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美国邻居,为什么加拿大富,墨西哥穷?

STEM


都是美国邻居,为什么加拿大富,墨西哥穷?

来源:加茶狐看世界 ,作者teafox

1/03/2022

前段时间,我写了2篇关于墨西哥的文章。墨西哥的命运,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和世界最强国相邻,却看不到希望,长期以来,墨西哥的人均GDP远超中国,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不如中国,基础实施更不如中国。 后台有人留言,你怎么不提加拿大呢?都是美国的邻居,加拿大却过得很好。  那好,今天就来聊聊加拿大。 

温莎在左,底特律在右 

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加拿大,是在2015年,当时我在底特律的美国通用公司总部大楼,与加拿大的温莎市(Windsor),仅一水之隔。两座城市,一大一小,底特律人口70万,加拿大温莎人口20万,虽然近在咫尺,气质却迥然不同。 底特律是什么样的城市?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美国典型的“废城”,曾经是美国制造业中心,后来产业外移,富人逃离。底特律的人口自1950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3%,市中心破败不堪,瘾君子如僵尸一般,在大街上游荡,因为治安太差,当地的房子,1美元都没有人接手。

“废城”底特律的市中心

 而在通用公司大楼,放眼望去,一水之隔的加拿大温莎,看上去更小巧可爱、干净整洁。在望远镜里,我可以看到对岸: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屋前草坪,屋后泳池,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日子富足而安逸。看起来,加拿大人过得并不比美国人差。
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小时候总被教育,落后就要挨打。但看着眼前的加拿大,既没有核武器,也没有航空母舰,连军队都只有区区7万人,在美国眼皮底下,不是也过得好很好嘛?另外,但凡英国的殖民地,一般都很发达。比如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甚至是“中国香港”,等等。总之,和美国、英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也有过同样的想经历。去的地方越多,经历越丰富,思考越深入,就会慢慢修正自己原来的想法。 先说加拿大。

 如今岁月静好,当年血雨腥风。

 独立之后的美国,从未掩饰对加拿大领土的野心。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 曾说过:“美国注定将扩张到北半球的整个北部。”很显然,在美国人的眼中,加拿大理应属于美国。 19世纪,美国英语里还有一个词组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意思是,美国被赋予了向西扩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天命。“昭昭天命”最初只是一句口号,但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词。  几年前,懂王曾经当面质问加拿大总理小土豆:“放火烧白宫的不就是你们吗?” 有很多人说,懂王没文化,火烧白宫的并不是加拿大人,而是英国的正规军。这话也没错,但如果一定要较真,历史的真相是:1814年8月24日,由一个爱尔兰出生的英国将军Robert Ross,领导一群加拿大人,火烧了美国白宫。1814年的时候,加拿大是英国的一部分,很多加拿大人参加了英国军队,而火烧白宫的主要成员,就是加拿大人。

火烧白宫


 加拿大公民考试官方教材《Discover Canada》第17页文字内容:In retaliation in 1814, Major-General Robert Ross led an expedition from Nova Scotia that burned down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D.C. Ross died in battle soon afterwards and was buried in Halifax with full military honours。作为报复,Robert Ross少将在 1814 年率领一支来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远征军,烧毁了华盛顿特区的白宫。不久之后,Robert Ross在战斗中阵亡,并以全军荣誉被埋葬在哈利法克斯。

 在墓园入口的一块匾额上这样写道:“多亏这些长眠于此地的水手和士兵,我们没有变成美国人。1812年战争中,他们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对我们国家的兼并,在海上和陆地上奋战至死。” 

时任加拿大总理哈珀说,1812年战争是加拿大成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抵抗美国侵略的共同目标把英裔、法裔和原住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泛加拿大认同感的起源,使联邦的建立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加拿大的“抗美战争”凝聚了各族裔的共识,也是建国大业的基石! 

简言之,加拿大这个国家,就是“抗美战争”打出来的。

 总结这场战争的过程:美国趁人之危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势单力薄,向英国求援。当时,大英帝国的余威犹在,刚吞下美国独立战争的苦果,这口气不能忍,下决心要教训一下美国。于是果断出兵,英加合伙,把美国人打回了老家,顺便烧了美国中央政府办公室。 

2014年英国驻美大使馆搞了个庆祝火烧白宫200周年活动还发了插着蜡烛的白宫蛋糕照片到官推上,后来被美国网民喷得删po道歉了……
 历史上,美国曾经2次入侵加拿大。 

第一次,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时美国十三州联军已经进军加拿大,试图将加拿大变成第14州,无奈加拿大有英国协防,美国搞不定,夹着尾巴逃跑了。 

第二次,发生于1812年,也就是火烧白宫那次。在1812年的这场战争里,美国和加拿大首次入侵了彼此的国土,其结果却仅是无谓的伤亡与破坏,并未给任何一方带来利益。这份经历让双方再也没有互相动武的兴趣,使北美格局日趋稳定,终于演变成现在的和平。 

 加拿大的人口结构和墨西哥完全不同。

根据2006年的人口统计,加拿大白人占总人口的89%,而美国是66%。2020年,加拿大白人比例依旧高达73%。历史上,加拿大的白人比例,一直高于美国。而墨西哥就不同,主要由Mestizo(印欧混血)60%,Amerindian (印第安人)30%, 白人9%, 其他1%。


本质上,加拿大和美国、英国之间的矛盾,属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加拿大被美国侵略,求英国朝廷出兵,英国人有求必应,但是墨西哥被美国欺负,什么时候见过西班牙出兵相救?很显然,虽然都是殖民地,加拿大在英国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墨西哥在西班牙眼里的分量。

我与墨西哥人合影


越往乡下,黄种人比例越高 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帝国,分别是英国和西班牙。而殖民地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本地文明发育不完善,人口也不多,比如北美和澳大利亚。另外一种,本地有发育完善的古老文明,人口较多,比如印度、埃及、墨西哥等。

 第一种类型,主要是英国的地盘,殖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屠杀当地人,比如美国的印地安人,澳袋的土著,新西兰的毛利人,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大屠杀之后,进行大规模移民,在当地建立大型种植园,为欧洲本土提供廉价原料,同时也把母国的治理体系导入殖民地,经过长时间的统治,殖民地就慢慢融入英国主导的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后来美国崛起,取代英国,成为新的带头大哥。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就成了如今的“五眼联盟”。 

 英国殖民者有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就是“割印第安人的头皮”,凭印第安人的头皮,就能获得丰厚的奖励。对美洲土著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发生在16世纪~19世纪,造成2500万印度安人死亡。作为对比,现存北美印第安人仅存200多万人,只占英国殖民者登陆美洲时印第安人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足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1703年,新英格兰(英国的北美洲殖民地)的清教徒,在他们的立法议会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皮,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 

为了彻底消灭印第安人,英国殖民当局不惜下血本,杀死一个印第安人的赏金基本就能保证一户白人家庭过上足足一年的中等家庭生活(最低标准)。要知道在18世纪初,英国伦敦女佣的年薪才5英镑,波士顿的家庭医生收取一户顾客的年费也是5英镑,英国皇家海军水手的年薪不过11.5~15英镑,英国家庭教师的年薪不过16英镑,当时一个黑人奴隶的平均售价为25英镑。
英国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几乎就是赶尽杀绝,这种凶残程度,法国人、西班牙人,也只能甘拜下风。 

而对于第二种殖民地,英国和西班牙都有,他们只把殖民地当作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没有系统性导入产业链。时间一长,这类殖民地和欧洲宗主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至今依然陷在困局中,不可自拔。其中,最优代表性的就是墨西哥、印度、埃及等。而墨西哥又是第二种殖民地里面,发展相对较好的国家,原因也很简单,靠近美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美国的残羹剩饭,墨西哥第一个吃到。 

