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核弹SWIFT 能搞定俄罗斯?




金融核弹SWIFT 能搞定俄罗斯?

中央社/明斯克

02/28/2022

2022年2 月 26 日,为制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大国,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宣布将禁止俄罗斯的几家主要银行使用 SWIFT 国际结 算系统。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SWIFT到底是怎么来的,然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和金融系统中,又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

“ 环球同业银行电讯协会 (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SWIFT )”成立于1973年5月,最初是由6家欧洲经营国际业务的银行发起,约定了一套在国际间转账交易的信息规则

如果你有过任何海外账户的汇款经历,你应该记得,不管你汇入还是汇出资金,银行都会要求你填写目标银行的SWIFT代码。

不早也不晚,SWIFT为啥是在1973年5月成立?

这是因为,1973年3月欧洲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整个汇率体系波动加大,后来欧共体9国又决定抛弃原本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这代表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垮台。

浮动汇率体系,需要更加快捷、方便和低成本的银行间信息传递,SWIFT体系就应运而生。后来,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银行间国际业务的开展,美国、加拿大及欧洲15个国家的诸多银行,都先后加入SWIFT。

因为SWIFT低廉快捷的成本,国际间的资金流动也变得更加容易,全球贸易由此迅速发展,互相成就之下,SWIFT变成了一套国际间交易的信息标准。任何一家金融结构,只要你涉及到大量的对外贸易业务,加入SWIFT系统,可以说都成为一种必须。



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到了今天,SWIFT的会员单位,已经从银行扩展到其他金融机构、金融交易所和大型企业集团等,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单位超过了1.1万家。其中,中国银行于1983年加入SWIFT,成为其第1034家会员。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加入,中国也成为SWIFT越来越重要的业务来源。

SWIFT总部和注册地,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主要覆盖欧洲和非洲 )、美国纽约( 主要覆盖美洲 )、中国的香港( 主要覆盖亚太 )分别设立了电讯交换中心( SWIFTing Center ),从而形成覆盖全球的、每8小时左右一个交换中心相互连接、24小时连续运行的金融电讯网络体系,为所有会员单位从事跨境收付清算业务提供电文传送与转换服务。

除了呼叫中心之外,SWIFT还有四个数据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弗吉尼亚州、瑞士的数据备份中心以及一个未披露的灾备恢复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SWIFT并非国际间唯一的银行间转账信息系统,其竞争对手还有 TELEX、CABLE等,但 SWIFT 的费用远低于它们。类似的,还有欧盟内部经常采用的IBAN系统( International Bank Account Number,国际间银行账号系统 )——虽然说IBAN目前多用于欧盟境内汇款,但实际上其格式也是全球通用的。如果要从中国往欧洲汇款,只要银行支持,可以使用SWIFT系统,也可以使用IBAN系统。


有人问了, SWIFT到底归谁管 

SWIFT系统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一套规则,其管理层由 25 名董事组成,股份数量排名在前 6 的国家,分别可推选 2 名董事,共计 12 名董事;股份数量排名第 7 至 16 位的国家,分别可推选 1 名董事,共计 10 名董事;剩余 3 名董事由会员国共同提名。

目前,按照国别来分,美国、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和瑞士,各自拥有 2 个董事席位;其他会员国,最多仅有 1 个董事席位,中国大陆在 1983 年加入 SWIFT 后,2018 年首次获得了 1 个董事席位——整体而言,这是一家西方的机构,其规则什么的,也都是欧洲和美国来决定的。

请注意, SWIFT只是约定了转账的代码和规则,仅仅涉及信息的传递,并不涉及真正的清算和资金流向 而真正的资金清算,还要与主要经济体清算系统对接。

例如,美元的真正清算,还是依赖于美国纽约的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这也是全球最大的美元清算支付系统,2019年实现跨境清算量高达417.5万亿美元,主要是跨境美元清算。

CHIPS是私营机构,相当于美国银行间约定的清算机构,而美国还有另外还有一个官方清算机构Fedwire( 联邦储备通信系统 ),主要用于处理大额资金转账以及官方机构的转账清算,例如银行储备金账户的划拨、美国政府及联邦机构的各种证券交易、票据处理、证券簿记等功能,但国际上大部分美元清算还是依赖于CHIPS。

欧元区的国际支付清算,则主要基于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 TARGET,Trans-European Automated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Express Transfer ),但主要是清算欧元头寸,其2019年处理转账规模高达650万亿欧元。

中国国内的跨境支付清算,则主要采用CIPS的架构,CIPS系统实现实时支付清算( 2019年支付清算规模34万亿元 ),然后HVPS(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 )断后,用于最终的清算,SWIFT系统在境内可以直接被CIPS专线替代。另外,中国的银行间跨行支付清算还有CNAPS( 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 ),是世界银行援助的技术项目,也是各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的资金清算系统,连接着国内外的银行。


以上,就是SWIFT系统的背景及其与各大经济体清算系统的关系,截止到目前为止,SWIFT系统支付业务中,美元占比为40.5%,欧元36.7%,英镑5.9%,人民币2.7%,日元2.6%……

看了前面的介绍,大家应该基本明白,SWIFT是由欧洲金融机构发起、全球金融机构参与而形成的一套关于支付的信息规则。美国也不过是一个普通成员而已,他老是能在这个事儿上指手画脚,凭啥?

不用凭啥,就凭美元是世界货币就行了。

美元是国际货币,而美联储是美元的最终提供者,纽约的CHIPS又是全球美元的清算中心,纽约也是SWIFT的分中心之一,你只要使用美元,美国就能通过SWIFT对你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2001年 “911”事件 发生后,美国国会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随时从 SWIFT 系统中调取“与恐怖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和资金流通信息。再加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成为对 SWIFT 系统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说,以前的美国情报机构还要到银行里一笔一笔查看交易账本的话,现在就是依托SWIFT大数据,搞全自动化查账。

借着反恐名义,2004年美国又成立了恐怖主义和金融情报办公室,专门收集国际金融情报。再加上美国本来就有一个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定期制定全球金融制裁黑名单,这些机构,加上SWIFT大数据的合力,除非你使用纸币美元交易,否则,所有电子化美元的交易,都逃不过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眼睛。



2003年,美国就通过SWIFT和CHIPS,发现澳门的一家银行为北韩贸易洗钱,哪怕是北韩方面已将这2500万美元分成近80个账户进行操作,仍然被SWIFT和CHIPS联合的大数据发现了蛛丝马迹,该银行随即被美国列入金融服务黑名单,并对这些美元进行冻结。

这一场杀鸡骇猴的制裁,导致该银行遭遇挤兑,而其他国际银行也不敢再为北韩客户提供服务。而没有了这些美元,北韩几周后就主动联系美国,要求重启六方会谈。

到了2008年,美国以防止核扩散为由,首先用CHIPS切断了伊朗石油交易的美元支付功能。这意味着伊朗无法通过任何电子途径,获得大规模美元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宣布,用黄金、用欧元进行原油出口结算。

到了2012年3月,美国联合欧洲升级对伊朗的金融制裁,将伊朗 4 家重要银行从SWIFT系统中剔除,这一下对伊朗依赖于SWIFT系统的金融系统,造成几近毁灭性的打击。伊朗损失了差不多一半的石油出口收入。随后,伊朗国内物资短缺、货币大幅贬值,众多年轻人走上街头抗议,整个社会局势不稳……

由此,美国依托于SWIFT的制裁,被人形容为“金融核弹”。

到了2017年,应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要求,SWIFT 系统全面切断与北韩之间的联系,基本断绝了北韩通过电子方式获取美元、欧元、英镑等国际货币的能力。

不过,因为美国到处挥舞SWIFT这个金融大棒,引起了中国、欧洲和俄罗斯的警惕。

从2014年起,俄罗斯开始建立俄罗斯本土结算系统SPFS,到2018年初步建好。

从2015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 CIPS( 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到今天为止,已经覆盖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家银行加入,基本上可以完成人民币的境外结算。

2018 年,鉴于伊朗问题和俄罗斯问题上与美国的不一致性,欧央行也推出了欧元跨境结算系统TIPS,适用整个欧元区。与此同时,欧盟还开发了完全独立于SWIFT的以欧元为结算基础的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以便让欧洲企业可以绕过SWIFT开展境外贸易——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等国已纷纷加入。

现在,因为西方宣布要用SWIFT制裁俄罗斯,有人就认为,俄罗斯金融系统将像伊朗一样,遭遇毁灭性打击。

这个看法可能并不准确,金融核弹的力量很有可能被高估了。

当初切断伊朗的SWIFT,是因为伊朗与世界最重要的联系在原油上,而这个东西当时在国际上并非紧缺,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完全可以替代。其他的,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工业制成品,伊朗嵌入国际经济的份额都非常低。世界少了伊朗,并不会怎样。

但俄罗斯却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和外部经济的联系不仅仅是原油,还涉及到众多的大宗商品,俄罗斯在世界上的份额占比都非常高,并且深深嵌入当今的国际经济体系中。

俄罗斯是除美国之外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全球占比11%,是除沙特之外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出口量全球占比35%,欧盟有30%左右的原油来自俄罗斯,而现在油价还正处于历史高位;

俄罗斯是除美国之外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全球占比19%,也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天然气出口国,欧盟有40%的天然气消费量来自俄罗斯,现在的天然气价格,也正是处于历史高位;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镍和钯生产国,全球占比分别为49%和42%,绝大部分用于出口;

俄罗斯是仅次于中国的原铝生产国,全球占比26%,大部分用于出口;

俄罗斯还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国,第二大钾肥出口国,第三大磷肥出口国;

俄罗斯是全球小麦、大麦这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的最大出口国。

如果全面切断了俄罗斯金融机构与SWIFT的联系,意味着全球的原油、天然气、镍、化肥和小麦、大麦的供应量将会锐减,价格都将出现暴涨——不说别的,就单单说能源价格暴涨,就是现在欧洲所不可承受的。

如果上述商品的价格全部出现暴涨,这将是整个美元的信用体系难以承受的。

有鉴于此,这份联合制裁声明也只是说,将特定的几家银行踢出SWIFT。



另一方面,自2014年起,俄罗斯、欧盟还有中国,针对SWIFT制裁,都在提供替代方案,俄罗斯在2014年以来,已经承受了美国及欧盟的多轮制裁,而且国内有现成的SWIFT替代方案,国外有欧盟的INSTEX和人民币的CIPS替代方案,制裁并不能让俄罗斯对外经济立即瘫痪。

更何况,SWIFT踢出,从开始制裁到真正全面执行,还会有一段缓冲时间。最典型的就是,联合国在 2013 和2016 年宣布制裁北韩之后,SWIFT 直到 2017 年才剔除。

更进一步,根据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SWIFT制裁本身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对于俄罗斯这种皮糙肉厚的国家来说,短期内它是能承受的,也可通过其他结算系统或加密货币等进行更多交易。反而是欧盟无法承受这种SWIFT的全面脱钩。

说到底,所谓的金融制裁,对于解决俄乌冲突,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

西方真正想要让俄罗斯让步,或退出乌克兰,要么就是针对普京的要求进行谈判,要么就是在乌克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到让俄军肉疼;或者能一直拖下去,让俄罗斯在乌克兰这里不断失血……

然后,普大帝看看阿富汗的前车之鉴,不得不主动选择退兵。这也是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一种结果。

Source




季辛吉8年前就提醒乌克兰:要生存就不应加入北约

世界新闻网

02/26/2022

图为2019年11月22日,季辛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Getty Images

尽管美国一再提出警告,但包括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在内,许多人都不相信俄罗斯真会入侵乌克兰。中国《环球网》指出,事实上,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八年前就曾提醒乌克兰:如果要生存与发展,就不应该在西方与东方间抉择、不应该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不应该加入北约。

《环球网》指出,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举行全民公投,逾九成投票者同意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在公投前的3月5日,季辛吉就在《华盛顿邮报》发文,表达他对乌克兰问题的看法。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社交媒体上,有人想起了季辛吉八年前的这篇文章。

《环球网》摘译季辛吉这篇文章的重点。季辛吉说,「人们过多地将乌克兰问题表述为一种摊牌:乌克兰是加入东方还是西方?然而,如果乌克兰要生存与发展,不应该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而应该成为链接两方的桥梁」。




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早在8年前就提醒乌克兰,想生存就不应该加入北约。(中央社)

文章称,俄罗斯必须明白,如果强迫乌克兰成为一个卫星国从而重新改变俄罗斯边界,注定要重复俄罗斯与欧洲和美国之间相互施压这一循环的历史。

西方则必须明白,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个外国。俄罗斯的历史始于所谓的「基辅罗斯」(Kievan Rus)。在数个世纪里,乌克兰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此前,它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乌克兰西部主要为天主教徒,东部大部分则为俄罗斯东正教徒。西部讲乌克兰语,东部则主要讲俄语。乌克兰版图中任何一方企图主宰另一方——到目前一直是这种模式——最终将引发内战或造成分裂。

