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提格里兹 批美「小政府」主流经济政策
世界新闻网
5/02/2024
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提格里兹批评新自由主义,呼吁重新思考自由的涵义。(美联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提格里兹(Joseph E. Stiglitz)认为,美国近年的主流经济政策未能保护人民的自由。他撰写新书《The Road to Freedom》(暂译:通往自由之路)批评了主张解除或放宽市场管制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一些失败之处,呼吁重新思考自由的涵义。
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自由
史提格里兹接受巴隆周刊(Barron’s)电话采访,说明《通往自由之路》的背后理念。他希望重新思考自由为何,因为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侵害到其他人。政治上的右派对于自由的概念,只从单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易误入歧途。
曾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柯林顿政府时期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史提格里兹主张,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自由。以红绿灯为例,绿灯亮才能走似乎限制了个人自由,但如果没有红绿灯,交通堵塞严重,大家都动弹不了,所以,小小的规定反而能更有意义地扩大自由。
自由的新定义是一个人能做哪些事。要同时考虑行事的自由,以及免于他人伤害的自由,伤害可能来自政府、企业或其他任何人。还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如果幼儿园的小孩必须为枪手闯入扫射做准备,他们就失去了免于恐惧的自由。
谈到税收,许多高收入者抱怨被剥夺自由。但史提格里兹说,如果政府没投资基础研发、技术、基设、受教育的劳动力并力求维持法治,他们不会有那样的收入。若出生在贫穷、内战不断的国家,他们赚不到钱。他强调,美国有20%的儿童在贫困中长大,剥夺了发挥潜能的自由,对整体社会造成伤害。
新自由主义有两大错误
巴隆周刊询问新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错在哪里,史提格表示,新自由主义放任银行进行剥削、从事掠夺性放贷,并且过度冒险,这是剥夺了所有人的自由,但大家却不得不提供救助,花费高达1兆美元。他引用英国政治理论家Isaiah Berlin的话说,「狼的自由,往往是羊的末日」。
史提格里兹批评新自由主义的两大错误:自由和不受约束的市场会带来经济效率;以及,鼓吹新自由主义的人士还认为,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他说,国家管制最少、干预最小化,导致民粹主义、专制主义和煽动人心者,让美国走上通往21世纪法西斯主义的道路。这些人错认国家管太多会导致法西斯主义。政府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充分就业,并创建照顾公民的强大福利国家,是不会出那那种事的。
巴隆周刊问,能实现效率、公平,持久性,还具有道德价值的体系,长什么样子?史提格里兹将其描述为进步的资本主义。会有很丰丰的系列制度安排。营利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非营利机构、政府,以及工会和民间组织的集体行动,也共襄盛举。
政府发挥作用有其条件
对于有人质疑加强监管能让社会更自由,史提格里兹表示,每个社会都必须有法规、有政府可运行合约和保护财产权,所以争论焦点不在要不要有政府,而是政府的边界何在,以及能否创建一个为民服务的政府。
他强调,政府研究的回报实际上超过民营部门。例如手机和网络都是政府创新或政府支持下的创新。有种迷思认为政府总是强取豪夺且效率低下,那是错的,认为民营部门永远高效,也一样错了。与电话公司、医疗保险公司或航空公司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私营部门并不总是高效。
史提格里兹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灾难,直指当时浪费了巨额资源。他指出,要让政府真正发挥作用,要做到一些事,包括坚持透明度。政治不能牵涉太多的金钱。此外还需要制衡,不仅是政府内部,社会内部也要。
富翁认为想致富 个性比聪明更重要
世界新闻网
4/28/2024
示意图。Image by Klas_lu from Pixabay
百万富翁艾德考克(Steve Adcock)在2016年存到90万元时,就决定在35岁提前退休;这位如今42岁的人,仍可选择工作,且资产净利已增加到约130万元。
艾德考克在过去几十年内,在金钱方面做了不少正确的决定。话虽如此,艾德考克却说他希望自己在20多岁时,就知道一件可以让他更快变富有的事。
「你的个性会带来的财富,会比你的智力带来多10倍,」艾德考克指出,「我虽然和许多很聪明的人一起工作过,但办公室中最后获得加薪和晋升的,都不是最聪明的人。」
回顾过去,艾德考克理解这听起来违反大家的直觉,尤其是对那些希望能和艾德考克一样,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毕竟,成为最聪明的人,往往是年轻人在学习旅程中得到回报的直接方式。
艾德考克指出,但在现实世界中,你的智商情绪(EQ)却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没人说聪明又擅长工作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具备悟性和工作能力,才能在任何行业中登高。
根据艾德考克,单靠智商,你是无法让你的职业生涯有所进展。但好情商也不仅是单纯有积极的态度,或懂得跟同事聊天;根据就业服务网站Monster的职业专家萨莱麦(Vicki Salemi),以下是三种是可以向雇主展示的软技巧,让他们知道你值得获得升迁。
1.投入角色
萨莱麦表示,你若准备好要在公司担任更高层的职务,那就尽早开始投入这角色,「即使经理这个职位不存在,但若你想升任经理,就展现你的领导力」。