说到底,所谓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美国的成功,不是英国帮助殖民地脱离贫困,而是永久地消灭了贫困人口。

  几百年后,残酷的杀戮渐渐被世人遗忘,如今提起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个几个成功的典范。而事实上,更多的殖民地,生灵涂炭之后,被遗弃在历史的角落,无人问津。 比如说:瓦努阿图 、图瓦卢、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南非、尼日利亚、喀麦隆、莱索托、博茨瓦纳、加纳、马拉维、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斯威士兰、赞比亚、乌干达、汤加、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冈比亚、伯利兹、圭亚那、特利尼达和多巴哥 、牙买加 、格林纳达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也门。  除了上面这些被遗忘的国家,极少数成功的非盎格鲁-撒克逊体系殖民地,就只有香港、新加坡。 这两个地方,都是华人为主的地区。香港能成功,除了华人本身的努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被美苏两大集团封杀,香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窗口,中国广大的腹地,滋养了香港的成功。 至于新加坡,首先是因为有强有力的华人领导人,其次,占据了马六甲的战略要地,再次,本身人口少,相对而言,好管理。

甚至有人说,新加坡是李家坡,与其说是一个国家,还不如说是李氏家族经营的一个大型公司。新加坡的成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的成功。   

地理决定论。 

 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中讲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类绝大多数的文明体都出现在温带,贫穷国家往往出现在热带。以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划分,处在中间的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包括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处在30度线以外。如果纬度再高点,南北纬40度以外,那可都是那清一色高收入国家。 墨西哥在中等收入陷阱附近徘徊几十年,一方面主因是美国剥削,另外一方面,地理环境决定了,墨西哥人比较懒散,缺乏进取心。


墨西哥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很多地方,粮食可以一年三熟,还有遍地的野生动物,人们没必要长途迁徙寻找食物,没有生存压力,人的进取心,就会慢慢退化。 在寒冷地区,为了抵抗寒冷,需要穿更厚的衣服,需要建更好的房子,生活所迫,很多的技术进步就实现了。

而且在寒冷地区,粮食基本一年一熟,就会逼着让人富有进取心,提高农业技术,研发存储设备。更进一步,就是迁徙、争夺、打仗,改良武器、寻找新的生存地。气候也许就是西欧率先诞生工业文明的原因之一吧。  

卖椰子的墨西哥小姑娘

  墨西哥湾有一个特尔米诺斯潟湖(Laguna de Términos),远离大城市,几乎没有中文游记描述这个偏远的地方。在潟湖和大西洋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半岛,岛上有一个“卡门城”。我们在卡门城的一个路边小店停下,休息。 小店是一个茅草屋,虽然简陋,却也干净整洁。店主小妹妹,面目清秀,和一路上所见乡民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仙女。我本来想买几瓶可乐,没想和足球一样大的新鲜椰子,居然比一瓶可乐还便宜,果断改喝新鲜椰汁,我记得大概5块人民币一个大椰子。 后来,我通过简单的西班牙和翻译器沟通,了解到,原来这个小女孩是附近村子的农民,她在这里开一家小店,吃住都在这茅草屋中。她的茅草屋就在海边,在这里可以远眺海平线,看潮涨潮落,白云苍狗。看起来这个小姑娘的日子过得非常有诗意,一人、一屋、一狗,一吊床,过着悠闲的日子。这种生活真是什么都不缺,就缺钱!

 一人、一屋、一狗,一吊床


在我们一边喝着椰子水,一边在茅草屋休息,其间整整半个小时,就我们几个客人,总共消费也就几十元人民币。在这段时间里,她见路上有车过来,也没有主动去招揽生意,而是自顾自地玩她的手机。 小姑娘待人接物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慢吞吞,不急不躁,完全没有中国生意人那种“主动”的态度。“主动”这个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正面思考,可以是“积极进取、勤勤恳恳、商机灵敏”,负面思考,也可以是“不择手段、死缠烂打、老奸巨猾”。但至少,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

这位小姑娘,体现了典型墨西哥本地人的生活态度。

她的茅草屋的建筑材料基本是可以就地取材,只要亲戚朋友出点力,就可以很快建好,成本很低。至于她的主要商品——椰子,也是上帝的礼物,根本不需要种植,遍地都是,随时可以摘下来卖!总之,他们的创业门槛非常低!在物产丰富的尤卡坦半岛,想要一份温饱,实在不难。


 另外,尤卡坦半岛没有冬季,根本不要担心取暖设备,夏季虽热,但绝对没有到不开空间没法活的程度。我敢打赌,每天晚上,这小姑娘躺在吊床上,吹着凉爽的海风,就安然入睡了。空调是什么东西?不需要!对他们来说,甚至连电力,都是可有可无。 生意虽然清淡,但以她对自己的要求,不影响生活,从某些方面来看,她的生活质量,可能比我们大城市的人还好,只是没钱!只是没钱!只是没钱!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但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小姑娘如此佛系的生活态度,应该早就被冻死了。  

殖民2.0版——高科技殖民。

 早期的殖民,简单粗暴,主要手段就是占领土地,获得市场,奴役人民。这种方式,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因为扩大国土面积,要花很多钱,死很多人。  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之所以崩溃,原因之一就是国土扩张过度。庞大领土内部的民族、宗教、文化差异,会让管理成本极度膨胀,足以让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承受。 我上次文章中提到,波多黎各经过好几次投票要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第51州,但美国始终冷眼相对。开了这个先例还得了?那墨西哥人可能毫不犹豫投票加入美国,还有菲律宾,也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美国为何毫不吝惜地放弃了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 

从经济角度来说,国土面积大,无非图的是土地、人口和资源。在20世纪之前,国土面积确实非常重要。但进入20世纪后,列强开始进入帝国主义,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于领土侵略变得不再那么迫切,所以传统殖民扩张体系在逐步消解。美国等国通过金融资本就可以剥削掠夺这些国家。而武装占领,短期内,要付出政治军事成本,远期,还要付出更多的治理成本。最后,不但掠夺收益抵不上殖民成本,而且还要赔上一个殖民者的骂名。 以土地为例。 农业占GDP的产值,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虽然,农产品依然不可代替,但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极限。

另外,如今的农业产业链中,土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低。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上升,比如说种子,尤其是转基因种子,这方面的核心要素,掌握在生物科技公司的手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孟山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都依赖美国的转基因种子。 再以资源为例。

 就在14年前的2007年,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就有三家石油公司: 埃克森美孚公司 Exxon Mobil皇家荷兰壳牌 Royal dutch shell中国石油 PetroChina  而到了2021年,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只剩下一家资源类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

除了另外两家金融投资,其余都是高科技公司。再过三五年,绿色能源发展之后,不出意外,世界前十将没有资源类公司的位置。 如今,加拿大的GDP为1.6万亿美元,墨西哥GDP为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排名前6的公司,除了特斯拉,就是网络科技5大巨头。5家公司的市值,都超过墨西哥整个国家的GDP。其中4家公司市值超越加拿大的GDP。 苹果:2.6万亿美元。微软:2.5万亿美元。Google:1.9万亿美元。亚马逊:1.8万亿美元。Facebook:1万亿美元。 

如果说,二战之前,帝国主义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还是用坚船利炮征服殖民地,如今,收割超额利润的组织,已经成了跨国高科技公司,而国家机器已经聪明地退居二线,为自己的公司撑腰。手段更加隐蔽,但利润也更加庞大。 现在,支撑美国经济的这些头部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边际成本”极低!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以Google为例,它用高薪聘请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在美国硅谷构建了Google生态圈,你打开手机就是安卓系统,看视频就是YouTube,导航就是Google地图,收邮件就是Google邮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Google搜索。2020年,Google营收高达1825亿美元。 对Google来说,无论用户数量是5000万,还是1亿,又或者是10亿。