季辛吉指出,如果把乌克兰视为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那么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俄罗斯与西方——特别是俄罗斯与欧洲——纳入合作的国际体系的前景都将化为泡影。



他表示,乌克兰独立只有23年的时间,从14世纪开始,她一直处于某种形式的外国统治之下。毫不奇怪,乌克兰领导人没有学会妥协的艺术,对历史观的了解则更少。乌克兰独立后的政治清楚表明,问题根源出在乌克兰政客竭力将他们的意志强加给这个国家拒不服从的那部分身上,先是这一派,接着另一派。

Russia-Ukraine war live updates

季辛吉认为,美国对乌克兰的明智政策,应该是寻求这两部分之间相互合作的途径,应该寻求双方和解,而不是一派支配另一派。对于西方来说,妖魔化普亭并不是可取的政策,这样做仅仅是缺乏可行政策的托辞。

普亭则应该意识到,无论存在怎样的不满,军事措施将会导致另一场冷战。就美国来说,必须避免将俄罗斯视为一个被华盛顿制定的行为准则耐心教导的异端。

从俄罗斯历史的角度而言,普亭是一位认真的战略家,但了解美国的价值和心理并不是他的强项。同样的,了解俄罗斯历史与心理也不是美国决策者的强项。



图为乌俄战争爆发,乌克兰士兵2月26日行经首都基辅街头烧得焦黑的军车旁。(美联社)

在季辛吉看来,乌克兰不应该加入北约,而应该追求类似于芬兰的姿态。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同时,在大部分领域与西方合作,但也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俄罗斯出现制度上的对抗。

关于两岸关系,现年99岁高龄的季辛吉去年11月底接受CNN采访时曾表示,他预期中国不会在十年内对台湾发起全面攻击,但可预见的是,中国将采取行动,设法削弱台湾展现实质自治的能力。

为纪念「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24日举行在线线下同步的纪念活动。《华尔街日报》25日报导,季辛吉为该活动提前录制一段谈话,呼吁华盛顿和北京进行「持续对话」并采取「克制行为」。

季辛吉称,中美关系正处于脆弱阶段,但「世界的安全取决于两个最先进、技术发达的国家进行持续对话,并以合作的态度尝试和实现解决分歧。这些是我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的关键议题」。

Source




苏起:台湾要好好处理大国关系 乌克兰教训就在眼前

世界新闻网

02/22/2022

国安会前秘书长苏起出席两岸基金会新书发表会表示,乌克兰危机可以作为台湾的借镜,台湾要好好处理大国的关系,这是我方的生存之道,乌克兰的教训就在眼前了。(记者林俊良/摄影)

前国安会秘书长、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苏起昨天表示,乌克兰危机可以作为台湾的借镜,台湾要好好处理与大国的关系,这是我方的生存之道,乌克兰的教训就在眼前了。他并称,「九二共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是一个「政治符号」,蔡英文总统犯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要这个符号,但是没提出一个新的能够创建两岸和缓关系的一个符号。

苏起昨日出席「奔向战场:危险十字路口的台湾」新书发表记者会。对于乌克兰局势动荡,以及美国前国务卿庞培欧来台访问,苏起说,庞培欧来台是给蔡英文打气,也给自己在国内增加分量,现在共和党是比较亲台的,这次来台湾要关心中国有什么反应。




苏起表示,美国现处在很困难的情况,一方面要跟俄国斗争,一方面又要抗中,压力非常大。这次乌东事情,他替乌克兰感到悲伤,乌克兰夹在两大势力中间,没有好好处理好大国关系,投靠的是松散的一边,但在乌克兰旁边的是实力更强、意志非常坚定的国家。

苏起说,现在乌克兰面临国家被分裂,他替乌克兰可惜,乌克兰很大,可以经得起分裂。但若台湾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根本无法分裂」,乌克兰可以作为台湾的借镜,要好好处理跟大国的关系,他对蔡英文的做法非常担心。

「蔡有小聪明,没有大智能」

苏起也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跟俄罗斯总统普亭不太一样,到目前为止习是非常坚定但是一步步来,不会像普亭迅雷不及掩耳。他推测,今年两岸发生军事冲突可能性不高,因为今年中共有廿大,但明年就很难说了,而庞培欧与蔡英文都算准这点,好像这时来可以避开风暴,但只是让两岸往绝路上走。蔡的作法是有小聪明,但没有大智能。

Source




学者:从美在俄乌问题上反应推断 美国出兵介入台海危机可能性为零

来自 / 联合早报 | 文 / 杨丹旭

02/20/2022

王江雨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应推断,华盛顿在发生台海危机时出兵介入的可能性为零。图为去年12月拜登与普京视频通话讨论乌克兰问题。(法新社)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江雨指出,即使地缘政治上对美国这么重要的乌克兰,美国也清楚表明不会(为乌)出兵。由此研判,一旦台海发生战事,美国会提供军事援助、进行武器共享,但直接出兵的可能性为零。

乌克兰紧张局势持续,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江雨分析,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反应推断,华盛顿在发生台海危机时,出兵介入的可能性为零。

“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在乌克兰局势升温后不断在舆论中出现。王江雨昨天在一场线上讲座中指出,虽然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只是旁观者,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但这场危机因为在台湾问题上造成的心理预期,与中国间接相关。



王江雨指出,乌克兰在地缘政治上,对美国的重要性高于台湾,美国非常大方地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希望乌克兰能脱离俄罗斯,成为制约莫斯科的一颗重要棋子;美国在心理上也把乌克兰当成北约成员国来对待,但台湾并没有这样的地位。

他说:“可就算是地缘政治上这么重要的乌克兰,美国也清楚表明,不会(为乌克兰)出兵。”

由此研判,王江雨认为,一旦台海发生战事,美国会提供军事援助、进行武器共享,但美国直接出兵的可能性为零。

俄乌关系恶化后,美国学界警告,北京可能与莫斯科联手,分头进军乌克兰和台湾,让美国面对“蜡烛两头烧”的局面。



针对乌克兰危机是否会成为北京解决台湾问题的窗口期,王江雨在回答与会者的提问时分析,北京对解决台湾问题有自己的步骤和时间表,会考虑战争成本、内部治理和国际反应,北京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投机。

他说,外部事件是北京的考量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即便现在有一个窗口期,对北京而言问题不是两岸统一,而是统一之后产生的种种治理问题要如何解决。

主题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浅谈乌克兰危机中的中美俄欧四方演义”的讲座,由北京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主办。

乌克兰危机对国际格局影响深远

王江雨也在讲座中,阐述乌克兰危机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他指出,乌克兰危机涉及俄美欧关系,也牵涉中美俄关系,是冷战之后影响最深远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



乌克兰的局势目前扑朔迷离,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陈兵10万,但强调无意开战,并在本月15日宣称开始从乌克兰边界撤离一部分军队。美国则不断强调,有情报显示,俄罗斯近期可能大举入侵乌克兰。

对于乌克兰局势,王江雨判断,战争的窗口其实已经不大,接下来要留意的是在天气变暖前,俄军和乌军是否采取行动,原因是最可能发生战争的乌克兰东部地区,一到春天会是一片泥泞,不利于坦克部队作战。

但王江雨指出:“无论以何种方式解决,都会对未来的国际秩序和格局产生长远的影响。”

他认为,乌克兰问题基本上表明,俄罗斯与美国是不可能真正走到一起的,而这一点对中国非常重要。他说,如果俄罗斯被划为西方的一部分,在目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下,中国将面临非常凶险的局面。



此外,因为乌克兰事件,中俄在彼此的利益关切上进一步相互呼应。王江雨说,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的态度前所未有的明晰,表明反对北约东扩;俄罗斯也投桃报李,在台湾问题上支持中国立场,“是美国促使中俄互动关系的形成”。

俄罗斯总统普京本月4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中俄随后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重申相互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国内政。

声明称,俄方重申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双方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

王江雨认为,中俄之间目前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在经济上也不存在竞争,作为两个相邻的核大国,中俄除了友好没有其他替代选择。

Source



美学者:台湾比乌克兰更重要 吁美国勿分心

中央社 | 旧金山

02/15/2022

图为台北街头。(Getty Images)

「台湾比乌克兰更重要」。美国学者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与柯伯吉(Elbridge Colby)为文表示,不能让中国认为美国为了乌克兰分心、顾此失彼,而提供中共入侵台湾的机会点。

两位国际关系学者以「乌克兰(让美国)对台湾分心」(Ukraine Is a Distraction from Taiwan)为题,13日投书「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14日在史丹佛大学FSI所属的萧尔斯坦亚太研究中心(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网站刊载。

他们指出,「说白了,台湾比乌克兰更重要。美国的欧洲盟友对抗俄罗斯的优势,强过于美国的亚洲盟友能够对应中国。」



梅惠琳和柯伯吉写道,不能让中国认为美国为了乌克兰的分心,而提供中共入侵台湾的机会点。无论台海是否有危机,美国都需要采取相对应的行动。

文章指出,欧洲陷入困境将阻碍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竞争的能力。许多美国外交政策专家认为,美军部署东欧是适当的做法,但梅惠琳和柯伯吉的看法不同,担忧这是「严重的错误」。

拜登政府在2月增派6000多名美军部署东欧,而且可能动员更多美军,从陆、海、空和后勤部队等投入大量且额外的承诺。

两位学者说,这些正是保卫台湾所需要的力量─包括弹药、尖端空军、潜舰、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是对抗俄罗斯或中国的重要资产,但却短缺不足。例如,美军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匿踪重轰炸机(stealthy heavy bombers)仅20架。



「如果美国分心在其他地方,则无望与中国竞争并确保防御台湾安全」。两位学者说,美国「把更多资源送往欧洲就是分心的定义」。美国不应增加在欧洲的军力,反而应该抽调资源。

「美国负担不起到世界各地部署军力」。他们认为,中国对台湾的威胁迫在眉睫,基于中国军事和经济强大,就算美国介入,中共解放军对攻打台湾的能力愈发有信心。

文章表示,「美国必须保卫台湾…如果台湾落入中国手中,美国会更难保卫日本和菲律宾等关键盟友」。中国将可在美国及其领土附近投入海、空等军力。另外,美国也将失去台湾第9大贸易伙伴,及台湾拥有的全球最先进半导体技术。

梅惠琳是史丹佛大学弗利曼.斯伯格里国际研究所(FSI)中国军事安全政策专家;柯伯吉是智库「马拉松倡议」(The Marathon Initiative)负责人、「否定战略:大国冲突时代的美国防御」(暂译,The Strategy of Denial: American Defense in an Age of Great Power Conflict)作者。

Source



秦刚接受全美主要媒体采访 但事后竟一字未见

世界新闻网

12/27/2021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20日接受美国主要媒体访问,但中国媒体称迄今已多天,仍未见美媒刊出,是在「骚操作」?图为秦刚早前于华府一场活动上发表演讲。(新华社数据照)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20日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主编和资深记者联合采访。事后华文媒体多已转述。但中国媒体发现,都过去多天了,美国几乎未见一家媒体发出报导。

这项采访由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举办,以「炉边谈话」形式用英文进行。中共驻美使馆在官网将主要内容发布并翻译成中文。中国驻美记者韩鹏称,在这次谈话前,双方就已商定:全部内容可供报导,也可用作背景吹风。可是,这采访20日就做了,现在几乎没见一家美媒发出报导!「也许我查得不全,大家如果发现了哪家美媒报导了这件事,麻烦在评论区告诉我」。



他说,他从记者角度看,完全无法理解美国同行这「骚操作」。「你们那么喜欢拿中国说事,天天离开中国说不了话,现在好不容易逮到中国大使了,问了好几个小时,怎么采完以后都不说话了?」「难道这些主编和资深记者,对新闻性的判断,跟我不一样?认为这几小时的联合采访里,一丁点有新闻性的内容都没采到?」

他说,他看了采访内容句句都有新闻性,「美媒不发,我们驻美记者发,反复发、碎片发,在美国社交媒体上,图文并茂、滚动着发!」「美媒对重要新闻漏发,我来替他们义务加班,发英文补上。够意思吧?」

韩鹏还截取秦刚回复美媒的部分重要内容以供参考,包括在回答台湾问题上。秦刚当时说,和平不打仗是中美公约数,希望美方认识到台独才是最大威胁。美国管控危机的最佳方式是防止和减少对华消极政策和行动,特别是不要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台湾问题是可能使中美陷入冲突的主要潜在因素。