2.让大家都站在你这边
若想磨练软技能,那就直接去问你老板,看他们认为你该在专注于哪个软技能上,才能促进你职业的发展。
3.找个导师
找个你在办公室最喜欢的人,或是拥有你渴望拥有的职业生涯的人,或你最喜欢共事之人,请他们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指导关系中,传授他们在职场的秘诀。
AI能看面相 却让研究人员害怕起来
世界新闻网
4/28/2024
人工智能(AI)脸部辨识技术可预测人的政治倾向。(示意图,Pexels/Bolarinwa Olasunkanmi)
福斯电视台FOX 11报导,「美国心理学家」(journal American Psychologist)近期发表一项研究称,人工智能(AI)脸部辨识技术「比先前想像的更具威胁性」,对隐私构成「严重挑战」。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从一个「无表情的脸部图像」预测一个人的政治取向。
该研究主要作者,史丹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科辛斯基(Michal Kosinski)表示,人工智能算法能准确猜测某人的政治观点能力,与工作面试预测成功与否,或酒精驱动攻击性的能力相当。
该研究有591名参与者,他们填写政治取向问卷,而人工智能捕捉他们的面部特征、纹路与指纹,再将这些数据与他们回答问卷的内容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判读他们政治观点。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参与者照片,是以高度控制的方式收集。「参与者穿着调整过的黑色T恤,取下所有珠宝,必要的话还要剔除面部毛发,使用纸巾擦拭面部,直到脸上没有任何残留物。此外头发用发带、发夹固定等。」之后,脸部辨识算法VGGFace2验证这些影像,确定「脸部描述相符,即一个既独特于该个体,又在不同图像间保持一致数值矢量。」
「我认为人们并未意识到,仅将一张照片放在那,就能暴露多少消息」科辛斯基说,「人们性向、政治取向与宗教观点应该受保护。过去你可进入某人脸书等帐户了解他们上述观点,但多年前脸书关闭这项功能,因大家都清楚这样很危险。」「然而我们研究表明,脸书向你展示它们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等同告诉你他们政治倾向。」
作者指出,他们的研究「强调学者、公众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和解决面部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潜在风险的紧迫性。我们的研究还表明,稳定的面部特征传达大量信号,这意味着个人对其隐私控制将更少。」不仅如此,与政治取向相关的面部特征分析表明,「保守派更倾向于具有较大的下半脸。」
科辛斯基说,「这类算法可很轻易的运用于数百万人,且非常快速与廉价。」该研究更像是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警示」,这种技术已存在于手机中,且广泛的在各处使用。他们认为学者、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注意并考虑加强监管相关议题。
中国清华大学成立AI学院 台湾背景姚期智为首任院长
世界新闻网
4/27/2024
北京清华大学27日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而首任院长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姚期智担任。图取自北京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北京清华大学27日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而首任院长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姚期智担任。值得注意的是,姚期智在台湾成长、受教育,在台湾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并取得美国籍,但在2016年选择放弃美籍回到中国。
北京清华大学官微指出,该学院将聚焦「人工智能内核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 + X」两个重点方向,以高定位和新机制建设中国自主的「AI 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新成立的学院将立足中国国家战略布局,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和汇聚一批世界顶尖人才,推动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内核技术的突破,打造垂直领域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努力引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建设成为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综合陆媒报导,姚期智主要研究领域在于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创建通信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并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对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角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另外,在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也创建典范。