成本几乎是固定的,如果1亿顾客可以维持Google不亏本,那么从1~10亿这9亿顾客的成本几乎为零,多出来的收入,几乎就净利润。所以,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发展战略几乎都一样,前期烧钱吸引顾客,后期垄断市场之后,开始割韭菜。  

美国的支柱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微软、Google、脸书,NBA,等等,都呈现边际成本递减的特性。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无论墨西哥,还是加拿大,几乎都被美国通吃。 

如今的加拿大,剩下一点点工业,也只是给美国做配套。除此之外,加拿大几乎都是靠出卖原材料为生。现在加拿大每年要把自己每年生产的85%的石油都出口给美国,美国是加拿大的最大贸易伙伴。不过好在加拿大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坐吃山空的资本。

墨西哥就不同了,资源禀赋远不如加拿大,而土地只有加拿大的18%,人口却是加拿大的4倍。僧多粥少,自然日子就过得远不如加拿大。 经济不能独立,主权也就谈不上独立。

北美防空司令部徽章


你听说过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吗?中俄搞了这么多年合作,在反导领域目前也就是进行计算机模拟联合作战而已,美国人是从冷战时期就承包了加拿大的天空,顺便废掉了加拿大军用航空工业。 如果你有在温哥华转机美国的经历,就会知道,加拿大的机场内,居然有美国的海关。在加拿大机场入境美国,接受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官员的盘问。这样的场景,大概也就是加拿大特色吧。

总结

都是美国的邻居,为什么,加拿大富,墨西哥穷?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头到尾,殖民者就不把墨西哥当自己人,纯粹一个原材料来源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墨西哥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也没有教育、研发能力。
其次,墨西哥资源不如加拿大丰富,人口却是加拿大的4倍,僧多粥少。


再次,地理原因造就了墨西哥人的性格,比较懒散,缺乏进取心。
国家和人一样,也有严重的鄙视链。懂王当年在白宫,和助手们讨论拉美难民问题时,就把拉美国家形容为Shithole,拆开看就是,shit (粪便) 和hole (坑洞),这个老顽童,童言无忌,说出了美国人心里的真实想法:拉美都是“粪坑国家”。除了鄙视链,国家之间的阶层固化也非常严重。自从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的阵营就几乎没变。核心就是那几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然后就是西欧各国和日本。总人口不到10亿。二战后,能逆天改命的屈指可数,称得上国家的,仅韩国、新加坡,人口不到0.6亿。


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以前搞殖民,现在搞霸权。表面上看,从血雨腥风,变成慈眉善目,但本质依然没变,就是维护自己小团体的利益。最核心的就是美国的利益,然后是“五眼联盟”,再然后就是西欧、日本。千万不以为抱紧美国的大腿,就可以鸡犬升天,墨西哥已经跪舔美国几百年,依然看不到希望。要逆天改命,只有靠自己。


19世纪,美国认为自己的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就是统治整个北美洲。21世纪,中国的昭昭天命就是,突破西方国家的围堵,捅破国家阶层固化的天花板,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发达国家!


墨西哥自驾三周,深刻理解了,美国对中国的焦虑

来源:加茶狐看世界 ,作者teafox

12/07/2021

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摄于San Cristobal de las Casas

2018年底,我去墨西哥自驾了三周。总得来说,墨西哥有热情的百姓、古老的文化、无敌的沙滩,体验还不错。

但墨西哥是一个极端分裂的社会,善恶、贫富、美丑、安危,任何对立面的转化,都只在一念之间。一河之隔,一边是欢声笑语的繁华盛世,另一边却是枪声四起的人间炼狱。一街之隔,一边是豪华整洁的五星酒店,另一边却是垃圾遍地的贫民窟。

在美墨边境的危险地带,为了保护自己,你不得不揣摩每一个路人的意图,评估四周的潜在风险,一切都让你提心吊胆。在大城市的公园,你也可以在树荫下享受咖啡的醇香,生活的安逸,一如既往。在首都墨西哥城、历史名城瓜纳华托、热带胜地坎昆,有世界上最好的旅游体验。而在边境区域,危险无处不在,人头落地也只在眨眼之间。

在墨西哥旅游,一方面提心吊胆,另一方面也有和危险擦肩而过的快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墨西哥女孩,摄于Gunajuato

在南部尤卡坦半岛的内陆地区,当我们要用大疆无人机空拍时,系统提示更新地图,为了避免误入禁飞区,我们决定更新后再起飞。在墨西哥的乡下地区,网络犹如龟速,几百兆的数据更新,在国内几秒钟完成,但在墨西哥要花了几十分钟。无奈,只能等。

在等待过程中,我的车窗视野之内,约有几十个墨西哥人,漫不经心地挥舞镰刀,在路边割杂草。同样的工作,我们小区的师傅,一个人背着割草机,几分钟搞定。他们这几十号人,几乎原地磨蹭,几十分钟毫无进展,真是把酱油打出了新境界。

虽然我已经习惯了墨西哥人的懒散,但这样的原始的劳动工具和工作效率,实在让我瞠目结舌。后来听墨西哥当地人说,因为地方要换届选举,地方政府为了刷就业率,临时抱佛脚,用公共预算,聘请了很多临时工,这样一来,就业率就高了,牛皮就好吹了。选举结束之日,就是“临时工”失业之时。 

如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墨西哥人挥舞着镰刀,笑得没心没肺,和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为邻,却依旧看不到希望。第二幅,深圳的程序员正在大疆总部,研究算法,更新数据,大疆已经垄断了世界民用无人机市场。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维度的生产力,真实的墨西哥和我的期待中的墨西哥,落差非常大。



人均GDP  

我去一个国家之前,喜欢研究一下这个国家最近几十年的经济表现。我是个俗人,最关心的就是钱,按照我的经验,一个国家的旅游体验,基本上和人均GDP成正比。

人均超过7000美元的国家,基本上整个社会治理比较稳定,治安、交通、卫生等各方面,不需要特别担心。比如说,我当年去泰国(7000美元)和马来西亚(9000美元,2010年),旅游体验非常好,我甚至觉得,当地的生活质量比中国好,原因很简单,他们相对工业不发达,空气质量好,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还有一些国家,人均GDP 在3000~5000之间徘徊,除了主要大城市,社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各种鸡飞狗跳的意外,让你防不胜防,一定要小心。比如,突尼斯(4300美元)、格鲁吉亚(4400美元)、亚美尼亚(4500美元),一旦开车离开首都,各种破败和混乱,就迎面扑来。又比如,南非(6000美元)可能是所有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国家里,治安环境最差的,路上充满杀气的眼神,围墙上的带刀片的铁丝网、贪婪的警察、凶恶的劫匪……无论何时何地,你的神经都会处于紧绷的状态。当你坐上回国的飞机时,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默念“多谢老天爷不杀之恩”。 

所谓「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社会和人一样,如果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道德约束就成了空话,为了活下去,丧尽天良也在所不惜。我认为,1万美元人均GDP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门槛,一旦超过1万美元,就算还不是发达国家,但老百姓心态比较平和,一旦生活水平高了,犯罪成本也就高了,为非作歹的人就少了。

比如说土耳其(1.26万美元,2013年),历史悠久、风景漂亮、物价便宜,老百姓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傲气,对中国人非常友善。又比如哥斯达黎加(1.2万美元),人均比中国还高,简直就是拉丁美洲的瑞士,基础设施好,办事讲规矩,治安让人放心。老百姓既有欧美的严谨,又有拉美的奔放。



在我去过这么国家里,墨西哥是一个例外。

过去20年,墨西哥的人均GDP都在7500~10500美元之间徘徊,从账面看,这个国家已经整整一代人步入小康生活,相比之下,中国却是一个刚脱贫的国家,我们10年前才突破4500美元,2019年才第一次突破1万美元。 

过去40年的时间里,虽然墨西哥的经济数据还不错,但墨西哥的国家形象却很差。得知我要去墨西哥时,很朋友都非常吃惊,好像我不是去旅游,而是去送死一样,仿佛已经看到“毒贩用枪顶着我的后脑勺的样子”。苦口婆心地劝我:“这种国家,还是别去吧。”

我和雪佛兰Express 


我在坎昆租车行提车的时候,就感觉这个国家的细节和他的经济数据有点不匹配,名不副实。我租的是一辆雪佛兰Express商务车,居然连最基本的遥控自动门锁都没有?!让我非常错愕,每次开门关门都要用钥匙手动操作,锁一次车门,你至少要操作4次!如果要拿行李,就要操作5次! 