秦刚说,中方所做的都是反应之举。什么导致了台海局势紧张?是台湾民进党当局,其否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台湾当局正通过寻求美国支持其独立来挑起对抗。而美国利用台湾来遏制中国。这就是台海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根源。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秦刚说:其实许多人并不懂中国,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不过都表现得像中国问题专家,比我还懂中国。美国对待中国就像家长训斥小孩一样,你错了、你要这样做、你不该那样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虚假资讯和谣言很多,这令我感到吃惊」。

在答复美媒有关中国「战狼外交」的问题时,秦刚称,当前,中国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有的国家对中国动辄颐指气使、攻讦诽谤。中国外交官面对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友善言行,必须站起来说不,讲清事实,辩清道理,普通中国公民都应如此,更别说中国外交官了。「我们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做出回击。更准确地说,中国外交官不是战狼,而是与狼共舞」。

Source



中驻美大使:美国如不想打仗 就要共同遏制台独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20日接受美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台湾问题是可能使中美陷入冲突的主要潜在因素。(取自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网)

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近日接受多家美国媒体联合采访,台湾问题依然是当前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秦刚告诉美国媒体,如果中美都不想打仗,就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给和平一个机会。

秦刚并指出,对于中美关系来说,首要是预防危机发生,但美国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对上。他说,「什么危机会让中美陷入冲突?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台湾问题,双方须尽最大努力预防危机」。



根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网消息,秦刚20日接受美国多家媒体主编和资深记者联合采访,当中有多个问题都涉及台湾。在被问到,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如何管控危机时,秦刚说,「我们认为预防危机比管控危机更重要」。

他指出,就在美方对我们说要管控危机的同时,危机却每天都在发生。管控危机的最佳方式是防止和减少对华消极政策和行动,特别是不要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台湾问题是可能使中美陷入冲突的主要潜在因素。

秦刚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美方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与台湾之间的接触,缓和紧张局势。



他表示,中方所做的都是反应之举。导致当前台海局势紧张的是台湾民进党当局,其否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秦刚指称,台湾当局正通过寻求美国支持其独立来挑起对抗,美国则在利用台湾来遏制中国,这就是台海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根源。

秦刚说,「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民众都是中国同胞,我们有句成语叫『血浓于水』,我们不想和自己的同胞发生战争,将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尽最大努力,因为这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他重申,「同时,面对『台独』势力的威胁,我们绝不放弃非和平手段,这正是出于阻遏『台独』的目的」。



秦刚告诉美国媒体,「台独」对台海局势和中美关系都构成现实威胁。美国说不希望与中国发生战争,中国主张中美和平共处。因此,和平或不打仗是中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但目前双方都面临「台独」的可能性,在美方怂恿下,「台独」分裂势力正一步步朝其目标迈进。

他呼吁美方,真正认识到「台独」是最大的威胁。美方应回到切实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上来。如果中美都不想打仗,就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给和平一个机会,让和平胜出。

此外,对于中美是否会陷入「新冷战」?秦刚表示,之所以会有新冷战卷土重来的感觉,是因为美国一些人怀着冷战思维,把中国当作前苏联,但「中国不是前苏联,中国共产党也不是僵化的苏联共产党」。而且中国善于从失败中学习,从前苏联的解体中汲取教训。

Source



秦刚大使接受多家美主流媒体联合采访

12/24 /2021

12月20日,秦刚大使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主编和资深记者联合采访。采访由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举办,以“炉边谈话”形式用英文进行。全部内容可供报道,也可用作背景吹风。主要内容翻译如下:

问:秦大使,您现在到了华盛顿近距离研究美国政治,就任中国驻美大使这几个月来,有什么让你感到意外吗?

答:这是个好问题。我来美国将近5个月了,还谈不上研究,但我的感受是,美国是个很复杂的国家,许多事情令人费解,我问了一些美国智者,他们回答说也搞不清楚。所以,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美国需要时间。同时,这里中国因素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在谈论中国。其实许多人并不懂中国,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不过都表现得像“中国问题专家”,比我还懂中国。美国对待中国就像家长训斥小孩一样,“你错了”“你要这样做”“你不该那样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多,这令我感到吃惊。

另一方面,我也深切感受到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他们热情、随和,他们关心的事、他们的日常话题跟中国老百姓是一样的,比如就业、教育、物价等等。每天我都收到普通美国民众的来信,对中国很感兴趣,希望更多了解中国。我也和学中文的学生多次交流,他们善良淳朴,热切希望学习中文。我不禁自问,究竟哪一面更代表美国?这就像硬币的两面,对此我还要深入观察。



问:我知道你不喜欢“战狼”这个说法。你认为,现在中国“战狼外交”越来越多是因为中方认为自己被当成小孩遭到训斥了吗?

答: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推崇和谐。中国从不挑衅,也不制造麻烦。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每位中国外交官从入职之初接受的教育就是,中国奉行和平外交,与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致力于增进友谊、相互理解和互利合作。这些原则就像是外交培训手册,一直装在中国外交官的口袋里。当前,中国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有的国家对中国动辄颐指气使、攻讦诽谤。中国外交官面对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友善言行,必须站起来说不,讲清事实,辩清道理,普通中国公民都应如此,更别说中国外交官了。我们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做出回击。更准确地说,中国外交官不是战狼,而是与狼共舞。

问:你是驻美大使,面对当前中美关系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答:我在中美关系极具挑战的时刻出使美国。我要当好中美间的桥梁和纽带,广泛接触美各界,阐明中国战略意图,避免误解误判。我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使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稳定、可控、具有建设性。



问:近年来中俄关系得到极大深化,不同寻常。我们看到中俄在中国西部进行军事演习,在东海联合巡航,在东北亚进行空军战略巡航。中俄还在组建全球金融领域的替代性机构,以摆脱美元霸权。这是集团政治吗?会导致世界分崩离析吗?

答:中俄边界线长达数千公里,这是两国和平共处、友好相处的最根本原因。我们不想与美国打仗,也不想与俄罗斯打仗。在国际上,中俄有很多共同之处,尤其在事关世界和平、稳定和安全的根本性问题上意见一致。两国都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宪章。两国都面临一些不公正的态度和行为。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理应得到尊重。所以两国有很多共同点,但两国都明确表示不结盟。倒是美国在与别国结盟,你可以看到美国官员很忙,每天奔走于世界各地,打造反华、反俄联盟。中俄坚持共同的基本原则,又是邻国,所以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别无选择,就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作为好邻居就必须是朋友。

问:中美目前似乎已重启发放两国记者签证。你认为恢复两国记者正常交流有多重要?

答:首先,两年前双方采取措施,起因是特朗普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打压中国媒体。中国媒体被贴上“外国代理人”、“外国使团”的标签,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媒体的日常工作,更有60名中国记者被驱逐出境。作为反制,中方不得不让一些美国记者离境,但我们保持了很大克制。这对增进中美双方相互了解造成了很大困难,我们需要记者到对方国家去报道那里的情况。过去一年中美双方一直在谈判。在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视频会晤前夕,双方就媒体问题达成三项共识:一是在对方国家工作的现任常驻记者可正常进出对方国家。二是同意为对方国家记者颁发一年多次入境签证并可逐年续签。三是双方将为符合申请要求的新任常驻记者对等审批签证。



问:希望很多事情在北京冬奥会前能有进展。

答:本届冬奥会是在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举行的,所以我们采取务实态度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简约,是因为疫情之下我们不能邀请那么多人。安全,指对运动员、官员和记者有非常严格又相对便利的检疫安排,他们将被置于一个大的隔离环境中,以保护他们免受感染。精彩,是因为冬奥会设施和体育场是世界一流的,筹备工作很顺利,我们还有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经验。我想强调,本届冬奥会将是一场绿色、低碳的奥运会,所有场馆都将使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例如我们用尖端技术制冰,将排放量减少到几乎为零。国际奥委会实地考察时对冬奥会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已有超过 2500 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完成注册,之后还会有更多。你们如果感兴趣,可以登录冬奥组委官方网站注册,你们的申请将很快得到受理。中方欢迎各国记者前往采访报道,将为他们提供保障和便利。

问:如今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你如何看待中国失去了美国商界的说法?

答:长期以来,我们称中美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这表明贸易和商业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对经贸的重视态度以及对美国企业的欢迎态度从未改变。也许有人觉得美国企业的待遇不再像 20 年前那样了。那时候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渴望吸引每一个美元的外国投资,而不少中国本土企业尚未诞生或还很年轻。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有了更多本土企业,甚至产生了一些巨头。中国市场有了更多市场主体,不仅是外国投资者,还有本土企业。所以,尽管中国市场很大,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们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目的是为外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现在外企感觉他们没法得到20年前那样的优惠政策,还面临着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我建议美国企业不要只看压力,还要放眼未来。中国追求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一点不会改变。中国市场会越来越大,获得利润或扩大份额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整个蛋糕做大,美国企业、中国企业都可以来分一杯羹。现在谁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是中国。中国已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后还将释放巨大潜力。等8亿人富裕起来,他们就会花更多钱,这将创造出无穷的购买力。

我来到美国后,已经和许多美国企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交流,我能感觉到他们态度在发生变化:抱怨少了,信心多了;悲观态度少了,积极态度多了。在中国有7万多家美国企业,其中95%是盈利的。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最新调查,超过80%的会员希望留在中国发展。他们想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他们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宣布的新政策,这些政策将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提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问: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都表示不打新冷战。但今年早些时候微软系统遭到中方入侵,双方围绕台湾的争端,拜登总统认为中美是威权和民主之争,中国决定不允许科技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美国不允许把最先进的半导体设备卖给中国,上周还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了限制措施。中国现在也有反击措施。这些行为是否会演变成冷战?看起来双方的行为都有这个趋势。

答:我们认为中美两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中美作为大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繁荣的共同责任。两国领导人在视频会晤中都反对打新冷战。拜登总统表示,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但正如你所提到的美方上述行动,让我们感到冷战思维仍在美国作祟,这就是美方对华采取一系列行为的深层原因。

问:难道您不认为中国对美所作所为也有深层次原因吗?

答: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想要的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但中国所面临的是持续不断的攻击指责、以意识形态划线分裂世界、在台湾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中国政府从未支持或资助任何针对外国的网络攻击。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此很难去准确判断攻击来自哪里,是否是政府资助。中国每天都面临大量网络攻击,超过500万台中国电脑遭受源自外国域名的攻击,其中美国位居第一。是否可以说这些攻击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对话。希望之前中断的中美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能够恢复。

新冷战从何而来? 为什么会有新冷战卷土重来的感觉?是因为美国一些人怀着冷战思维,把中国当作前苏联。但中国不是前苏联,美国也不是30年前的美国,两国利益紧密相连。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两个邻国。今年双边贸易额肯定会超过7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两国之间的人员交往和互动非常多,疫情以前,中美之间每年人员往来达500多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7万人往来于中美之间,每17分钟就起降一个航班。

如果真有人对中国发动冷战,中国不会是输家。那些人也不可能赢得冷战。首先,中国不是前苏联,中国共产党也不是僵化的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成熟的大党,刚刚庆祝了百年华诞,过了很精彩的生日。同时它也是风华正茂,锐意创新、与时俱进,不断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也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和平、繁荣和机遇。第二,中国善于从失败中学习,从前苏联的解体中汲取教训。中国一直在研究和讨论前苏联为何解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共产党赢得了14亿人民的衷心拥护。



问:我想问一个关于亚太国家关系的问题:澳大利亚人、印度人或日本人会将美日印澳设立四边机制或美英澳三国达成安全伙伴协议(AUKUS)视为对中国外交日趋强硬的回击,你对此怎么看?

答:当前,中国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美在亚太互动频繁,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也是中方的主要关切。我们当然不希望周边国家对中国抱有敌意。中国是亚太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主张要以政治手段和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面对挑衅时你希望中方该如何回应,佛系“躺平”么?AUKUS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澳大利亚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武器缔约国,但美、英作为拥核国却向澳转让武器级高浓铀,这对美方多年来努力维护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在面对伊朗想要获得核材料发电时,美国态度截然不同,这就是双重标准。美一方面扩散核技术和高浓缩核材料,一方面不允许其他国家发展民用核能,这样如何能说服伊朗和其他国家?

问:我很尊重秦大使和中国人民,但同时作为记者,表达质疑是我的工作。为什么西方记者不能进入新疆“集中营”与里面的人交谈?促进相互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讲述真相并被报道。我希望今年有机会去新疆“集中营”看看,与穆斯林民众交谈,听听他们的故事。可以吗?