公开数据显示,姚期智1946年出生于上海,后跟随父母到台湾,在台湾成长、就学,他于1967年获得台大物理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哈佛大学留学,并取得美籍。他在1972年取得哈佛物理学博士学位,1973年决定从物理学专业转向计算机技术,并在1975年取得美国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史丹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大学任教。2000年还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也担任台湾中研院院士。
不过,他选择在2004年回中国加入清华大学,并为大学生创办知名的「姚班」;2011年创建「清华量子信息中心」与「交叉信息研究院」, 以推动多元化的消息科学研究、教学,及发展量子计算。近年则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的创新理论及交叉学科应用,2019年再度为大学生创办「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
姚期智在2016年正式放弃外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目前也是台湾中研院的工程科学组中国地区院士。
华为推出首款AI笔电MateBook X Pro 卖1547元
世界新闻网
4/11/2024
华为推出首款AI笔电。(取自智东西官网)
华为11日推出第一款AI笔电MateBook X Pro,这是其首款14.2吋、搭载柔性OLED屏幕的笔电,机身厚13.5毫米,重980公克,也是1,000公克内唯一搭载Ultra 9高性能处理器的笔电,售价人民币11,199元(约1547美元)起。
与华为其他笔电不同的是,MateBook X Pro是首款应用华为盘古大模型的笔电,同时与文心一言、WPS AI、讯飞星火、智谱清言等协力厂商生态伙伴合作,提供100多个AI智能体应用。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表示,这是笔电首次应用华为盘古大模型,可生成「AI概要」场景模型。在发表会接近尾声时,他引用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鸿蒙战略即将迎来胜利。
华为AI笔电有何厉害之处?例如在办公或者学习场景,需要使用视频交流时,华为的AI人像分割技术和背景融合技术就会派上用场,在盘古大模型的加持下,用户可以将相关笔电上的会议内容或者录音生成纪要,并直接进行AI概要总结。
华为称,上述功能主要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在超千亿参数的中文预训练大模型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场景数据。除此之外,华为还在笔电上聚合了目前大陆国内主流大模型产品,形成了一个「AI空间」。
这一聚合入口引入了超过100个AI大模型智能体,首批应用覆盖了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智谱清言等AI大模型产品,可以依据用户需求推送个性化AI能力。
在分析机构看来,未来的AI PC产品将更像是用户的个人AI助理,这需要将个人大模型、个人知识库、个人Agent嵌入到设备中以实现AI PC的多模态自然语言交互,大大提升意图理解能力。
一财网报导,Canalys分析师叶茂盛表示,尽管手机、车用、穿戴等都已经很重视并发展AI应用,但作为生产力的内核工具,PC及笔电受到AI的影响会是最明显的,改进AI功能并利用处理器中的NPU已是行业基本共识,AI PC提供了一个发展差异化体验的机会。
究其原因,AI PC通常配备更强大的硬件,如高性能的CPU、GPU和专门的神经处理单元NPU,手机虽然也在逐步集成AI功能,但目前在性能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的AI应用上。此外,AI PC在企业级市场的潜力正在向具备理解能力的个人助理蜕变,因此在商业模式和盈利潜力上更具吸引力。
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陈舒歆表示,AI PC能够提供足够的算力来完成端侧的计算,也可以兼顾云端的混合。所以相对其他终端,PC更适合AI。
从此次华为发表会来看,除了AI大模型外,华为也公布与多家合作方探寻的AI应用方案,其中包括了与万兴喵影联合调教的AI特效创作以及与WPS合作,通过对话可以直接完成对文档操作。
软件层面外,华为也在硬件上为此次AI笔电的发表配置「豪华团队」,一方面采用了2012实验室、横滨研究所、基辅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鲨鱼鳍散热系统,解决AI算力带来的高散热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自研的云隼架构,降低高性能笔电的重量。
AI笔电将是华为拓展市场的利器,华为内部人士表示,2024年将是PC、笔电与平板产品大年,除了在国内争取市场占有率上升之外,出海节奏也将逐步加快。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超百亿人民币
早报网
4/10/2024
一项报告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4.71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9.47亿新元),2030年突破千亿元。
据中新社报道,星期二(4月9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超百亿,达到104.71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市场,市场规模达1192.46亿元。
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进步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与多技术融合发展的曙光已经到来。其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被用于物品识别、手势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强化学习可被用来让机器人从经验中学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其决策能力。
