九起为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严重过敏反应、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血栓、麻痹、心悸和耳鸣。 今年8月30日才开始施打的国药疫苗,则施打了1万7630剂,共有三起不良反应报告,但不严重。卫生科学局提醒,不同疫苗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和种类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为这些疫苗的采用时间长短不一,而且只有少于2%本地人口接种了这些非mRNA疫苗。 卫生科学局重申,根据现有数据,接种辉瑞和莫德纳疫苗的好处仍大于已知风险。当局会继续密切监测冠病疫苗的安全性,一旦发现疫苗相关的安全问题就会通知公众。 Source 网友分享:打疫苗的副反应 10/15/2021 “年轻人,爱运动的要特别当心。 mRNA似乎对那些运动员副反应特别严重,这个pro mountain biker心脏受损,没法挣钱,老婆离婚,欠了一屁股m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