答:你当然可以去新疆。新疆对外国记者是开放的。问题是一些西方记者真正在意的是真相吗?我和很多外国记者聊过,他们说想知道新疆发生了什么,却对中方所说的持怀疑态度。如果你愿意,欢迎你亲自去看看。我也告诉过美国国会议员们,不要依据二手或三手信息甚至是谎言来下结论。

但我要强调的是,新疆没有所谓的“集中营”,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如果你想去看所谓的“集中营”,你会很失望,因为根本没有。这是事实。某些记者拍到的高墙、守卫塔和铁丝网的照片、视频的确存在,但那是监狱,不是所谓的“集中营”。如果你去美国监狱,你当然也会看到高墙和铁丝网。令我困惑的是,新疆方面举行了多场向各国记者开放的新闻发布会,但是外国记者出席率很低。我们也欢迎外国记者和官员来新疆,但是他们很多不来。我想强调的是,涉疆问题不是人权问题,不是所谓的宗教打压,更不是“种族灭绝”,而是反暴恐、去极端化问题。大家还记得1990年到2016年之间发生的事件,新疆是如何屡遭恐怖分子袭击的吗?数千起暴力恐怖袭击造成大量新疆民众无辜伤亡。



问:秦大使,你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我现在就准备计划一次新疆之旅。

答:只要不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大家都可以去新疆。在过去的 40 年里,新疆维吾尔族人的人口翻番,从 555 万增加到 1162 万。在过去的 60 年里,新疆平均预期寿命从 30 岁增长一倍多到 72 岁。世界上有这样的“种族灭绝”么?新疆没有“集中营”,只有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我们设立教培中心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挽救人。在1990年至2016年期间,新疆被恐怖势力和极端思想渗透。恐怖分子在新疆境内外制造数千起恐怖袭击。发生在中国首都天安门广场的恐袭造成四人死亡。试想,白宫能否容忍在其围墙外发生类似事件?在中国云南昆明的火车站,恐怖分子用刀砍死了十多人。2009年,新疆首府乌鲁木齐遭受恐怖分子袭击,造成197名平民死亡。负责任的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什么?是保护人民的生命。

因为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想的渗透,新疆有些人被洗脑了,成为极端意识形态的牺牲品。他们在互联网上受到了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的影响,教他们如何开展恐怖袭击。如果政府未能帮助这些受到极端思想影响的人,我们就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的源头。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他们摆脱极端思想,让他们过上新的生活。所有这些学员,包括维吾尔族学员,都在教培中心接受法律、语言和生活技能的教育培训。他们走出学校后就能找到一份有体面收入的工作,这样就可以远离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想的控制。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学员都已经毕业,所以这些学校都关门了。你可以去那里看看,但你看不到任何学员了。他们已重新走上社会,从事教育、制衣、餐饮等各行各业。正因如此,2016年以来新疆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安全稳定重回新疆,普通人晚上又可以安全地走在街上,而不是像5年前那样整天惶恐地不敢出门。这就是我们开设教培中心的原因。在中心学习的学员都是中国公民,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中心根本不是什么“集中营”。

问:你觉得拜登政府想要发展什么样的中美关系?

答:拜登总统说,他希望美国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他不想搞砸美中关系。但现在美方把美中关系定义为“竞争”,对此中方并不认同。用竞争来定义关系就会忽视合作因素,而合作一直是过去40多年双边关系的主基调。如果两国持续竞争下去,就会不断推高发生对抗冲突的风险。打个比方,就像高血压患者一样,如果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进而危及生命。高血压患者去看病,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把血压降下来,而不是坐等心脏病发作再开始治疗。

其次,我们也认同中美之间的确存在竞争,但竞争不应是“零和博弈”,更不是“你输我赢”或“我赢你输”,竞争应该是公平和健康的。公平意味着双方都需要遵守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而不是由一方定规矩让另一方来遵守。我们要遵守联合国宪章和世贸组织规定等国际公认的规则。此外,不应将竞争视为要将对方击倒,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双方也都能找到合作的机会,既强大自己,又相互成就。我们认为这才是健康和公平的竞争。

但当前中美之间的“竞争”并不公平,美国正在以“竞争”为由遏制中国发展。 有很多案例,比如许多中国企业受到无端打压,国家安全概念被无限放大和滥用,很多中国企业被列入各类管制清单,或者在美退市。这样的“竞争”是残酷、暴力的攻击,这正是我所担心的。美国试图动员盟友联手将中国排除出现行国际体系,中国企业不仅在美本土被限制,还面临被排挤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科技链的风险。这种竞争是恶性竞争,必须停止。



问:我想问,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如何管控危机,不滑向冲突对抗?

答:我们认为预防危机比管控危机更重要。就在美方对我们说要管控危机的同时,危机却每天都在发生。管控危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是防止和减少对华消极政策和行动,特别是不要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台湾问题是可能使中美陷入冲突的主要潜在因素。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美方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与台湾之间的接触,缓和紧张局势。

中方所做的都是反应之举。什么导致了台海局势紧张?是台湾民进党当局,其否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台湾当局正通过寻求美国支持其独立来挑起对抗。而美国在利用台湾来遏制中国。这就是台海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根源。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民众都是中国同胞,我们有句成语叫“血浓于水”,我们不想和自己的同胞发生战争,将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尽最大努力,因为这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面对“台独”势力的威胁,我们绝不放弃非和平手段,这正是出于阻遏“台独”的目的。

“台独”对台海局势和中美关系都构成现实威胁。美国说不希望与中国发生战争。中国主张中美和平共处。因此,和平或不打仗是中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但双方都面临“台独”的可能性,在美方怂恿下,“台独”分裂势力正一步步朝其目标迈进。我们希望美方真正认识到“台独”是最大的威胁。美方应回到切实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上来。如果中美都不想打仗,就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给和平一个机会,让和平胜出!

问:一些人说,即便台湾不宣布“独立”,但中国大陆的行动确实威胁了台湾,试图改变现状。你对此怎么看?

答: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但台湾当局试图并正在改变现状,这违背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意愿。



问:美国有理由担心因大陆攻击台湾而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吗?

答:我刚才已经回答了,让和平胜出。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以避免最坏情况。这就是我们想告诉美国的。我希望美方也为和平而努力。

问:中方是否愿与美方进行核军控谈判?

答:中国的核武库与美国不在一个层级。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如果非要把中国拉入谈判,是否意味着中国先要把武器库提高到美国的水平?或者美方先把自身核武库削减到中国的水平?美国应承担削减核武库主要责任,发挥带头作用。

问:你认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武器数量还是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中方在试验高超音速武器,双方是否应避免在突破反导系统的新技术上开展军备竞赛?

答:中国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与美国不在一个层级。在讨论核军控谈判前,首先要解决导致紧张局势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和防范风险。美国媒体报道的所谓高超音速武器,实际上是一些国家都在实验的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想动武。对于中美关系来说,首要的是预防危机发生,而美国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对上。什么危机会让中美陷入冲突?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台湾问题,双方须尽最大努力预防危机。

Source



崔天凯谈中美: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赌气仗、消耗仗

世界新闻网

12/21/2021

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取材自澎湃新闻)

中美关系在拜习视频峰会后仍高度紧绷,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在一场研讨会上谈到中美关系时表示,中美关系今后将维持曲折动荡,中方对此要有充分准备,美国势必会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甚至没有底线地对北京打压、遏制、分化、围剿,但他也强调,「原则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赌气仗,不打消耗仗」。

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官网21日消息,崔天凯20日出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并作「对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思考」专题发言。

据凤凰卫视,在谈及中美关系时,崔天凯表示,中美关系今后将维持曲折动荡,中方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中美关系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还会延续,美国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种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国崛起。



他指出,美国对华政策里面,其实有很强的种族主义的因素。只不过有的人不说,有的人说。「美国势必会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甚至没有底线地对华打压、遏制、分化、围剿」。对此,中方要有清醒的头脑,充分的准备,应对好中美关系今后的曲折、动荡,甚至是坐过山车(云霄飞车)的场景。

崔天凯表示,要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好14亿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维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他强调,既然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和战略全局,那么在斗争的过程中,就应尽一切可能,减少涉及中方利益和全局的代价和影响。「原则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赌气仗,不打消耗仗。」人民的每一点利益都来之不易,中国绝不能让任何人掠夺,也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大意、懈怠和无能,使之遭受损失。

Source



民主峰会沦圈地运动 恐不利拜登外交布局

世界新闻网

12/10/2021

驻美代表萧美琴在推特分享参与民主峰会的照片,相较其他领袖在画面中呈现国旗,萧美琴的视频会议背景为民主峰会LOGO,此外,根据上图,萧的左手边墙上悬挂玉山照。取材自萧美琴推特。

由美国发起的民主峰会,从一开始就被外界视为「围堵中国」的战术之一,中国也打着民主的旗号另辟战场;这也让主办方设置的「盛会」,沦为敲锣打鼓的「美中互相圈地运动」,反而让受邀者怕被粘贴标签而望之却步;已预料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很可能斲伤美国的领导威信,不利拜登整体外交布局。

Biden delivers opening remarks at the virtual Summit for Democracy
Dec 9, 2021

拜登今年1月重返欧洲起,就再三向盟友保证「不要求大家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但民主峰会遭华盛顿邮报质疑,与会成员的民主品质良莠不齐,且不脱地缘政治考量,在在让外界看到美国为团结盟友伙伴,对抗中国的图穷匕见。



民主党政府上台后,外交动作频仍,无论是双边或多边的联合声明,应对新冠或强化供应链等针对特定议题的会议,基本上各国和民间企业都很给面子出席,也许下若干承诺,唯独这次的民主峰会,拜登竭力吹拉弹唱,具体共识结论犹未可知。

美中「密集竞争」,从联合国组织、疫苗援助到台湾议题,经常亦步亦趋,双方大动作或少,小动作却不断;这次美国的民主峰会登场前,中国抢先一步开了「民主论坛」,形同正面接战。但如此拉帮结派画分阵营,与圈地何异?对于被迫入伙的国家来说,实质利益和副作用又该如何计算?

包含美国在内,世界各国的期待与其说是「有效和陆方竞争」,更该说是「避免美中陷入冷战式的集团对抗」。



但台湾的执政党不这样看,民进党政府从一开始便积极高调宣传此事,强化自己亚洲民主灯塔的形象,在军事和外交压力环伺的状况下与美国交心,却无力打开两岸沟通管道。

驻美代表萧美琴和拜登等民主盟友「同框」的这一天,尼加拉瓜选择和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映照的正是国际政治现实下的「民主价值」与「国家利益」;台湾不是唯一面临这道难题的国家,世界各国亦如是。

「民主」为美国为重返世界所高举的旗帜,却在激烈大国竞争的状态下被稀释和转化,可能并非拜登这个政坛老将所愿,他更该忧心的是,这场峰会落幕后,美国的领导威信如何维持,是否还能联合世界各国与中国竞争或对抗。

Source



A reality check: The lighthouse of democracy dies down

CGTN

12/10/2021

A reality check -The lighthouse of democracy dies down
Dec 10, 2021

Democracy should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But what happens when that will is ignored? The U.S. describes itself as a democratic country. Yet, it has rampant gun violence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widening social inequality, needless overseas wars, and the worst record of COVID-19 deaths globally. In this special program, CGTN takes a look at how democracy is slowly eroding in the U.S. and how it may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if not stopped.

Source



尼加拉瓜加速倒向中国与台断交 美国「推了一把」?