报告也提到,中国人形机器人已快速经历了在腿部功能上以实现简单行走为目的、在手部功能上以外观仿形并实现简单运动为目的的早期探索阶段,具备初级感知功能的智能化起步阶段,迈入了搭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智能化进阶阶段,并已在相关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中国人形机器人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在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也仍有追赶空间。
报告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互联网巨头加入人形机器人的竞争赛道,这些企业有望与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同台竞技”。
FT: Open AI和Meta将推出有推理能力的AI模型
世界新闻网
4/09/2024
OpenAI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表示,下一代GPT将在解决像是推理的「困难问题」方面有所进展。(路透)
OpenAI和Meta即将推出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他们表示,这些模型能够推理和规划,这是实现机器超越人类认知极关键的一步。
本周,OpenAI和Meta高层主管均表示,他们正准备推出其大型语言模型的下一个版本,这些系统支持ChatGPT在内的生成式AI应用。
Meta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开始推出Llama 3,由微软支持的OpenAI则表示,不久会推出下一个名为GPT-5的模型。
Meta AI研究副总裁Joelle Pineau说:「我们正努力解决如何让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对话,还能推理、规划……并拥有记忆。」
OpenAI首席运营官 Brad Lightcap 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表示,下一代GPT将在解决像是推理的「困难问题」方面有所进展。
他说:「我们会开始看到能以更复杂、更精密的方式处理任务的AI,」他说:「我认为我们才刚开始探索这些模型在推理方面的能力。」
Lightcap也说,现今的AI系统「在单次性小任务表现得非常好」,但能力仍然「相当有限」。
推理和规划是AI研究人员迈向所谓「人工通用智能」(人类层次认知)的重要步骤,因为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能够因此完成一系列相关任务并预判行动的后果。
周二伦敦的一次活动上,Meta的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表示,目前的AI系统「在不思考和规划的情况下生出单字 」。他说,由于AI很难应付复杂问题或长时间保留资讯,他们仍会犯很蠢的错误。
他说,纳入推理能力,AI模型会「搜索可能的答案」、「规划行动的顺序」,并创建一个「行动效果的心智模型」。这是「我们努力让机器达到下一个智能层次所缺的一大块」。
杨立昆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开发一套AI「代办」(agent),例如能够规划并预订旅程,比方说从巴黎的办公室到纽约的另一个办公室,要如何前往机场的每一个步骤。
Meta计划将其新的AI模型纳入WhatsApp和Ray-Ban智能眼镜。他们准备在未来几个月配合不同的App和产品推出不同规格的Llama 3。
OpenAI阿尔特曼:人类水平的AI即将出现,但对世界的影响远比想象的小
凤凰网
1/17/2024
1 月 17 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二美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表示,达到人类水平级别的人工智能即将出现,但它对世界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阿尔特曼表示,人们总担心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变得很强大,会极大重塑和颠覆世界,实际上这种担忧是被夸大了。
阿尔特曼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它(AI)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给工作带来的变化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阿尔特曼特别提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他说,通用人工智能可能会在“相当近的将来”开发出来。
阿尔特曼领导的公司在 2022 年底公开发布 ChatGPT 聊天机器人后迅速进入主流,他一直在试图缓解怀疑论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接管社会的担忧。
去年 3 月份 OpenAI 发布 GPT-4 大语言模型之前,阿尔特曼警告技术人员不要对模型的潜力过于兴奋,他说人们可能会感到“失望”。
今年 1 月份阿尔特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总希望失望,他们也的确会失望。”“我们没有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期望。”
OpenAI 成立于 2015 年,使命就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公司得到了微软的投资和支持,在私人市场的估值接近 1000 亿美元。
阿尔特曼说,人工智能还没有像许多经济学家担心的那样大规模地取代工作。他补充说,这项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工具”。
