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颜宁宣布离开普林,“全职回国”

Russ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热搜第一!颜宁宣布离开普林,“全职回国”

11/02/2022

11月1日,被誉为“清华最美女博导”的颜宁亮相深圳,突然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的教职,回到深圳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出任创始院长。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各界关注,登顶微博热搜第一:

颜宁于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从小成绩就极好,文学能力尤其厉害,上中学时,本来想考北大中文系,但高中分科时,老师建议她学理科,于是这位文艺女青年,等于是被老师强行塞进了理科班。

199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2000年清华毕业后,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成了施一公最得意的大弟子,只利用4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7年10月,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成了一名年轻的教授,取得了无数成果,39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obilka评价: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对于GLUT1的结构解析本身是极富挑战、极具风险的工作,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美国科学院院士、膜转运蛋白研究专家Ronald Kaback则表示: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




美国科学院院士、MIT教授Harvey Lodish还把该成果加到了他当时正在编写的《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经典教科书第八版中。

2014年,她带领团队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随后在2015年,颜宁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在科研上正取得辉煌成就之时,2017年,在清华任全职教授10年的颜宁,选择辞去全职改成兼职教授,并远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两年之后便拿下“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后又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美期间,颜宁于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去年4月,颜宁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一同入选的还有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李飞飞。

对于此番归国的原因,颜宁表示自己与深圳是“一拍即合”:

颜宁在演讲中说,深圳年轻朝气蓬勃,有无限可能,是梦想之都。她表示,最开始对深圳也是有顾虑的,但是当她真正来到这里时,看到了深圳宜居的那一面。

还说自己是“麻溜儿地就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

据悉,此次归国颜宁要加入的并不是医学院,而是医学科学院。深圳卫健委发布的消息称,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运作将采用“全新机制”!

所谓“全新机制”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定位新。就是说,深圳医科院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按官方说法,它更是一个“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

其核心功能,一要承担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另外,还要引领深圳医学科技发展。

为此,深圳市政府还设立了“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医科院进行专业化管理。

其二,是机制新。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对包括院长在内的科研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制度。

根据《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按照“边建设,边运行”模式推进,计划2025年建成,其中,筹建期(2020-2021年)启动院长遴选工作,并启动临床研究医院改建项目。

根据发展目标,深圳要打造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学科学院要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Source




哈佛招生歧视案 最高法院今开庭 亚裔声援:勿用新错掩旧错

世界新闻网

10/31/2022

「学生公平入学」30日组织亚裔在最高法院前集会,盼望大法官终止歧视招生。(记者张筠 / 摄影)

全美瞩目的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今日(31日)在联邦最高法院开庭,原告「学生公平入学」组织(SFFA)30日在最高法院前集会造势,众多亚裔到场声援,盼望大法官终止教育招生中的歧视文化,不能用新错掩盖旧错。

「学生公平入学」组织主席布卢姆(Edward Blum)2014年控诉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种族歧视,将族裔背景纳为录取标准,明显伤害亚裔群体,哈佛大学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赢得初审和第一巡回上诉法院上诉,布卢姆2021年上诉至最高法院,双方目前为提供证据程序,31日在高院辩论,预计最高法院明年春季将宣判。

布卢姆在30日的集会上表示,绝不能用新的歧视或族裔标准来遮掩过去的错误,「期盼大法官能终止这错谬的情况」,各种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运行都应该不分族裔(colorblind)。

▼最高法院开庭直播

Listen Live: Supreme Court hears cases challenging affirmative action in college admissions 10/31/2022
The Supreme Court is hearing arguments in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nd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 two cases challenging the legality of universities considering race as a factor in their admissions programs.



美国亚裔教育联盟主席赵宇空说,以族裔分配教育资源的想法无法容忍,盼大法官了解,若在招生中考虑族裔,将摧毁美国K-12年级的教育体系,「立法者应思考如何推动教育进步,保证多元族裔享有平等机会,而不是利用亚裔掩盖政策的缺陷或错误。」

该案的被告方哈佛大学、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为基于平权法(affirmative action)的招生方式辩护,指种族在招生过程中值得考虑,可助校方更全面了解申请学生,代表律师胡维特(Damon Hewitt)说,「我们都知道种族在日常生活很重要,那在教育中也极为关键。」

胡维特说,仅凭成绩难筛选学生各方面的才能或潜力,若只依据SAT分数录取,大学恐失去某些族裔中的特殊人才。

反对平权法者表示,多元是促进美国强大的关键,但歧视却是大错特错,几名即将申请大学的亚裔学生也说,为实现梦想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如今却因文化背景、族裔这种先天的因素被拒之门外,感到委屈又无力。