世界新闻网

12/09/2021

尼加拉瓜总统奥蒂嘉。(取材自环球网)

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这除了与中共极力拉拢尼加拉瓜外,也与近来美国制裁尼加拉瓜,加速尼国倒向中国有关。

中美洲临近美国,多数国家的外交政策深受美国影响,但尼加拉瓜左派阵营的奥蒂嘉当选总统以来一直与美国龃龉,多番批评美国,是少数与美国唱反调的中美洲国家。


尼加拉瓜宣布与台湾“断交”
Dec 9, 2021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尼加拉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声明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尼加拉瓜自即日起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停止与台湾的一切接触和官方联系。


美国众议院先前通过对尼加拉瓜制裁,指控奥蒂嘉妨碍总统大选公平举行,并把尼国推向一党专政独裁国家。今年11月8日美国拜登政府在尼加拉瓜进行新一轮大选的时候,拜登再指控奥蒂嘉及其妻子,多年来利用武力和囚禁的方式来压制国内反对派,从而确保他们稳坐政府总统之位。拜登还强调,美国将采用「一切外交和经济手段」帮助尼加拉瓜民众,制裁和追究奥蒂嘉政府的责任。



美国的举动让台湾与尼国的外交关系更加尴尬,台湾在中美洲的影响力,无疑受益于美国为其背书;但尼加拉瓜与美国关系弄僵,台湾的外交处境自更艰困。不少西方媒体就报导,美国一直想推翻奥蒂嘉政府,加大对尼加拉瓜政府的制裁力度,此举只会进一步刺激尼加拉瓜向中国和俄罗斯靠近。

尼加拉瓜现任总统奥蒂嘉担任尼国多年总统(一任五年)。1985年,奥蒂嘉的左翼政党桑定民族解放阵线当选后,尼加拉瓜宣布与中国建交,与台方断交。到了1990年右翼「全国联盟」领导人查莫洛夫人上台,尼加拉瓜宣布与台湾复交,中共随即与尼国断交。


與台灣斷交! 尼加拉瓜:世界只有一個中國|美民主峰會登場 拜登致詞提”民主倒退警訊”
Dec 9, 2021

2006年奥蒂嘉复出重新当选总统,2011年连任,2014年修宪取消连任限制,2016年连任,2021年11月又再度当选,进入第四任总统。他也是当前中美洲国家在位最久的元首。

新华社曾报导,奥蒂嘉在2006年竞选期间曾说过,如获选的话,尼加拉瓜新政府将优先考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创建外交和经济关系,届时只待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递交国书,尼中即可复交。2014年他接受中国大陆媒体访问时也明确表达:「愿与中国再次相遇」。



尼国的「桑定」阵营长年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党际交流,近年在新疆、香港人权议题上也立场鲜明地支持中国。

尽管奥蒂嘉多次表达和中国大陆复交的愿望,但2008至2016年台湾马政府执政时,两岸「外交休兵」,北京并未同意复交,以免影响改善中的两岸关系。如今台湾不承认九二共识,「外交休兵」默契已去,尼国与台湾断交改与中共建交已成迟早会发生的事。近来美国的加大制裁,只是个导火线,让尼加拉瓜无所顾忌转与中共复交,与我断交。

尼加拉瓜宣布与台湾断交,尼外交部长: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Dec 9, 2021

同样最近刚结束大选的我友邦洪都拉斯,已获胜选的卡斯楚早前表示当选后会与中共建交,但受到美国压力后已改口「尚未决定」,如今受到隔邻尼加拉瓜最新的外交举动影响,是否会有变量,也让各界关注。

中华民国中美洲友邦陆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挖走,继巴拿马、蕯尔瓦多后,尼加拉瓜也被夺。刚大选结束的洪都拉斯也岌岌可危。(取材自Google)

Source



快讯: 尼加拉瓜政府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 与中国建交

中央社

12/09/2021

图为蔡英文总统2017年1月出席尼加拉瓜总统就职典礼。(图:总统府提供)

尼加拉瓜政府今天宣布,与中华民国断绝外交关系。

尼加拉瓜政府今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这是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史上第二次与中华民国断交,两次相隔36年,而且决定都是由奥蒂嘉(José Daniel Ortega Saavedra)主政期间做成。

奥蒂嘉现年76岁,原本是左派反阵政府阵线的领导者,1979年取得政权后,于1985年12月首次中断与中华民国55年的外交关系,并承认北京,直到1990年查莫洛夫人(Violeta Barrios Torres de Chamorro)领导的政府上台,再度承认中华民国。



2006年奥蒂嘉再次当选总统,此后对台湾的态度暧昧,尼加拉瓜被视为可能倒向中国的中美洲国家之一。

尼加拉瓜转向后,中华民国台湾的邦交国减为14个,包括8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

记者陈言乔/即时报导

中国央视报导,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尼加拉瓜政府即日起与台湾断交。

Source



Focus Taiwan

12/09/2021

Taipei, Dec. 10 (CNA) Taiwan on Friday terminated it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Nicaragua after the Central American country announced its severance of official links with Taipei.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aid in a statement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government regrets the Nicaraguan government’s decision and thereby declares that it is terminat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country effective immediately, to uphold national dignity.

(By Elizabeth Hsu)

Source



Nicaragua breaks ties with Taiwan, switches allegiance to Beijing

REUTERS

12/09/2021

KEY POINTS

  • Nicaragua on Thursday broke its longstanding diplomatic ties with Taiwan, switching allegiance to Beijing in a re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One China policy and reducing Taipei’s dwindling pool of international allies.
  •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Nicaragua today break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ceases to have any contact or official relationship,” the foreign ministry said in a statement.
  •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wan has the right to exchange and develop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Taiwan’s foreign ministry said.
A file photo of the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Tsai Ing-wen as she walks in the hotel, during her visit for the inauguration of President Daniel Ortega’s fourth term in Managua, on January 9, 2017.
Inti Ocon | AFP | Getty Images

Nicaragua on Thursday broke its longstanding diplomatic ties with Taiwan, switching allegiance to Beijing in a re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one China” policy and reducing Taipei’s dwindling pool of international alli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Nicaragua today break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ceases to have any contact or official relationship,” the foreign ministry said in a statement issued in Spanish and Englis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only legitimate government that represents all of China and Taiwan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it added.

Taiwan responded quickly, expressing “pain and regret” at the decision, and saying that the Central American country’s president, Daniel Ortega, had disregarde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s of Taiwan and Nicaragua.

But Taiwan’s government also expressed defiance.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iwan has the right to exchange and develop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its foreign ministry said.



Taiwan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pragmatic diplomacy” to expand its international space, and strive to achieve Taiwan’s “due international status.”

China says Taiwan is one of its provinces with no right to the trappings of a state, and has stepped up pressure to win away Taiwan’s remaining allies.

China’s ambassador at the United Nations, Zhang Jun, congratulated Nicaragua.

“We highly commend the right decis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Nicaragua,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prevailing trend of the time and people’s aspiration,” he said in a tweet. “The One-China principle is a consensu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allows no challenge.”



The break with Taiwan is a blow to the United States. It follows months of worsening ties between Ortega and Washington, and came on the day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said it had slapped sanctions on Nestor Moncada Lau, a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to Ortega, alleging he operates an import and customs fraud scheme to enrich members of Ortega’s government.

The White House and State Department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Last month U.S. President Joe Biden ripped into Ortega, calling Nicaragua’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 “pantomime” as the former Marxist guerrilla and Cold War adversary of the United States won election for a fourth consecutive term.

One Taiwan-based diplomatic source, familiar with the region, said the move was not a surprise given Washington’s lack of leverage with Ortega due to the sanctions, and that looking to China for aid and support was a natural course of action.



“It appears that Ortega had had enough,” the source told Reuters, speaking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Nicaragua’s move leaves Taiwan with just 14 formal diplomatic allies, most of them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plus a handful of small states.

It also follows threats by the incoming leaders of Honduras to break with Taipei. However, since the Honduran election last month, the team around incoming President Xiomara Castro has rowed back from that position somewhat.

Before Nicaragua, Taiwan lost two allies in quick succession in September of 2019, when the Solomon Islands and Kiribati went over to Beijing.

Source



锁定跨国公司 中国再出招施压立陶宛

世界新闻网

12/09/2021

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的资深政府官员与产业团体透露,中国已经告知跨国公司,跟立陶宛断绝关系,否则就要面临被中方市场拒之门外。路透

路透9日独家报导,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的资深政府官员与产业团体透露,中国已经告知跨国公司,跟立陶宛断绝关系,否则就要面临被中方市场拒之门外。

Here Is Why Lithuania Wanted To Confront China
Nov 22, 2021

立陶宛与中国的直接贸易量不算大,但该国采出口基础经济,境内数百家企业为商品销往中方的跨国公司制造家具、雷射、食物与服装等产品。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艾德梅纳斯(Mantas Adomėnas)告诉路透,「他们(中国)一直发送消息给跨国公司,如果他们采用来自立陶宛的零件与供应商,将不再获许销往中国市场或找到当地供应商」。



艾德梅纳斯表示,「我们已看到部分公司取消跟立陶宛供应商的合约」,但他没有说出任何受影响公司或供应商的名称。

代表数千家立陶宛企业的立陶宛工业家联合会(LPK)证实,部分自立陶宛供应商购买货物的跨国公司正被中国锁定。LPK主席努维丘斯(Vidmantas Janulevicius)说,「本周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方直接施压一位供应商放弃立陶宛制货物,我们之前只遇过威胁说这可能会发生,现在变成了现实」。

Why Does Lithuania Provoke China?
Dec 3, 2021

China closed its door to Lithuania, and here is why.

努维丘斯表示,「对我们来说,最痛苦的部分在于该供应商是一家欧洲公司,许多立陶宛企业是这些公司的供应商」。

据悉,立陶宛正考虑设立一个基金以保护当地企业免受中国的报复,政府则找上处于外交纠纷余波危险之中的企业,就提供贷款等可能财务支持进行磋商。

Source



立陶宛外长求助欧盟:我们没办法单独”制裁”中国

来源:观察者网

12/04/2021

  “我们无法实施报复性制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把中国的这家或那家企业从海关系统中删除。”

  在媒体炒作“中国海关‘删除’立陶宛”后,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12月3日再度就此事发声,并且希望欧盟为其出头。

报道截图

  据立陶宛新闻门户网站“DELFI”当地时间12月3日报道,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此前立陶宛媒体炒作的“中国海关系统移除立陶宛”事件。

  他表示,立陶宛没有能力单独对中国实施制裁,“这是一个欧盟成员国受到部分制裁的史无前例的案例。我们无法实施报复性制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把中国的这家或那家企业从海关系统中删除。海关系统由欧盟管理,因此我认为相关机构应该代表立陶宛介入此事。”



  兰茨贝尔吉斯还说道:“下周,我们将正式向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说明目前部分适用于立陶宛的贸易政策,是属于欧盟政策的一部分。我们将要求欧盟保护立陶宛。”

  而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则在当天表示,正在了解情况,拒绝置评。

立陶宛外交部长 兰茨贝尔吉斯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立陶宛“15分钟”新闻网12月2日援引一家立陶宛木材出口商的话报道称,中国海关似乎已经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这导致他们的货品无法在华清关。立陶宛外交部当天证实了这一消息,并且称“已经联系了欧盟委员会,寻求在欧盟层面协调反应。”



立陶宛“15分钟”新闻网:中国海关系统已经“删除”立陶宛

  今年11月18日,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在11月22日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立陶宛允许台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仅仅一天后,立陶宛经济部长奥林·阿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就对外透露称,立陶宛将与美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一项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议。外媒称,立陶宛是在“惹怒中方”的情况下,有望获得美国的贸易支持。除了美国,立陶宛很快又找上欧盟,索要“更多的实在支持”。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立陶宛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国家,2020 年,该国向中国出口了价值 3 亿欧元的商品,中国是其第 22 大出口目的地。

Source




俄媒文章:立陶宛对美国表忠心很夸张很白痴

参考消息网

11/22/2021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11月19日发表一篇文章称,立陶宛对美表忠心很夸张很白痴,作者是德米特里·巴维林。全文摘编如下:

  台当局已在立陶宛设立所谓“代表处”。维尔纽斯在激怒北京方面比所有小国都走得更远,可它似乎并无理由与北京争吵。

  立陶宛议会曾通过一项决议,在涉疆问题上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数月后,立陶宛再次触犯北京,同意与台当局互设所谓“代表处”。

  也就是说,立陶宛人决定让中国的愤怒加倍。



  中国几乎已停止从立陶宛购买木材、鱼类和乳制品。而2018年至2019年制定的有关向中国供应立陶宛肉类产品的计划已被完全遗忘。此外,中国还将立陶宛从其贸易路线上勾除。

  现在,与台北勾连后又将发生什么,无法确定,但肯定会有事情发生。中国各部门和公司将查找与立陶宛合作的所有迹象,并消除。

  从表面看,立陶宛此举纯属白痴。但深究下去则会发现,该国的政治阶层是在一个中心思想的驱使下行动的:立陶宛与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有着复杂的历史恩怨与纠葛,而欧洲列强在此期间没有帮助立陶宛。因此,尽管该国与欧洲有着决定性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但它主要向美国寻求保护。

  由于类似原因,拉脱维亚、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也加入了争做美国在欧盟的“最好朋友”的这场非正式竞争。但在立陶宛,表忠心呈现出夸张的性质,因为该国在后苏联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是一名美国公民。



  当仇视俄罗斯的要求在华盛顿形成后,立陶宛人很高兴。这符合他们的民族感情,却没考虑与一个有巨大市场的邻国争吵可能给立陶宛经济带来多大的损失。

  在特朗普当政后把对抗中国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时,立陶宛人也参与了这场游戏。同样也未考虑经济后果,好像欧盟最贫穷和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以承受同时与几个全球大国的立场冲突似的。特朗普连任失败后,立陶宛也未改弦更张,因为拜登政府重申了与北京对抗的方针。

  如果有人想用他们的经济发展机会来换取忠诚于美国的象征性姿态,那就让他们去换吧。显然,膨胀的“自豪感”使他们无法思考立陶宛在西方政治体系中可以扮演哪种角色:是与核大国对抗的战斗先锋,还是一个试验模型;是一个最没用的乘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本教学手册?