中国汽车的简配一直为人诟病,但比起墨西哥,简直小巫见大巫。我在墨西哥自驾三周,后来才逐渐发现,在墨西哥简配绝不是个别现象,手动开门、手动侧视镜、手摇摇窗、手动座椅……几乎是大多数新车的标配。

Ciudad Juárez街头小贩

还有一次,我从美国的El Paso通过陆路口岸,步行进入墨西哥Ciudad Juárez,那一带毗邻美国,是墨西哥所谓的“发达地区”,也是治安比较差的地区。

在我眼里,El Paso是典型的美国小城,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大城市的脏乱差,家家住house,每户至少2辆车。屋前的草坪,屋后的泳池,都散发着金钱的味道。但从El Paso步行进入墨西哥Ciudad Juárez,就感觉瞬间时间倒流,街道两旁的房子拥挤破败,商贩们衣着邋遢,推着小车,在烈日下招揽生意。

墨西哥香烟论支卖 


Ciudad Juárez市中心离美国不到2公里,香烟居然论支卖,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中国20年前的场景,因为那时候的穷人买不起整包烟。如今的中国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香烟还可以这么卖。Ciudad Juárez给我的感觉就是:离美国很近,离天堂太远。 

墨西哥的治安

我一路自驾,没有遇到危险,但墨西哥的治安不好,确是事实。如果你去油管搜索mexico + police + corruption(墨西哥 + 警察 + 腐败),你就可以看到很多用隐藏镜头拍摄的真人真事。

我在坎昆万豪酒店遇到几个德国人,听说我在墨西哥自驾,都向我竖起大拇指“中国人胆真肥”,他们说,在欧洲人眼里,墨西哥最可恶的就是警察,比黑帮还坏,专门敲诈外国游客,欧美人非常喜欢墨西哥,但大多数人都喜欢呆在酒店区,在海边晒晒太阳,看看书,仅此而已,很少人自己开车深入内陆。

对外国游客来说,墨西哥的危险不是传说!一定要小心。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

总而言之,墨西哥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迷,这个国家的经济数据和国家形象相差太远。



直到我发现一个数据后,才恍然大悟,那就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根据经合组织数据,2016年,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都在50%左右。美国的比例是53%,日本50%,瑞士高达59%,而墨西哥只有26.7%,是最低的。这就解释了 “虽然墨西哥的人均GDP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老百姓口袋里却没钱” 的原因。

那么,墨西哥的钱到底去哪里了? 

很多年前《世界是平的》在中国热销,作者Thomas Fridman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王牌记者,前几天,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再次提到中美矛盾的本质,就是所谓“浅层产品”(shallow goods)和“深层产品”(deep goods)的矛盾。

过去40年中的前30年,中国商品卖给美国的都是“浅层产品”(shallow goods),身上的衬衫、桌上的杯子,脚上的鞋子、或是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本来相安无事,但最近10年,中国变得“不安分”,开始向美国输出“深层产品”(deep goods),软件、品牌,甚至“生活方式”。于是美国开始焦虑。

如果不去墨西哥,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不安分”?美国为何如此焦虑? 



一言以蔽之,墨西哥整个国家的“深层产品”都被美国垄断。超额利润计算在墨西哥的GDP之内,却流入美国资本家的腰包。GDP数据不错,老百姓却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深层产品”主要体现在金融、品牌、科技上。

金融 

我在墨西哥坐了一次长途大巴,从瓜纳华托到墨西哥城,网上购票我选择了Paypal(相当于支付宝),这样可以避免再次暴露信用卡密码,当时的车票是600比索,相当于30美元。

Paypal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Tesla老板马斯克,我也是paypal的资深用户,20年前我就对Paypal的高额手续费深恶痛绝,我记得,那时候收款的最高费率是3.9%+0.49。我本以为Paypal规模做大之后,会逐渐降低费率。没想到,如今变本加厉。这就是垄断的恶果,中国之外,最大的国际电子支付平台就是Paypal。

Paypal费率计算截图

美国 PayPal 当前的官方费率:4.4% + 0.49,如果转出30美元,则收款人会收到 28.19美元,手续费:USD 1.81。墨西哥人卖一张$30美元的车票,就要向美国人贡献$1.8美元。而辛辛苦苦开长途车,一张车票的净利润有没有1.8美元,我都要怀疑。



因为存在一笔固定费用0.49美元,就导致交易额越低,费率越高。30美元的实际手续费为1.81/30=6%。6%是什么概念?很多小本生意的净利润率都没有这么高!

Paypal在墨西哥的网络支付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店大欺客,这么高的手续费,你也得忍着,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好像美国人收钱是天经地义的。

幸好,这种气我们中国人可以不用忍,在中国,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互相竞争,零售业的手续费一般在0.38%左右,商家收100块钱,只需要需要支付0.38元手续费。普通行业,例如餐饮、休闲、娱乐、商业等,手续费一般在0.6%左右。这样的费率几乎就是Paypal 的十分之一。 

除了网络支付,墨西哥的信用卡也是美国的天下。Visa,Master,Discover,Amex这四家信用卡平台,前三家的平均费率1.7%-1.9%左右,Amex的收费更是高,接近3%。

经常出国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但凡能用银联的地方,一般不用Visa/Master,原因就是汇率折损问题,Visa/Master都要收1.5%的兑换费。

除了中国有独立的“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体系之外,其它国家几乎没有选择,只能用美国的支付系统。对美国本身来说,手续费再高,那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成为美国内循环的一部分。而对于其它国家来讲,这么高的手续费,相当于全民替美国资本打工。



品牌

墨西哥的人口比日本还多,世界排名第十,但提起墨西哥的品牌,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几乎是一篇空白。因为,墨西哥市场几乎是美国品牌的天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 

一句话概括,在墨西哥,可口可乐就是合法的鸦片。当年,英国人向中国贩卖鸦片,引起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如今,美国人向墨西哥贩卖可乐,却得到崇拜的眼神。

独占墨西哥乡下的可乐广告

开车走在墨西哥的乡下,最深的体会就是,当地集装箱卡车少,路边广告也少,唯独可口可乐的广告,无孔不入。 

墨西哥是一个可乐中毒的国家。根据可口可乐公司的数据,墨西哥的人均可乐消费量世界第一,相当于728标准杯,相当于第三名美国(403杯)的两倍。这也和我查到的中文资料吻合,2017年,太古饮料中国执行董事苏薇曾提到,她在走访墨西哥市场时发现,墨西哥市场可口可乐的人年均饮用量达到700标准杯,而中国市场人年均饮用量仅为47标准杯,墨西哥人均消费量是中国的15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8 年的数据 ,当时墨西哥的肥胖率是大国中最高的。大约 33% 的墨西哥人严重肥胖,71% 的人肥胖。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喝得太多。

墨西哥街头的“苗条”少女

目前,墨西哥近 15% 的卫生预算用于治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近10% 的墨西哥人口患有糖尿病——这是世界主要国家中最高的。糖尿病也是墨西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导致 80000 人死亡——远远超过该国毒品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 



根据globalproductprices.com网站统计,2021年3月,墨西哥500ml可乐的平均零售价格是0.74美元,相当于4.8元人民币。前几天,我在宁波一个小店,买了一瓶500ml的无糖可乐,价格是3.5元人民币。如果去大型超市购买,价格低于3元,这个价格应该全国都差不多。

中国人的收入高于墨西哥,但可乐价格却远低于墨西哥。什么原因?