目前全美至少有九州禁止大学招生考虑学生的族裔,包括亚利桑纳州、加州、佛州、爱达荷州、密西根州、内布拉斯加州、奥克拉荷马州、华盛顿州。

Source




大学录取考量种族背景 或被最高院推翻

世界新闻网

10/30/2022

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校园内,学生社团提醒全体学生,注意最高法院即将审理平权招生案。(美联社)

基于平权法(Affirmative Action)的大学招生方式是存是废,最高法院周一(31日)将开始审理。两起涉及平权法案的诉讼均由非营利学生组织「学生公平入学」(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SFFA)发动,大法官将裁定挨告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招生过程考量学生族裔背景是否构成歧视而违宪。

保守派大法官居多数的情况下,最高法院可能推翻延续40年之久、大学招生时考虑族裔背景的惯例。

「学生公平入学」是由保守派维权人士布卢姆(Edward Blum)创办,2014年对哈佛大学、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提告,指控学校招生过程歧视亚裔学生及白人学生,亚裔学生分数必须比其他族裔更高,才能挤进哈佛窄门。





「学生公平入学」主张,大学招生考虑种族背景的作法,违反美国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要求最高法院应推翻「格鲁特诉波林格尔案」(Grutter v. Bollinger) 判例。哈佛大学则表示,学校政策没有任何歧视,招生作法是为了让校园具有多元化。

「学生公平入学」指控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招生手段歧视白人学生,两起案件2014年双双败诉,「学生公平入学」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口头辩论将于31日展开。

目前全美有九个州的公立大学,禁止招生过程考虑种族背景,包括加州、佛罗里达州、华盛顿州、亚利桑纳州、乔治亚州、密西根州、内布拉斯加州、新罕布夏州、奥克拉荷马州。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UC)1996年禁止旗下学校以平权措施做为招生衡量以来,加州公立大学竞争最激烈的柏克莱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洛杉矶加大(UCLA),非洲裔及美洲原住民学生人数大减,减少幅度约有一半。

全国有色人种促进法律协会(NAACP)今夏在「非当事人意见陈述书」(Amicus Brief)中指出,「学生公平入学」企图对1954年最高法院重大判例「布朗诉堪萨斯州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the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Kan.)加入「修正主义者的解释」(revisionist interpretation)。

Source




媒体影响式微…报纸「背书候选人」反疏离更多读者

世界新闻网

10/27/2022

报纸社论背书过去常是影响选举的关键,但这个影响力已逐渐式微。(美联社)

报纸公开支持的候选人,曾经对选战影响不小,但美联社26日报导,这种影响力正在消褪,原因在决定选举结果的是政治造势,另外报社也发现,背书某候选人,能说服的选民减少,反而疏离更多读者,反而得不偿失。

例如对冲基金「艾登全球资本」(Alden Global Capital)辖下数十家报纸10月稍早便表示,不再对总统、州长及联邦参议员人选背书。

第摩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总编辑卡萝‧杭特(Carol Hunter)表示,因为社会日益极化,民众一般怀疑媒体,报纸宣布支持候选人无效,大多时候正是如此;她固然不认为这种趋势很健康,但认定却是事实。

新闻组织耗费力气,想让自己的背书看似强而有力,但向来有人质疑它们的支持影响力有多大,尤其碰到高规格的选举。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UCSB)指出,以2016年总统选举为例最清楚,57家全国最大报纸背书喜莱莉‧柯林顿,两家支持川普,结果纷纷不敌最后当选的川普。




这年头报纸要争取更多读者,所以各报高层怀疑该不该费事去支持候选人;纽约每日新闻报(New York Daily News)在新政策中宣布,当前环境下要支持特定候选人,能说服的读者只怕比得罪的来得少,因此在这次州长选举,该报决定置身事外。

UCSB指出,按发行量来算的全国100家最大报纸,2008年有92家为总统候选人背书,到2020年只剩54家决定支持某候选人,层级较低的选举没有可靠的类似数据,但鉴于全国目前报纸比2005年减少2500家,报纸宣布背书者减少很多,这是合理的事。

记录地方新闻式微的西北大学教授潘妮洛普‧亚柏纳西(Penelope Muse Abernathy)指出,对草根民主而言,报纸不再宣布支持候选人,又是一大损失。

媒体产业分析家爱德蒙兹(Rick Edmonds)指出,在媒体已不吃香的年代,很多人不爱被指使去投谁;正经八百的社论要受到敬重,有很多方式,可以立论清楚,但别摆出高高在上、鼻孔朝天的态度。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