Source



就在刚刚!中国外交部宣布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

文章来源: 中央社、澎湃新闻

11/20/2021

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挂牌成立后,北京对立陶宛警告层级升高。继中国外交部表态后,中共官媒人民日报昨天以”钟声”为名评论说,中方将采取的反制措施”言必 行,行必果”。今(21)日,中国外交部决议,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中国外交部在稍早前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国同立陶宛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得不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18日挂牌成立后,中国外交部当夜以不具名发言人名义在官网发表声明,指立陶宛在世界上制造”一中一台”,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背弃立陶宛在两国建交公报中的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性质极为恶劣”。



声明还说,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19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声称,中方将采取何种”必要措施”,”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立方咎由自取,必将自食其果”。

外电报导,有鉴于中国可能采取的制裁手段,立陶宛经济暨创新部长阿尔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18日指出,立国政府下周将与美国进出口银行签订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议。

至于人民日报这篇署名”钟声”的文章声称,立陶宛政府的举动”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性质极为恶劣”。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中方”言必行,行必果”。



文章宣称,立陶宛方面如今公然与台湾当局”搞官方往来,甚至为台独势力站台,是严重的背信弃义行为”。对于立方的这种”恶劣行径,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文章说,立陶宛政府似乎认为可通过打”台湾牌”损害中国的利益,这”完全是打错了算盘”。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和退让的空间。

这篇文章还提到,立陶宛政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为可以吸引一些眼球,并借此捞取一些政治资本,但此举只会自食恶果。作为欧盟成员国,立陶宛当前的行径”破坏了欧盟有关承诺,站在了所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家的对立面”。

文章又说,立陶宛方面应立即”纠正错误决定,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恶劣影响,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

Source



美国前国务卿:我不认为中国未来10年会打台湾

文章来源: 联合新闻网

11/20/2021

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在预定周日(21日)播出的CNN专访中表示,他不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会以武力入侵台湾,但”绝对可能”寻求削弱台湾的地位。



季辛吉在接受CNN节目主持人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访问时表示:”我不预期会全面攻击台湾,这么说吧,在10年的期间内,我只能看到这么远。”

高龄98岁的季辛吉也曾任国家安全顾问,促成1972年尼克松访问大陆。他说,”人人都想当对中国的鹰派,大家都认为中国决心称霸世界,这是中国的最大目标”。

但他说,美中之间不应该有想当然尔的敌对和竞争,他认为美国总统拜登在与习近平的视讯峰会上,”开始朝不同的方向移动”。

季辛吉说:”我们的最大目标应该是避免冲突,可以预见,中国将采取削弱台湾看起来已实质自治的能力。”

Source



Kissinger Doesn’t See China Invasion of Taiwan in Next Decade

11/20/2021

(Bloomberg) — Form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Kissinger said he doesn’t foresee a Chinese military invasion of Taiwan in the next decade, though it’s “perfectly possible” that China will seek to weaken the island’s status.

“I don’t expect an all-out attack on Taiwan in, say, a 10-year period, which is as far as I can see,” Kissinger said in an interview on CNN’s “Fareed Zakaria GPS” to air Sunday.

China hardens its stance on Taiwan
Oct 9, 2021

Kissinger, 98, who also served a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and helped pave the way for President Richard Nixon’s historic 1972 visit to China, offered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China hawk” and “everyone assumes that China is determined to dominate the world and that that is its primary objective.”



But he said there shouldn’t be an automatic rivalry and competition with the U.S., and that he thinks President Joe Biden during the virtual summit this week with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began to move in a direction of a different road.” 

China’s claim that Taiwan is a breakaway province to be retaken by force if necessary was a contentious part the Biden-Xi talks. 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solution reflecting Xi’s agenda advocated pushing for union with Taiwan, though it stopped short of listing unification as a near-term goal. 

“We should have a principal goal of avoiding confrontation,” Kissinger told CNN. Still, he said it’s “foreseeable” that China “will take measures that will weaken the Taiwanese ability to appear substantially autonomous.” 

Source



李显龙总理谈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

文 / 黎康

11/19/2021

李显龙总理星期三(17日)在彭博创新经济论坛(Bloomberg New Economy Forum)的晚宴上,接受了彭博社总编辑米思伟(John Micklethwait)的访问。

在长达45分钟的对谈中,李总理回答了关于国际形势、冠病疫情和新加坡相关的多个问题,尤其是就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问题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中美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看待“东方崛起西方衰落”论?台海局势又是否一触即发?点击视频,听李显龙总理回答。



以下是文字实录:

米思伟:总理,如同迈克所说的,非常感谢你让我们来到这里,也感谢你再次与我对话。

李显龙:感谢你来,也感谢你再次组织这次对话。这是我们的第四次或第五次了。

米思伟:我想我们从国际形势开始,然后再具体谈冠病疫情以及新加坡。首先,中国和美国,今年早些时候或去年年底,你曾呼吁休战。我想知道,过去一周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上看到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协议,现在看到了习近平和拜登的谈话,这算得上是你呼吁的休战吗?

李显龙:我认为这是个必要的开始,两国之间的分歧多且深。分歧并不局限于个别课题,而是涉及到基本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一场会议或一份协议就能解决或缓解的。但美国和中国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达成一些共识是好事。两位领导人能够举行这次视讯会议并坦率交谈,也至关重要。

米思伟:你如何描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你看到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李显龙:这两个国家看待世界的方式非常不一样,看待彼此的方式也非常不同。对美国人来说,中国不仅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是一个挑战者以及一个严重的问题,几乎是一个对手,这已成为两党非常强烈的共识。我不是说行政部门都是这样想的,但我认为这是美国社会的普遍看法,至少智库是这样想的。



与此同时,与中国的关系不仅是对抗性的战略平衡问题,它还涉及道德层面——对与错,我维护民主,你不是,我是人权,你不是。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定义问题,要过渡到谈共存,谈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就变得很困难。

在中国方面,我认为他们的许多记者和民众都有一个已经固定的观点,我想象一些领导也是一样,就是美国要拖慢中国并阻止中国崛起,以及美国后曾经帮助中国,给予他们永久最惠国待遇(MFN),允许他们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投资增长,让他们变成今天的样子。

第二点,他们有一种感觉,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将在世界上占据应有的位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以何种方式在世界上占据你应有的位置,作为一个非常大的玩家为许多不太大的玩家留出空间,这是一种敏感度和艺术,而它不是与生俱来的。

米思伟:你描述的这种有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否也涉及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而美国的时代即将逝去?

李显龙:是的,也有那方面。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东方正在崛起,西方正在衰落,美国尤其是一个衰落的大国。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可以了解什么让他们这样想。其他人有时也会这样想。但如果你从长远来看,你真的必须押注美国会从它对自己做的事情中恢复过来。



米思伟:我们可以看看它现在对自己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吗?我们早些时候在会议上听到了雷蒙多的谈话。她在这里,非常卖力地推销美国印太经济框架。这是没有贸易协议的贸易协议,背后没有贸易协议。我猜想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会更希望现在称为《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能重启。美国在推销一个你们很难自然就倾向的概念。

李显龙:这些都是政治现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原本是理想的作法。美国花了一些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去决定这就是它希望与这个区域接触的方式,并推动这个旗舰性的实质性项目,它将不仅展示而且实际上深化美国与亚洲的接触和关系。

奥巴马亲自采纳了它。他花了很多时间推动领导人并使谈判取得进展。但我认为他没有做到的,也许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是在国内和国会中给予足够的推力。最后,他的时间不够了,不可能透过国会跛脚鸭会期将它夹带通过。反正,希拉里(克林顿)也不认同,当特朗普获胜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而现在处于它已死的位置。我不是说它不能复活,但复活不会在三天或三年后发生。

所以,如果不能这样做,美国还能做什么?好,你仍需要以实质性的议程参与,而如果我不能,我可以谈数码化合作、绿色合作、人力资源合作。虽然缺了一块,但至少我不会在互动中缺席。

米思伟:你从一个卖家的角度非常热衷地谈论发言,但你其实是买家。你是必须决定它是好是坏的那个人。你是否还觉得它有用?



李显龙:它可以是有用的。我们正向美国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一些成员国提出数码经济协议的想法。我们希望美国能参与其中。要民主党政府这么做并不容易,因为该政府上任时答应要照顾美国的中产阶级,所有事情都需要与此有联系。其实,所有事情最终都会与此有联系,但如果你坚持要立即和直接联系,那你或许会错失很多间接但有价值的计划。

米思伟:中国正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台湾也是。你如何评估其中一方或是双方加入的机会?

李显龙:《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的构建方式,欢迎任何愿意、且达到该协定相当高门槛与符合其精神的国家加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构想下,我们就设想有一天中国会感兴趣,而中美同处一个TPP框架,将比两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来得更可能。我认为双方都逐渐想通,连最初不以为然、认定这个协定就是要针对自己的中国,后来也决定研究它。他们考虑了很久,终于说或许我们应该感兴趣。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人如今已不在里头了。

从经济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是理性的。从程序角度来说,CPTPP所有成员国达成共识后才能做出决定。当他们在考虑时,考虑的就不只是经济层面,也会有政治考量,战略和安全因素,以及其它任何他们或许正在讨论的双边关系问题和关注。

米思伟:而南中国海也是其中一部分……



李显龙:南中国海不是贸易议题,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或CPTPP成员国与中国之间也有贸易议题。我希望他们能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更多贸易要比少贸易来得好。我仍相信这点,尽管现在已不太流行。我希望这些事情获得解决的方法,能促进稳定和各国的整合。

米思伟:新加坡一直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施惠者或受惠者。今早有趣的是,我们看到王岐山(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致辞,他提到多边和多边主义大概有20次。这个新的中国,带着礼物向你走来,承诺他是多边主义者。你相信吗?

李显龙:我认为他们说了正确的话,也尝试在做正确的事。我的意思是,如果中国说出我是一个单边主义者,你会觉得不对劲。他们声称是多边主义者,也想加入所有这些组织。事实上,他们希望投选一些自己人领导这些组织,一些联合国的组织就出现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中国)想影响这些组织的条规,这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已是一股可观的力量,他们要在世界上有相应的影响力。问题是,当一个非常主要的势力加入一个组织时,你要如何让该组织真正饯行多边主义。原则上,根据各国无论大小和平共存的五项原则,我们都是平等的,但在联合国的实际操作中,大家都知道有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平等。

米思伟:这就是说,房间里出现了一头大象。它可能比其他所有伙伴要大得多。

李显龙:是的,而且你必须与这个力量互动,它也需要对自己的运作方式有些自我意识,确保获得大家的接受,从而可以在不动用赤裸裸武力的情况下延续影响力。

米思伟:中国是否已达到这么考虑问题的境界,让你能想象他们坐在你身边,并差不多平等地对待所有人?



李显龙:没有强权平等对待所有人,但有些会做得比其它好些。

米思伟:他们做得更有礼一些。

李显龙:不,我不会说更有礼些。看看美国人,他们从二战结束后就待在亚太地区,在那之前已在菲律宾。七八十年后,依然受到这个地区的欢迎,而不是被视为丑陋的美国人,这说明了一些什么。

米思伟:如果中国加入CPTPP或没加入,会怎么反映出美国在这一区域的角色?

李显龙:如果中国加入CPTPP,美国在这一地区仍有角色可扮演。你在这里有投资、贸易、利益、朋友和盟友。我们希望在(美国)遍布全世界的关注事务时,你有时间经营世界这一部分,吱声不大,却有价值和有经济回报的关系。

米思伟:如果你是乔拜登,你会做什么来改变这个平衡?你说的一切,听起来你认为美国需要为这个区域投入的比现在稍多些。



李显龙:首先,我会尝试推动贸易。你不能签订自贸协议,但你会想推进贸易,尽管民主党的规则不允许。其次是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因为如果这个关系搞僵了,这个地区每个国家的处境都会变得更难。第三,不要止步于与中国发展关系,而也要经营你在这个地区的其他朋友和盟友。第二部分拜登正尝试在做。这是一段漫长旅程,但他已开始。朋友和盟友,他采取的方式相当明确,我认为人们都相信这点。他可以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确保2024年之后的(美国)总统,无论是哪个政党,也有和他相同想法。

米思伟:这非他力所能及……

李显龙:可惜的是,这非他力所能及,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你必须能放远目光,因为美国的利益远远持续到2024年之后。

米思伟:关于这方面的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台湾。对于台湾将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多担心?