表面原因就是垄断,可口可乐的各种产品在墨西哥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任何一个乡村小店都可以找到可口可乐。在中国饮料市场,可乐只是一种选择,而在墨西哥可乐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除了可口可乐,我们有农夫山泉,康师傅、哇哈哈、椰树,就算碳酸饮料,还有元气森林等后起之秀。 

在墨西哥的商店,可口可乐产品就像一堵墙,硕果仅存的竞争者,是来自美国的百事可乐,但也只能委屈在角落里。 

墨西哥宗教仪式上的可乐

一方面是可口可乐的营销手段非常高明,几乎已经达到宗教洗脑的水平。在墨西哥,可口可乐的营销无孔不入,甚至已经成为宗教的一部分。在庆祝出生、婚姻或守护神的聚会上,若不拿出可口可乐来招待宾客,那么这个聚会就是不完整的。一瓶可乐,被认为可以滋养精神和帮助病人,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公共和私人仪式的中心环节,就像熏香、蜡烛和献祭的鸡一样。

墨西哥”可乐”总统Vicente Fox


另外一方面,可口可乐打通了墨西哥各种关节。Vicente Fox是2000年-2006年的墨西哥总统,在他当选总统之前,是拉丁美洲范围内的可口可乐公司的CEO。可口可乐的势力,在墨西哥盘根错节。整个墨西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几乎就是可口可乐的门神。另外,可口可乐是美国文化的象征,背后有美国政府撑腰,哪个墨西哥政客敢得罪美国呢?美国的套路就是,私营企业冲在前线,政府在背后撑腰,政商一体,开拓全球市场,这一招,在墨西哥效果最好。 

科技

墨西哥的网络平台完全被美国控制。这种控制是一种碾压式的降维打击。

比如说,我在墨西哥最偏僻的Chiapas(恰帕斯州)自驾,能用的地图只剩下Google一家。在这样的穷乡僻壤,Google连一个小村的一条无名小道,都标记得一清二楚,甚至连村子哪个店的Taco更好吃,都有顾客评价。

Google把我们带到乡下小店


当我依靠Google地图在墨西哥乡下畅销无阻的时候,我感觉非常庆幸,一方面庆幸有Google这么海量的数据,我一个普通中国人,可以到地球另一端的陌生国家自驾游;另一方面,也庆幸中国没有被Google垄断,我们还有百度、高德地图。

地图的完善,就是一个不断补漏洞的过程,地图数据就像一道越挖越深的护城河,一旦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来者就很难进入地图市场。

比如说,我们的百度、高德地图,在中国的使用体验甚至比Google都好,说明我们的软件设计和算法并不落后,但百度地图到了国外就废了。原因就是数据积累不够强,漏洞百出。体验极差。

如果我们也像墨西哥一样,被Google垄断,我们的地理数据就毫不设防,美国一旦禁用Google地图,我们就连一个外卖都点不了,自动驾驶更是无从谈起了。

Google地图只是冰山一角,墨西哥和其它国家一样,整个国家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都是被美国垄断的。从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还有影视平台YouTube,Netflix。还有旅行出游平台,airbnb、booking等,打车软件Uber,外卖Uber eats,等等。



只要墨西哥人拿起手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潜移默化中,都被美国影响。如果这些网络一夜之间都断了,那就是仿佛瞬间回到原始时代。

我查了一下今天的股价,美国排名前6的公司,除了特斯拉,就是网络科技5大巨头。几乎每一家的市值就超过墨西哥整个国家的GDP

苹果:2.6万亿美元 

微软:2.5万亿美元 

Google:1.9万亿美元。 

亚马逊:1.8万亿美元。 

Facebook:1万亿美元。

说他们富可敌国,都是低估了。正是像墨西哥这样的国家,才养肥了美国的科技巨头。

总而言之,墨西哥几乎所有高利润的“深层产品”行业,都被美国垄断。墨西哥相当于美国2.0版本的“殖民地”。一方面,美国可以正大光明榨取墨西哥的高额利润。另外一方面,美国不用背负殖民者的骂名,也不要负担管理墨西哥的责任。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文明,那么高科技,一切合法合理。美国和墨西哥之间,有关系,没名分,对美国来说,好处全部拿走,责任一点没有。

写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波多黎各多次要加入美国,美国却置之不理。”时代已经变了,领土已经不是延伸霸权的障碍,反而成了撇清责任的最好借口。如今的美国,已经白Piao上瘾。



二战之后,美国用自己的美元霸权和科技霸权,构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好”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秩序里,美国是老大,在他周围有一群马仔,组成了“发达国家”核心成员是:西欧各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日本、以色列。

这个所谓“发达国家”的圈子非常封闭,过去一百多年,几乎没有大的变动。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不到10亿。二战后,升级成功的国家,如果不算体量太小的“新加坡、以色列”,只有韩国一个。

除此之外,就是苦难的芸芸众生,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为这些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靠出卖“浅层产品”赚取一点辛苦钱,有了钱之后,购买发达国家的“深层产品”,成为他们的市场,于是,辛苦赚来的钱,再次流回发达国家的腰包。

这就是美国设计的双循环,发达国家“内循环”,大家围绕着老大喝酒吃肉。而在发达国家外部,是广大的发展中穷国的“外循环”,只能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接几口发达国家的残羹剩饭。在美国的这一套体系里面,墨西哥绝对是最乖顺的成员。

如果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像墨西哥这样,安分守己,对美国来说,一切尽在掌握,美国的傻白甜在花园里享受岁月静好,第三世界的臣民在工厂里忍受体力煎熬。长此以往,这个世界可能就会如弗兰西斯·福山所说,美国完成了“历史的终结”,成为“最后之人”。


唯二“发展中”国家:中国和美国。

在斗垮苏联,赢得冷战之后,这个完美的双循环,看似天衣无缝。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直到有一天,一觉醒来,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他的眼前,那就是中国。 

无论从金融、品牌、科技,中国都独立于美国之外。本来美国可以一家通吃,如今,多了一个中国来分餐。最近二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全世界除了中美两国,其他国家实际上都已经不发展了。

2010年全世界的GDP总量是66.2万亿美元,到了2020年,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是84.5万亿美元,增长了18.3万亿美元。

2010年中国的GDP是5.9万亿美元,2020年中国的GDP是14.7万亿美元,增长了8.8万亿美元。

2010年,美国的GDP大概是14.9万亿美元,2020年美国GDP是20.9万亿美元,增长了6万亿美元。

中美两国一共增长了14.8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增量(18.3万亿)的80%。

2020年,全世界人口是78.8亿,中国14.1亿,美国3.3,中美两国人口合计17.4亿,占人类的22%。也就是中美两国,以占人类22%的人口,瓜分了80%的经济增量。而其余78%的人口只占了20%的增量。全世界除了中美两国之外,十年增长率也只有8.2%,平均每年0.82%。这个数字连通胀率都跑不赢。



也就是说,最近10年,除了中美两国之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几乎零增长,墨西哥就是零增长的典范。如果再细究的话,中国占了全球增量的几乎50%,而美国只占32%。世界上只剩下唯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美国。 