去年 11 月份,阿尔特曼曾遭到 OpenAI 董事会解雇,主要原因就是公司董事会对人工智能安全和 OpenAI 在保护人工智能方面所扮演角色的担忧,并表示对阿尔特曼的领导失去了信心。在遭到 OpenAI 员工和投资者的强烈反对后,阿尔特曼迅速恢复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在他回归公司后,微软也获得了 OpenAI 无投票权的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IMF:AI将影响全球约40%的工作 发达经济体面临更大风险
侨报网
1/15/20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4日发表文章指出,根据IMF最新研究,人工智能将影响全球约40%的工作。
新华社报道,格奥尔基耶娃说,世界即将迎来一场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可以迅速推进生产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提高全球收入。然而,它也可能让一些人失去工作,加剧不平等。
她指出,对技能要求越高的工作,受人工智能的影响越大。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面临更大的来自人工智能的风险,但也有更多机会利用其好处。
IMF的分析显示,在发达经济体,大约6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相比之下,在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就业岗位比例预计分别为40%和26%。
2023年7月7日,在瑞士日内瓦“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一名参会者与机器人互动。(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能影响国家内部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
上海第一财经报道,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同技能和经验的工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获得的生产力提高存在很大差异。
该项研究调查了5179名客服代理使用基于GPT的对话助理后的工作情况。结果显示,按照每小时解决问题数量来衡量,使用该工具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14%,其中新员工和低技能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了34%,但对经验丰富和高技能工人的影响却很小。
IMF认为,人工智能对薪资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高收入工作的增益程度。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为高收入人群带来显著增益,将推动其收入不成比例地增长。同时,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率,推动资本回报率走高,也可能有利于高收入群体。上述两种现象都可能加剧不平等。
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将“不受监管的人工智能”列为2024年全面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是一头“灰犀牛”,其好处比坏处更容易预测。人工智能是否将对今年的市场或地缘政治产生破坏性影响,目前不得而知。但这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人工智能不受监管的时间越长,发生系统性危机的风险就越高。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发达经济体应优先考虑人工智能创新和集成,同时制定强有力的监管框架,从而培育一个安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环境,并有助于维持公众的信任。
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首要任务则是通过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和配备拥有数字能力的劳动力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完)
谷歌数百名硬件及语音协助与工程部人员被裁
早报网
1/13/2024
谷歌的核心业务谷歌搜索正面对微软公司和OpenAI的人工智能产品的激烈竞争。(路透社)
Alphabet Inc旗下谷歌公司解雇了数百名负责硬件、语音协助和工程部门员工。
彭博社报道,这是谷歌持续降低成本并以人工智能(AI)为优先努力的一部分。被裁人员包括负责谷歌语音助手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硬件团队成员。谷歌说,中央工程团队也削减人力。
在此次裁员之际,谷歌的核心业务谷歌搜索正面对微软公司和OpenAI的AI产品的激烈竞争。
近几个月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谷歌高管承诺审查他们的运营,以确定可以裁员范围,并释放资源投资于最重要的优先事项。
2023年1月,Alphabet Inc已表明将削减1万2000份工作,这约占它在全球超过6%的员工。在过去一年里,该公司持续进行小规模裁员,受影响的包括招聘、新闻产品部和Waze(位智)社区化交通导航应用。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将裁员约600人
早报网
1/09/2024
全球最大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将削减约600个工作岗位。(路透社)
全球最大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将削减约600个工作岗位,相当于整体工作队伍的约3%。