李显龙: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我不认为战争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但这是一个可能出现意外或误判、需要细致处理的处境。有关国家都说对的话。上午的视频峰会上,拜登说,美国将坚持它的一个中国政策,他也提到了存在很久的台湾关系法。习近平则说,我们并不急于解决两岸问题。这是一个暗号,但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在台湾,蔡英文博士说,我们呼吁各方维持现状。所以,每个人都说对的话,但如果你观察正在发生的事事态的发展,会发现情况并非静态。美国已显著提高与台湾的外交、甚至军事接触的能见度、级别和强度。



中国大陆一直在测试台湾的防空能力。大陆几乎每天都派遣飞机飞到台湾的防空识别区。这些飞机没有进入台湾的直接空域,但大陆是在测试台湾的防御能力,并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在五年前或好几年前,大陆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对台湾有些让步。在台湾方面,本届民进党政府不接受两岸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并说,不,这不是一个可接受的构想,并采取了其他行动,例如,在他们的护照上,用英文印上“台湾护照”的字眼。

这些行动都引起了猜疑、紧张和焦虑,导致误判或意外更有可能发生。而且真的,你需要后退一步,“降温”这个词太强烈—冷静一点,想想如果你尝试了另一个选项后,你将有多后悔失去这个选项。  

米思伟:你真的认为大陆是这么想的吗?你认为大陆会不会,当然、如果另一个选择是大陆控制台湾?

李显龙:不,我认为如果大陆相当清楚局势是稳定的,如果事态不会逐渐朝着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他们也许会更放松、慢慢观察事态演变。难点是,如果他们担心情况是往渐渐远离他们的方向发展,不是在经济层面上的离开,因为在经济层面上,我认为大陆将成为台湾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是就台湾人民的态度以及国际环境而言。那么他们可能会判断,如果迟些,事态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认为这并不是大陆想马上解决的问题。不过我应该如何处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的意思是,他们已经有香港这一个棘手的问题了。



米思伟:你提到了香港,我们就很快地谈一下。你认为香港是一个大陆增加管线权的地方吗?哪里的限制已经收紧了。  

李显龙:我认为,根据香港在去年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很难想象这种情况能持续到2047年,到50年。这是不可能的。你不能这样治理这样一个地方。法律无法通过;政府的令状无法执行,而且有蔓延到越过一国两制边境的风险。所以,他们现在的情况是,问题被很坚决地压制了。我认为国际上,甚至是香港内部,都为此付出了代价;我也认为他们(中国)将从这里观察事态的演变。我不认为他们希望或寻求让香港变得与其他大陆城市一样。这将使得香港对大陆而言没有价值,因为大陆已经有许多繁荣的城市。香港是不同的,所以有价值。不过,在不给一国两制的另一端构成不可容忍的问题的前提下,香港能够有多不同,这是难点所在。

米思伟:香港损失了多少,新加坡得到了多少?

李显龙:我想有些人可能会决定他们更喜欢待在一个地方而不是另一边,但是总的来说,我毫不怀疑,如果香港繁荣,新加坡和香港做生意、竞争,新加坡得到的会更多。

Source



新加坡防长:台湾问题是“深红线” 美国应远离

来源:瞰天下

11/05/2021

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在第12届阿斯彭安全论坛上说,台湾问题是一条深红线。他事后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重申,各国应该远离这条深红线,因为靠得太近就会有误判形势的可能。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Minister of Defense of Singapore on the Asia-Pacific
Nov 3, 2021

到美国华盛顿参加第12届阿斯彭安全论坛(Aspen Security Forum)的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当地时间11月3日(本地时间4日凌晨)发表他此行的主旨演说。他过后回答主持人阿斯彭战略集团联合主席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提问时,提出他对台海局势的看法。



约瑟夫·奈问黄永宏是否担心美国目前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以及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形势误判的情况。

黄永宏回答说,误判的情况可能发生,这是一条深红线。“若为了台湾动武,我想到时无论是什么局面都不会有赢家,所以我的劝告是应该避而远之。”

他事后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重申,各国应该远离这条深红线,因为靠得太近就会有误判形势的可能。而一旦动武将各方皆输,不仅是美国和中国,东南亚甚至是全球都会陷入混乱。

Aspen Security Forum 2021: Introductory Remarks and Keynote Conversation
Nov 3, 2021

Source



马凯硕: 西方不应错误地认为中国需要照搬其模式

10/19/2021

新加坡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昨天(18日)说,西方认为中国应该照搬其模式,这是错误的假设,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加强韧和更加自信的文明,而西方亟需明白这一点。

根据中新社报道,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的马凯硕在接受德国“中国平台”网站专访时说,一个崛起的中国并不会步美国的后尘寻求称霸,因为中国专注于改善本国14亿人的生活,而不是卷入毫无必要的战争。


If U.S. wants to preserve pea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t should leave the ‘status quo’ alone.
Jul 1, 2021

Kishore Mahbubani of the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nd former diplomat says U.S.-China tension regarding China’s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may lead to a war.” He says pushing China into a corner would be unwise.


谈及西方国家习惯于将美国视作“民主伙伴”,而将中国视作“挑战和威胁”,马凯硕直言,这种观念并不正确。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其历史上有超过4000年的时间是领先世界的,只有近代以来才有200年左右的时间落后于西方,但后者只是很短的时期。他说,西方认为中国应该照搬其模式,这是错误的假设,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加强韧和更加自信的文明,“西方亟需明白这一点”。



马凯硕认为,关于“新冷战”的表述是错误的。在美苏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相互隔绝,而今天的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当前的确存在大量的地缘政治博弈,但今天的世界已是相互依存的状态,需要共同应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例如冠病疫情和气候变化。

马凯硕强调,一个崛起的中国不会步美国后尘。他认为,中国不希望以一种“传教士”的方式去改变世界,更不会让自身陷入类似伊拉克或者叙利亚那样毫无必要的战争当中,“这是因为中国要专注于改善本国14亿人的生活,这已经够忙了。”


Perspectives on Peace: a conversation with Kishore Mahbubani
Sep 23, 2021

谈及对下届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期许,马凯硕表示,情绪化是处理地缘政治时最大的误区,德国应该避开这一误区,“过去十年间,中国市场增长了三倍,你不应忘记你的汽车正在销往何处。”

马凯硕曾作为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他的最新著作《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近日被翻译成德文出版发行。

Source



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维系新中关系窍门 是要保持有用但不被利用

来自 / 联合早报

文 / 杨浚鑫

10/12/2021

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医生说,新中关系的维系,在于我国通过政府间合作项目等方式,对中国保持相关性,有用处却不被利用。(档案照)

外交部长维文医生日前上澳洲访谈节目时,被问及是否对澳中关系出现波折感到惊讶,他以分享新加坡的经验做出回应。“维系与中国的关系在于保持相关性,有用处却不被利用。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须要找到的微妙平衡,新加坡找到了。”

新中关系的维系,在于我国通过政府间合作项目等方式,对中国保持相关性,有用处却不被利用。外交部长维文医生说,这是各国须找到的微妙平衡。

由澳大利亚前国防部长派恩(Christopher Pyne)主持的访谈节目《环球焦点》,前天(10月10日)在澳洲天空新闻台(Sky News Australia)播出第一集,邀请到维文担任嘉宾。

根据外交部提供的访谈文本,派恩就澳中目前的紧张关系询问维文,是否对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出现波折感到惊讶。维文回应时强调,他没有资格告诉澳洲如何施展外交,他能做的只是分享新加坡的经验。



维文说,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自2013年起也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因此,从新加坡的角度,我们有着切身利益,而我们对中国的态度向来是展示我国的相关性。”

他举出三个新中政府间合作项目,即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以及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其中,重庆项目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将通过新加坡连接中国西部和东南亚。

维文说:“维系与中国的关系在于保持相关性,有用处却不被利用。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须要找到的微妙平衡,新加坡找到了。”

他强调,新中关系极佳,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不仅上个月访新,两人过去12个月也面对面会见了约四次。“双方互动水平和节奏向来很高。或许较鲜为人知的是,即使在冠病疫情期间,双方仍在关键时刻彼此低调相助。”



长期关系必生分歧 维文:出现时须解决

维文说,新中关系并不对称,因为新加坡太小了,也不是基于完全一致的立场,因为这不可能,但两国找到合作方式,并在出现分歧时共同解决。

他认为,分歧是任何长期关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必须去处理。“这如同一场每周都有同样玩家围坐一桌的游戏。即使你有分歧也要去解决它,并理解这其中有大的格局和更长远的角度。”

派恩进一步追问,新加坡的做法是不是亚细安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对此,维文说,亚细安已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种贸易相互依存关系是真实的,并仍在增长。”

就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而言,东南亚对此的主要兴趣在于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可见,双方的中长期利益有明显交集。



因此,尽管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与东南亚声索国存在分歧和争端,但这只是双方广泛关系中的一个面向。维文说:“没有人希望情况失控或破坏关系的长期轨迹。”

他坦言,领土声索可能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解决,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放弃,但它不是各国继续往来和建立关系的绝对障碍。这正是东南亚目前的情况。

维文也重申,亚细安坚持维护包容开放的区域架构。这当然牵涉美国。事实上,美国在东南亚的投资额,超过它在印度、中国和韩国的投资总额,因此在本区域拥有切身利益。

“我曾对美国历届政府说:‘你们已经占得先机。美国仍是东南亚最大的外资来源国。美国在本区域的存在受到欢迎且具建设性。不要失去这个领先优势。’”

派恩也问维文,是否认为北京正在制定一个能允许澳中有尊严地走出目前混乱局面的方式。对此,维文说,中国在地缘战略上有长远和开阔的眼光,他相信有这方面的计划,虽不清楚何时发生,但希望两国关系能早日改善。

Source





Transcript of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Dr Vivian Balakrishnan’s Interview on Sky News Australia’s “Global Focus with Christopher Pyne” on 15 September 2021

10/12/2021

Christopher Pyne (Sky News Australia): Hello, I am Christopher Pyne, and this is “Global Focus” on Sky News Australia. Today, my guest is Vivian Balakrishnan, who is Singapore’s Foreign Minister and a good friend to Australia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Vivian, welcome to the show, and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being with us. 

Minister: Thank you. Always great to see you. A blast from the past, and we have been up to a lot together.

Pyne: That is definitely true. I am sorry we cannot be together in person. But you know, it would not be too long before we can be again.

Minister: Hope so, hope so.

Py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 and China is clearly strained at the moment,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Does it surprise you that the relationship has taken this turn?



Minister: Well, first I would say, I am not really in a position to advise Australia.  But what I would say, shared as a perspective from Singapore – this tiny city-state in the heart of Southeast Asia. The biggest success story in the last 40 years really has been China after the reform started by Deng Xiaoping. As a result of that, and especially the last 20 years since they joined the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has become our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But the other surprising fact, perhaps, may be that Singapore is also the 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China, has been since 2013. So, the point is that from a Singapore perspective, we have got skin in the game. And our attitude to China has been to demonstrate relevance. For instance, we have got three Government-to-Government projects.  The first one was in Suzhou. It was an industrial park – bring in foreign companies, build manufacturing plants. Second was in Tianjin – that was an eco-city, when this whole th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me about. Our most recent project was in Chongqing – in a sense, part of the BRI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ut really an attempt to connect Western China and through this new corridor which we call the “Chongqing Connectivity Initiative-New International Land-Sea Trade Corridor”. This corridor links Western China through into Southeast Asia via Singapore. So, it has been about relevance, about being useful, but not being made use of. This is a delicate balance which all of us need to find, and we have been able to find that. Right now, if you were to ask me, I would have to say our relations are excellent.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was just in town.  I have seen him personally face-to-face about four times in the last 12 months. The level of interaction, (and) the tempo has been high. Perhaps the lesser-known fact is that even during this COVID pandemic, at critical moments, quietly, both sides have helped each other at critical points in time. So,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not based on symmetry – you cannot, because we are so small – not based on complete congruence – it is not possible – but we find ways to work together and whe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we work through them. The point is that you have to treat the issues as they come up – the differences as part and parcel of a longer-term relationship that has to be managed. It is like a game in which the same players are going to be at the table week after week. Even if you have differences, work it out and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a much larger account and a much longer-term horizon. That is just my take from Singapore. I am in no position to tell Australia how to conduct foreign policy. Julie Bishop and Marise Payne are more than capable of doing this.

Pyne: Yes, indeed. My former House mate in Canberra for 20 years, Marise Payne, would not be appreciative at all of you giving her advice about how to manage our relationships.  But she likes you very much.