拜登上台之后,美国政客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如果去过墨西哥,再对比中国,看看美国,你就可以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所谓规则,其实就是美国制定的剥削全世界的规则。大家可以一起赚钱,但拿的最多的,必须是美国。如今,中国拿多了,就是破坏秩序。而所谓国际秩序,就是国家之间的尊卑不容改变。谁要改变,那就是“修正主义大国”!而我们中国人相信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美国制订了规则,却发现有人不听话,于是祭出藤条,来惩罚“规则破坏者”。但目前看来,“惩罚”毫无作用。美国非常困惑,在全世界都畅通无阻的规矩,怎么到了中国这里,就不灵了呢?于是美国就陷入深深的焦虑。

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悲伤五阶段论。①否认DENIAL ②愤怒ANGER ③协商(焦虑)BARGAINING ④ 绝望DEPRESSION ⑤接受ACCEPTANCE。

美国已经过了”否认”的第一阶段,和“愤怒”的第二阶段,进入焦虑的“协商”阶段。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定力,让它尽快度过“焦虑”阶段。

Source




北美法律公益讲座安排

时间:周二到周五 晚间
5:30-7:00(西部时间)8:30-9:30(东部时间)

周二:如何准备遗嘱材料(遗嘱workshop)

周三:数据泄露和个人身份保护&事业机会说明会

周四:家庭法和婚姻法(周律师)

周五:人身伤害和索赔(朱律师)

Zoom:6045004698,密码:请私信或群里@我

另外:周三6:30(西部时间)

专题:99%华人移民不知道的法律问题(粤语专场)

Zoom 95190929213,密码:私信或群里@我



网友分享: 海归自嘲成海废 放弃美工签 回国却成“家里蹲”

“路边的树那么绿了,不知不觉又错过了一个春天”。投完春招的最后一个简历,海归文文已经预料到结果。

文章来源: 财经故事荟

9/05/2021

  “估计又没戏了,小树都长嫩芽了,我还是颗粒无收”。

  文文是海归硕士,回国一年多没交社保,算是保住了应届生的身份。

  “好像也没什么用,去年秋招就没收获,今年春招,许多大厂网申结束得比想的还早,可能是今年找工作的人太多了”。

  其实,招聘市场早在去年就成为了“修罗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员,较上一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和2018年。

  而应届留学生,准备回国就业的人数,比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归总体的2倍,供应在增多,坑位却在减少。

  像文文一样等待就业的海归被戏称“海带”,一直没找到工作的自称“海废”。



  豆瓣甚至成立了“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16400多名海归加入小组,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吐槽求职艰难。

  这次我们采访了多名海归人员:

  国外知名大学美女硕士,连投100份简历,没找到一份工作,痛哭质疑自己是失败者;在美国拿到工作签的海归小夫妻,回国后却双双失业,成了无收入的“家里蹲”;悉尼大学硕士,曾在国外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却在回国面试时遭HR质疑,入职后被当做实习生,仅工作一天便离职。

  01 – 海归硕士投100份简历零回应,痛哭质疑自己是loser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去拼实力”。朋友们经常和李冉冉开玩笑。

  94年的冉冉是东北人,在浙江长大,天然的好嗓音,姣好的容貌,超强的表达能力,命运没曾亏待过她。

  大学本科,她选择了艺术院校的传媒专业,原本可以靠自身优势进入媒体圈,但她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工作,更不打算靠颜值吃饭。

  几番考量之下,这个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女孩,选择了出国留学,她雅思考了6分,拿到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录取通知。



  “很多人对这个分数不屑一顾,但我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整整一年我都在刷题,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

  除了承受学习的艰辛,冉冉还背负了巨额的出国留学成本。

  一对一的雅思辅导班学费是10万元,悉尼大学一年的学费是20万,生活成本费15万左右,还有一些其他支出,累计花费百万之巨。

  有数据分析,在主流留学目的地中,美国每年的留学费用约35—50万,英国约20—35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约18—30万。

  “但凡留学的,大多家庭都是投入了上百万吧,如果是想收回’投资’,让孩子赚回来,恐怕得等10年”。

  冉冉不想留在国外,她也不着急赚回学费,但她渴望工作,目标就是进入互联网大厂。

  《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在回国就业的职业选择上,更偏爱金融、互联网、文娱等行业。其中互联网行业吸引了22%的海归求职者,占比最高。

  然而,一场突然爆发的疫情,让冉冉的毕业之路徒增变数。

  2020年1月国内爆发疫情,澳洲政府不让中国留学生入境。熬到3月,学校通知可以开学,但必须在他国入境。



  冉冉飞往泰国曼谷隔离15天,又通过新加坡中转到悉尼。可万万没想到,大费周折到了悉尼,只上了一天课,澳洲便爆发疫情。4月8日,她又买了一周仅有一次的高价机票飞回国内,在家上网课。

  过程虽艰辛,总算是毕业了,可之后的求职路,却不太顺利。

  正好赶上2020年秋招,冉冉非常自信,海投了近百份简历,却只有区区10家给出回应,而在群面时,却一个也没成功。

  猝不及防的打击让她很崩溃,从自闭到社恐,甚至不愿意出门,开始怀疑出国的决定,一向自律的她开始暴饮暴食,吃火锅,吃甜品,晚上偷偷在被窝里哭。

  “那段时间,特别憔悴,出门也不化妆,整个人都垮掉了”。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个月,“我不甘心就这样窝在家里,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于是,她拖着行李箱,一个人来到上海,开始参加社招。

  在上海10天,冉冉面试了20多家企业,最后收到4个offer,但没有一个合意的,“都是特别小的企业,工资标准也特别低”。



  冉冉的期望薪资是8K-12K,但这些企业大多只能给到6K。

  上海之行,虽没找到工作,终归让冉冉恢复了一些自信。

  她开始分析总结找工作失败的原因,“优秀的人太多了,今年仅应届毕业生就有874万人,招聘市场饱和,企业并不看重海外留学经历,反而更看重工作经验”。

  失望之下,就在她打算放弃“大厂目标”时,一位朋友通过内推的方式给她介绍了某互联网大厂的机会。

  面试了三次,前后历时3个月,等待的煎熬,让她万分焦灼。

  有一天,她实在没忍住,在父亲面前崩溃大哭,“我不明白,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收获”。

  父亲很心疼女儿,但也只能安慰她,别着急,慢慢找。

  直到今年的3月份,冉冉终于“苦尽甘来”,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厂offer,是她非常喜欢的公关岗位,每天要接触不同的人,面临新的挑战,学习新的知识,冉冉一刻也不敢松懈。

  工作压力很大,996的强度也不小,但与之前找工作的迷惘和焦虑相比,都不算什么了。



  02 – 小夫妻加州拿到工作签,回国却成“家里蹲”

  “你知道美国加州的工作签有多难拿吗?为了回国,我们都放弃了。”

  提起这段经历,林曼曼语气低沉,透着失落和不甘。

  1992年出生的林曼曼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本科选择了音乐教育,研究生则读了艺术管理。

  读书的地方,华人很少,饮食不习惯,曼曼总想着早点毕业回国。可一次加州之旅,改变了她的想法,“第一眼便喜欢上这里,决定先留下来工作”。

  毕业后,林曼曼很快在加州的一家华人报社找到记者工作,老公也在一家公司找到数字运营岗位。

  “10万人,也就几个人能拿到工作签,但我和老公都拿到了”。

  一切都在向好,他们甚至有了在加州买房的计划。

  2019年底,林曼曼的父母来美国看望刚结婚的小两口。可武汉突然爆发疫情,回国的机票很难预定,父母只好匆忙回国。



  父母前脚刚走,林曼曼就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本应开心的消息却让她很崩溃。

  疫情之下,父母无法前来美国照顾她,刚找到工作的她,也不想失业。

  随后,加州也爆发了疫情,公司通知在家办公,怀孕的曼曼正好线上采访写稿,工作总算保住了。

  一个人的孕期,曼曼挺着大肚子自己买菜做饭,一直熬到孩子顺利生产。父母也来不了美国,他们只能花高价雇佣阿姨,阿姨工资每月6000美金,额外还要另收20%的小费。

  这笔支出让小家庭压力山大——曼曼和老公的月薪也就6000美金左右。

  此前,曼曼因为在家办公,工资已经减半。怀孕8个月时,因经常请假产检,公司让她休息,便没了收入来源,全靠老公一个人勉强支撑。

  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打算回国,孩子满月后,曼曼还出去看房子,计划在加州买房。