截至2022年12月底,贝莱德共聘请1万9800名员工。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说,这轮裁员行动不针对任何部门。
尽管这次削减工作岗位,但贝莱德指出,到了今年底,集团的员工人数预计会增加。
贝莱德首席执行官芬克(Larry Fink)去年10月曾经暗示公司正在寻找收购目标,以取得增长。截至去年第三季,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9.1万亿美元(约12.1万亿新元),低于第二季的9.4万亿美元。
公司将在来临星期五(1月12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业绩。在美国上市的贝莱德星期二(9日)收报794.52美元,下跌0.33%。
英研究机构报告:成本优势巨大,中国已赢得绿色技术产能竞赛
观察者网
1/08/2024
“中国在太阳能行业遥遥领先于欧盟和美国。”总部位于英国的知名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最新发布报告称,过去一年里,中国太阳能组件的生产成本降低了42%,欧盟和美国等竞争对手已经无法在成本上与中国竞争。
据德国媒体1月7日报道,伍德·麦肯兹公司副总裁、电力和可再生能源专家史蒂文·克内尔(Steven Knell)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欧盟、美国等竞争对手不太可能取代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已经赢得了绿色技术产能竞赛”。
该公司12月中旬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风能和太阳能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能源转型持续加速,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据全球电力供应的50%以上。其中,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飙升,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可能达到美国与欧盟总和的2倍。
报告称,作为世界太阳能组件制造大国,中国已经占据全球80%的产能。在过去12个月里,中国太阳能组件的生产成本下降约42%,降至每瓦0.15美元左右,这使得中国制造商相对于外国竞争对手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伍德·麦肯兹公司估算,中国太阳能组件生产成本下降约42%
伍德·麦肯兹公司副总裁史蒂文·克内尔告诉德媒,与中国相比,欧洲的生产成本约为每瓦0.3美元,美国的生产成本为每瓦0.4美元,“中国拥有的成本优势意味着,国际竞争对手不太可能取代中国供应商在可再生能源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已经赢得了绿色技术产能竞赛。”
他指出,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研究表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由此产生的供应链优势,是中国能够在太阳能组件制造领域获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因素。
此前,德媒“德国编辑部网络”(RND)报道称,近年来德国太阳能市场蓬勃发展,但绝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都来自中国,一些德国光伏行业代表正呼吁柏林为本国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补贴,以便与中国制造商竞争。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他计划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加强德国太阳能制造商的实力。
路透社去年10月也指出,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给欧洲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价格压力”,以德国为首的部分欧盟国家正图谋在太阳能领域减少“对华依赖”,寻求利用补贴或“关税大棒”等工具保护欧盟光伏企业。
资料图: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光伏园 图源:IC photo
国家能源局12月19日发布的2023年1-11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8.5亿千瓦,同比增长13.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6亿千瓦,同比增长49.9%;风电装机容量约4.1亿千瓦,同比增长17.6%。
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全球排名第一。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速达到了23.1%,专利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其中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我国企业已经引领世界。
来自中国的几家光伏企业在各自的技术路线上不断创出新高,2023年12月,隆基绿能以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刷新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2012年以来,量产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超过60%,成本却降低了一半,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发一度电仅需要一毛钱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