  恰恰就是这次看房,险些发生意外。

  美国人对疫情防控意识淡薄,几乎无人戴口罩。曼曼看房回来就开始发烧,她和老公吓坏了,以为感染了新冠病毒。直到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才松了一口气。



  但老公每天要出门上班,阿姨也要回家,他们都有可能把病毒带回来传染宝宝,曼曼每天都处于恐惧中,再加上产后恢复不好,这让她情绪低落,每天都止不住眼泪,一度怀疑自己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曼曼不是孤例,《2020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分析,国内疫情管控效果更好成为留学生选择回国的首要因素。

  

  终于熬不住了,小两口决定回国,2021年1月份,他们耗费10万块,买了高价机票匆匆回国,却没能顺利回家。

  同机乘客中,发现四个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很不幸,他们是密接者。就这样,又隔离了快一个月,曼曼才看到早已急白了头的父母。

  但曼曼没想到的是,更大的考验在后头——原以为回国之后,就能顺利找到工作,毕竟两人都有工作经验。

  可投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工资低的我们看不上,工资高的看不上我们”。

  《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近9成留学生回国后选择就业,薪酬福利成为最看重因素。



  海归求职者的期望薪资主要集中在8000—10000元/月与10000—15000元/月,而全平台求职者,薪资更多集中在4000—6000元/月,这也成了许多企业不选择海归人才的原因之一。

  

  曼曼和老公也想进大厂,毕竟大厂工资高,甚至可以仰望“财富自由”,可大厂用人标准也高。其他一些小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每月只有五六千元,“和之前的工资差距太大了,我们还要养孩子,压力真的很大”。

  可不降标准,就找不到工作,还要面对亲戚朋友的问询,“同龄的朋友,大多已经有车有房有稳定工作,出国几年回来我们竟然成了’海废’,什么也没有”,曼曼半是戏谑,半是无奈。

  “最可怕的是,简历接连被拒后,我连每月8000元的工资都没信心投了,感觉与国内严重脱轨”。

  曼曼说,五一之后,老公打算先找一份工作,就算薪资低也要先做着,毕竟这么多年在国外工作生活,要先慢慢适应国内节奏。

  有数据分析,在求职的海归中,31%需要4个月以上才能找到工作,对于这个时间,曼曼也有心理准备。

  “如果实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有可能在疫情彻底结束,再回美国”,但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曼曼不知道。



  03 – 名校海归成了“实习生”,上班仅一天便离职

  “我肯定是留在国内,再也不出去了”。

  北方女孩吕楠楠性格爽朗,个性风风火火。

  94年的她,高中就去澳洲读书,一直读到悉尼大学研究生毕业。她曾半工半读了3、4年,在澳洲一家传媒公司负责演唱会活动宣传,月薪不算高,也有1万多人民币。

  触动楠楠回国的转折点,是一次意外事件。

  租住在楠楠对面小区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女孩,突然跳楼自杀了,这让楠楠感觉很悲凉,人在异乡独自打拼的孤独,她也不想再品尝了。

  2020年7月,楠楠花费4万元高价,买了一张回国的机票,不久之后,就开始在北京找工作。

  一线城市,是楠楠就业的底线,她海投了上百份简历,工作地点都是北京。可惜,近百份简历只收不到20%的回复,而且都是不太满意的公司,“当时心态就崩了”。

  与一些对薪资期望很高的海归不同,楠楠更在意公司是否“内卷”,公司前景如何,是否有晋升机会。



  但一些大厂,并不太在意海归身份的光环加持,尤其对应届生,给出的待遇标准极低,还有很多HR认为,应届生就不应该提高标准。

  一次面试,一位HR问她,“作为一个应届生,你凭什么提这个条件?”

  吕楠楠很不爽,有着四年半工半读经历的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新人,也不想从零开始。

  多次碰壁之下,她妥协了,接受了作为实习生入职宣传策划岗位的条件。可仅仅入职一天,“周四办理入职,周五晚上就离职啦”。

  “骨子里还是不行,没办法做一些端茶倒水,没有挑战性的无脑工作”。

  离职之后,楠楠又接到了一个0ffer,同样也是企宣岗位,她很喜欢这个企业的文化氛围。

  这一次不是实习生岗位,但她也收敛了很多,放低了姿态。

  “我不愿意从新人做起,但也不会忍受自己犯低级的错误,所以拼命努力,提高硬实力。”

  与国外比,国内的节奏很快,工作也很累,楠楠不太在意996,虽然国外不用996,但她“现在很踏实,也很安心,毕竟在国外,死了都没人知道”。



  结语

  几位海归人员在讲述求职经历时,都曾提到“迷茫”、“崩溃”,而在豆瓣的“海联盟小组”,焦虑、抑郁、痛苦、绝望,也是大多数“海带”的现状。

  很多海硕留贴,本以为镀金之后,会有更高的竞争力,可四处碰壁后才发现,还竞争不过国内的985、211本科生。

  相关调研报告也显示,86%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对自我评价过高,眼高手低,还有52%企业认为海归薪资要求过高。

  事实上,很多海归已将薪资标准一降再降,还有海归放弃找工作,准备创业,甚至打算在疫情缓解后,再度回流国外。

  尽管困境各异,但自称“海废”的大多数“海带”们,一边自嘲一边打气,并没有放弃梦想,他们在一次次试图迈过眼前的沟壑。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Source



网友分享: 零基础商科转码工找实习经历

By GY CS

01/12/2021

晃眼之间,从写下第一行代码,到今天差不多刚好一年了,一年前在银行干着不喜欢的工作,每天度日如年下班后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能发呆几个小时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这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又真的很幸运,感谢互联网,感谢那些在网上分享自己转行经验的前辈们,如果不是偶然发现了一个学姐的转行心得,也不会发现原来路还可以这样走,所以现在轮到我来分享一点点这个秋招的找实习心得了,希望也能够对屏幕那头的你一点点小帮助。

1)背景:
我是商科零基础转码的,转cs差不多刚好一年,这个秋招面了8家公司,拿了4个offer,中奖了2个flag。诚然我是非常幸运的,不可否认运气在找工作中真的占据非常大的部分,但是在不可控的运气之外,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小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下。

2)前期准备:简历
很多人都把刷题放在找工第一步,但是经过这个秋招,我深刻地意识到简历关其实是最难过的一关,很多公司拿到面试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所以我认为早点开始有针对性的做项目,build up your resume才是重中之重的第一步,尤其是对于没有实习经历的转专业选手来说,早点开始做项目,早点开始准备简历,这样才可以在秋招一开始就自信投出你的简历。



没有实习,项目来凑: 作为转专业选手,简历上自然是一穷二白,真的一点相关经历都没有,所以我很早就开始跟着udemy这些网站做项目。关于做什么项目地里面有非常多的分享帖大家可以自己做下功课,我建议是热门框架常用的技术最好要有一个项目,并且最好是所有项目代码都上传到github,能够deploy最好deploy,这样放在简历上非常有说服力。

简历尽量match job description:很多公司第一步筛选简历其实是机器筛选,有些是hr自己筛(但是我认为很多hr并看不懂你的项目有多难,多复杂,他们只看你的经验是否match),所以简历关键词非常重要,要尽量match job description上的skills,然后每个你列出来的skill最好能够在你的实习经历或者项目经验中体现出来。

多看前辈的优秀简历,简历一定要多找几个人改:一开始我写简历的时候也很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用英文很好地描述项目,所以我当时是疯狂在LinkedIn上看前辈们的优秀简历,很多人会把自己的简历po在LinkedIn,可以看他们的实习跟项目描述,多看多学,地里面的改简历帖子也可以多看。简历一定要反复修改,可以多找工作了的学长学姐帮忙看看,一定要找学校的career service advisor帮你看看,虽然他们可能不懂你简历写的那些东西,他们往往能够从hr角度对你简历的格式/字体/排版/措辞等提出意见。



3)前期准备:刷题
刷题没什么好说的啦,对每个cs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其实觉得美国这种考算法题筛选人的方式真的是大大利好咱国人同胞,论勤奋努力做题咱真的都是数一数二,我当初就是听说cs面试就考刷题,然后就虎头虎脑地觉得诶这个活我能行,然后就一腔孤勇转了cs。每个人的刷题方法都不一样,这里我就说一下我自己的刷题方法(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

很多转专业的同学都会问,我补基础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开始刷题。我自己当初也有这种疑问,因为觉得自己真的什么也不会也可以刷题吗?我记得当时一个cs同学跟我说,你会写for loop了就可以开始刷题了,遇到不会的你就现学,刷着刷着你就都会了。这基本就概括了我从0到500+题整个过程。我是学了一半cs61a,基本会写python之后就开始刷题了,一开始我有快速跟了下某章的入门课程,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下基本数据结构。刚开始刷题我都是直接看答案,看到不会的数据结构跟算法,就google搜讲解视频,然后做笔记,然后再不停刷同一类型的题,这样刷了100+题的时候就对基本的题型以及常
见的解法有了一点了解(属于看到题大概能知道是什么题型什么解法,但是自己写就会写的磕磕碰碰基本跑不过)。我认为刚开始刷题真的没必要自己在那死磕半天,直接看答案学习最规范最优秀的解法跟思路这样上手比较快且不会有太大挫败感。

再之后就是按照分类tag,从高频到低频,重复刷,对于经典的题型认真看不同的解法,分析时间空间复杂度,做笔记,总结模版,总结套路,我始终觉得刷题其实就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你各种套路见的多了,之后自然而然可以见招拆招。



除了把题做出来,怎么在面试过程中跟面试官进行很好的交流也很重要,大家平时可以多给朋友讲讲题,或者跟朋友mock一下,推荐使用Pramp,我有段时间有每天都在pramp上mock,mock过程真的能学到很多!!面试中,我一般是会上来大致思路讲一下,然后得到面试官认可再开始动手写题,然后在写题过程中,我是会一边写一边说解释,然后还会写comment的,写完题之后我会快速看一下有没有edge case,然后再分析一下复杂度。

4)投简历
能内推就内推,能早投就早投,重要的话要重复三遍!!!除了某些玄学公司之外,基本所有的公司都是能内推就内推,能早投就早投!!一般美国的实习都是在7,8月就陆续开放,所以在这之前就要把简历改好。

学会LinkedIn找内推:我以前深受商学院networking教学的荼毒,以为networking或者找人内推一定要先吹嘘一通然后约coffee chat之类的,但是至少对于码农来说绝对不是这样的!!大家都很忙,你如果只是要内推,人家看你背景还ok就顺手给你5分钟就推了,你上来问一大堆问题还要约啥15分钟coffee chat人家都心累。建议大家在秋招开始前就可以泡在LinkedIn上,把自己想去的公司的校友全都加一遍,没有校友的公司可以把公司的国人都加上,等到实习岗位一开放,就直接给他们发私信。划重点!!请人内推请至少简短介绍下自己的情况,我一般是会大致说一下我的背景,我做过的项目,刷了多少题,然后附上我的简历和我想要申请的岗位链接,而且一定要知道,人家帮你内推是情分不是义务,语气一定要客气不要理所当然。我自己的经验是LinkedIn成功率最高的是校友,其次是同胞们。



Career Fair机会一定要把握:美国找工作有很多career fair,我个人感觉careerfair的中标率比内推还要高,所以所有career fair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今年我7月就把简历投进了ghc的database,8月初就被一个公司勾搭了这也是我的第一个offer。虽说今年ghc变成线上之后没有往年给力,但是我看身边还是有不少人从ghc被捞。除了ghc以外,还有下面这些career fair大家可以关注:

1.Tapia
2.Notorious RTC Career Fair: 这是一个叫做Rewriting the code组织办的,也是focus women in tech,他们还有mentorship program也可以试试。
3.HackerRank Career Fair: HackerRank办的career fair,要先参加他们的一个online test(也就是oa题那种),然后也可以投简历。
4.Debug 2020: 听说是给les办的,我没有参加过,大家可以查查。

海投重点在于海:如果找不到内推也不要紧,并不是说海投就一定没有机会,海投重点就是海,所有可以投递的渠道都要争取投一下,我用的比较多的是:

1.官网
2.LinkedIn
3.Jumpstart
4.Handshake
5.学校的piazza简历也要上传,有些公司会看piazza的profile!!



5)面试
美国cs实习面试一般包括算法题,基础知识,简历跟behavior question。大公司很多只考做题,中小公司还会考基础知识,ood等。这一部分就没有什么太多说的了,重点就是刷面经!很多公司oa跟面试都是有题库的,有一些还是连续几年题库都不变,拿到oa或者面试,就是打开地里疯狂刷面经就对了,我面的有些公司,我把地里过去3年的面经刷穿了……(累觉不爱)。

面试的时候非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自己学到就是要去领会面试官给的一些hint,很多时候面试官都会暗示你有没有on the right track,还是说你跑的有点偏,能够及时get到面试官给hint然后作出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有时候跟面试官聊开心了比把题完美写出来了可能更重要。

6)最后:一些有的没的碎碎念
不要因为自己是转专业就觉得自己不如人,不要给自己任何预判:这句话其实是面试时候好几个面试官都对我说过的,但是其实作为一个转专业的人一直深知自己很多不足,所以经常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格,非常不自信。比如在一开始投简历的时候,其实很多公司我都不敢投,觉得自己肯定进不了,后来是因为到了9月底实在没有面试了才胡乱海投一波,结果本以为肯定没有戏的公司竟也给发了面试,还走到了终面,不过最后因为面的太晚了,没有hc了。所以非常后悔一开始如果没有因为不自信不敢投投了会怎么样。所以说希望大家都不要给自己预判,不要觉得自己肯定不行,有机会就上,万一中了就是彩票,不中也就当是学习了。



过简历关是玄学,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会被什么公司捞上:这个秋招下来,我真的觉得过简历关有很大运气成分在,比如我跟我室友们,做的一样的项目,有着相似的背景,投递方式时间都几乎相同,但是拿到的面试都不尽相同,很多人会有一种跟别人比的心态,觉得为什么他有我没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简历关真的运气成分太大了,而你永远不知道你会被什么公司捞上,还是多focus在自己身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这样当属于你的机会到了的时候就可以一把抓住。

找对小伙伴,抱团取暖真的可以事半功倍:找工作真的非常心累,所以小伙伴真的非常重要。我特别庆幸碰到了我室友,我们一起零基础从头开始学,找工作整个期间都一起互帮互助,我们会互相分享整理的面经,有什么小道消息都会互相通知,就连找内推我们都是互相share节省时间,被拒的时候也会互相打气加油。转cs以来压力大到蒙着被子爆哭的时候也不少,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的很幸运,有那么棒的小伙伴一起,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sisterhood的力量,跟小伙伴一起升级打怪的经历在黑暗中显得更加闪闪发光。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