Minister: She does not need my advice.

Pyne: I know how well you get along.

Minister: We get along perfectly. 



Pyne: I have been in some of those meetings of ministers for trade, defence, and foreign affairs, and I know how close you and Marise are. This is a great relationship that we have got.

Minister: Chris, you have been there. You have seen it up close.   

Pyne: I had, and (I) enjoyed it too. The approach that you have just outlined that Singapore is taking with China, is that generally the approach of the ASEAN nations? That they all see similarly that they can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which does not have to exclude others?

Minister: Well, I would characterise the relationship with ASEAN and China along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First, China is now the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for virtually all of us. But a more recent development which may not be fully appreciated yet, is that if you ask China who their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is, in fact, ASEAN has now overtaken the EU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S (United States). This trade interdependence is real, and it is growing. So that is the first point. The next point is that even if you look in terms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signature project, the key interest of Southeast Asia is investments, and particularly investments in infrastructure, in connectivity, and still there again you see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confluence of interests – medium and long term interests. Are there problems or differences? You know fully well that there are. For insta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over claims, for each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with claims – and I would exclude Singapore because we have no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but for each of the claimant states, their differences, their disputes – even if you want to call it that – with China are just one dimension of a much broader relationship, and therefore would be looked at strategically. No one wants them to get out of hand or to disrupt the long-term trajectory of relationships. Now, one final point I would make about ASEAN, is that ASEAN is very insistent on maintaining an inclusive and open regional architecture. This is something which Australia would be familiar with because you know that we have always been advocates, champions for Australia’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with our part of the world. (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China. Even as China is our biggest trading partner, even as China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investment, and we are key investors into China, we want to keep our region open, inclusive, and that of course relates to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 America, which has in fact, invested more in Southeast Asia than America has invested in India, China, and (Republic of) Korea combined. That is another fact which is not fully appreciated – the amount of skin that America has in Southeast Asia. I used to tell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s: “You have got a head start. You still remain – when I say “you” (I mean) America – the big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Southeast Asia. You are a welcome, constructive presence. Do not lose the head start. You are welcome.” So, the key word there is inclusivity. We want Southeast Asia to continue to engage with China, with America, with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of course, you have got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India, and that in a sense, creates the larger outer arc. Another example of that is the RCEP,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The only one that could not get onto and sign was India. But for 15 countries – and the combined economy is a huge big chunk – to get on this platform, and to get on at a time when there is a pushback globally against free trade and economy integration, makes it all the more significant. So I would say it is a big, deep, and evolving account. But Australia is part of this account too, and tha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se, especially back home for you.



Pyne: Yes. Well, it is interesting because here in Australia, the media commentary is very much the only issue that people talk about is the ten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nations in the Indo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s you know, often used as the primary example of tension. But what you are saying, if I could paraphrase, is that the countries like the Philippines, Vietnam, Brunei, Indonesia, Malaysia, (and) others that have claim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ee that as just one part of a multi-faceted relationship with, what is clearly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region, and 1.3 billion people who are not suddenly going to go away. So, managing that relationship and that South China Sea tension is just another thing to discuss, as opposed to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lationship.

Minister: It is a long-term game. You are not dealing with an adversary, (and) you do not want to make them (an) adversary. But it is a stakeholder. You will have differences, and there will be divergence. The question is, can you resolve it? Even if you cannot (right) now – frankly territorial claims are very difficult to resolve; it may take years, decades even, and no country is going to walk away from claims lightly. But it does not have to be an absolute block to ongoing engage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those relationships. So that is really what is happening in Southeast Asia.

Pyne: Do you think that there is a party, and you cannot also comment on foreign policy out of Beijing, but would it surprise you if there was not a group in Beijing formulating, now, a dignified exit for both Australia and China out of the current imbroglio that we find ourselves in?

Minister: China thinks long term and takes a wide view in geo-strategy. I am sure there would be a paper somewhere in a drawer on what happens when we press the green button and say, the sun is out and it is (a) good day mate. When that will happen? I do not know. But I hope it happens soon.



Pyne: Yeah, me too. Well, Vivian that has been great. We have to go to a break now, but Sky News Australia will come back after the break and continue our conversation. It might switch to the role of the US in the Indo Pacific. So, thank you very much so far, and we look forward to talking to you again in a couple of minutes.

Christopher Pyne (Sky News Australia): Welcome back to Global Focus here on Sky News Australia. My guest today is Vivian Balakrishnan, Singaporean Foreign Minister. We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ASEAN, Singapore, Australia, the role of China in our region, and now we will shift to the other great superpower in the Indo Pacific, which is the US. Vivian, the Afghanistan war has effectively come to an end, Taliban is back in power in Kabul after 20 years. I know you cannot speak for all of ASEAN, but you can speak for the Singaporean Government. Is it your view and Singapore’s that this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S completing its mission and now extricating itself from a very difficult conflict or is it being seen as a significant defeat for the US, which is going to take many years to recover from in terms of their prestige in the Indo Pacific region?

Minister: That is a profound question. Actually, both Australia and Singapore, and you would be familiar with this, were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 (ISAF) in Afghanistan. Why did America go in? And why was Australia and even Singapore part of the ISAF? It was because of terrorism. In fact, more specifically because of 9/11. In Singapore’s case, we even discovered a local terrorist cell. Fortunately, we discovered it before they could actually take any action. But even this local homegrown cell had links with Al-Qaeda. So we fully understand why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America had to go in (to Afghanistan). The question then is, is this threat from terrorism resolved? The answer is that it is certainly acute. (The) immediate threat 20 years ago was settled, but the nature of terrorism has now metastasised and (is) turbocharged with internet technologies. In fact, the risk has gone up, not gone down. But really, if you think, and here we put ourselves in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s shoes, the truth is they inherited a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Actually, they are not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to want to come out of Afghanistan. So, they were in a difficult pickle and I think you, as a former Defence Minister will know as well as I do, there is no easy, neat, tidy way to get out of a sticky situation like that. So, we understand why they had to get out. Of course, everyone wishes it was done more elegantly, but that is more easily said than done. We hope Afghanistan will not become another haven for terrorists again. But we have no illusions; I think both in Australia and in Southeast Asia, we have got homegrown terrorists. We have got terrorists in our own region.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be activated or at least enthused by current events in Afghanistan to try their luck. So, we will have to be vigilant. That is what confronts us. As far as the people in Afghanistan is concerned, I think there is an emerging humanitarian disaster. We hope that the Taliban leaders – you know, 20 years is a new generation – we hope that they will take good care of their own people. We hope that they will also build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neighbour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time will tell. In the end, I think the other point is that Afghanistan has always been the graveyard of empires. The British discovered it, the Russians re-learnt it. It looks like America’s nation building effort there has been another footnote in history of this recurring pattern. So, there we have it – a difficult situation. We have great sympathy for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Pyne: It will be very interesting to see if the new model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is similar to what happened in the Philippines a few years ago when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the defence forces provided intelligence (and) surveillance support for the Philippines military in addressing the ISIS conflicts that occurred in the Philippines, and you would be familiar with that. ASEAN nations gave their support to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which was a much more clinical and specific engagement, as opposed to what happened in Afghanistan which was something like 25 different nations joining the coalition and whether we learned our lesson from that particular conflict. And of course, your point you made previously is a good one –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came to the Afghanistan conflict at the e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the drawing down on forces almost 10 years ago. Of cours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that they were leaving and allowed 5,000 Afghan, Taliban fighters to be free. So, nobody comes to this, what appears to have been something of a fiasco, with entirely clean hands.

Minister: It is a messy situation. You mentioned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Marawi. There are no neat surgical operations. When there is a terrorist attack, it is not just a military operation. You also have to deal with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people. The solution, ultimately, lies locally. That is where the battlefront really is. It shows the limit of external intervention. To assume that we can do this remotely without leadership and resolve on the ground, locally – that is just a bridge too far. At least within Southeast Asia, I think all the governments are focused on this. We have got good counterintelligence oper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Australia has also been a critical part of this. You would know from your previous life. Like I said, we are just going to have to deal with it and to get on with it, and to know that this is 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Pyne: Definitely.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 think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to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n managing of the Indo-Pacific (and) China, and its superpower status. How do you see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n its early days, certainly being just over half a year? Here in Australia, we see it very much as a return to a more consistent and probably predictable response to issues. How has Singapore and the ASEAN nations in general, seen the Biden approach to the Indo-Pacific and particularly, he has made the Quad quite preeminent in his and his Secretary of State’s views abou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ow do you see that all playing out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Minister: Well, I share your view that at least in terms of style, in terms of the personalities involved, this is a return to a more conventional establishment, a more conventional way of operating the State Department. (US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and the others, including (U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ake Sullivan, are not strangers to Australia and Asia. So that is familiar. You are on familiar ground. But I would say that the real question for us in Southeast Asia is that trade and investment is strategy. The fact that the US, having been a key locomotive for the CPTPP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t the end of the day had to walk away from it – and mind you this is not because of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 it is not just President Trump, but even candidate Hillary Clinton, the former Secretary of State, in her campaign also had to back away from the TPP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ow, I know this is because of domestic pressures, the polarisation and the division in the American body politic. Frankly, America cannot come to the table until it resolves its internal situation, achieves unity of purpose, (and) achieves confidence to engage in this. But herein lies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 because if you look at the past seven decades, the spectacular growth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equally spectacular, uninterrupted growth of Australia, a key reason for that has been the US presence here, (and) its investments in our economy – and I already told you, America is more invested here (Southeast Asia) than it is in India, China, and (Republic of) Korea combined. I am sorry I do not have the figure for Australia, but I am sure it is a very big number. And not just money – access to technology, access to markets, becoming part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is belief that free trade, properly negotiated free trade agreements, norm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reate a fertile environment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So I think we are all missing a key architect of that architecture and we have left the door open, certainly in terms of the CPTPP, for America to come back. I think both Australia and Singapore certainly hope America comes back. But in the meantime, while America is out, what has happened? The RCEP was signed last year. In fact, China and Singapore were the first two countries to ratify the RCEP. Now, China has also told us t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and becoming part of the CPTPP. Of course, so has the UK (United Kingdom). And again, coming from a city-state that believes in free trade because, after all, trade is more than three times (Singapore’s) GDP, we have to welcome such overtures. The point is that all these big things are happening, and America does need to work out its strategy, and understand that the game in Southeast Asia is trade and investments. So that is what we are waiting for. I would not lose hope. I will continue to make that point, and to also remind America that the door remains open, and that you (America) have a head start. Do not miss out. Because after all, the real growth is in the Pacific, and America is a Pacific power. That is my elevator pitch to them.

Pyne: I think it is a good point you make. It is a good point you make, and the truth is Australia, Japan, and Singapore – when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withdrew from the TPP – we made it clear that we believe strongly in it, and that we would keep going with it, which I think was very important. Well Vivian, we could talk all evening and we have got lots more questions I could ask you, but we have run out of time. So, can I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coming on Global Focus. It is great to see you again and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person. And I send also Julie Bishop’s best wishes, who I was speaking with today.

Minister: Please tell her I miss her too. Great seeing you, thank you.

Source



李光耀谈阿富汗问题讲了什么?

文 / 联合早报网

8/20/2021

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2009年10月接受美国著名电视记者、谈话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专访时谈及阿富汗问题。(视频截图)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没多久,扶植的政权迅速崩塌,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恐怖主义活动起家的塔利班重新上台,山姆大叔投入了20年的资源和心血一夜间付诸东流……

这几天,一些网站上载了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2009年10月接受美国著名电视记者、谈话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专访时谈及阿富汗问题的视频片段,有的中国网站的标题更称其为“神预言”。

首先要交代一下背景。美国是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进军阿富汗,两个月间就推翻了被指为九一一事件主谋基地组织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2002至2008年,美国一方面继续与塔利班在军事上缠斗,另一方面则致力重建阿富汗国家核心机构。到了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增加在阿富汗的驻军,以实施一项保护民众免受塔利班袭击并支持叛乱分子重新融入社会的战略,同时也定下从2011年起逐步将安全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军警并撤军的计划。但上述战略和计划都不甚成功,美国与北约的作战任务直至2014年12月才算正式结束。



李光耀2009年接受查理·罗斯专访时,正是美军加大投入阿富汗战争之际。

至于是怎么“神”呢,就来看看整理自视频的问答录:

查理·罗斯:当您审视美国与其对外关系,还有它对石油和中东政治的关注时,您是否认为这是一种分心?你认为……

李光耀:不,我不是说中东会让人分心。我认为试图在阿富汗打造出一个国家来是一种分心。在过去三四十年来,那里根本没有国家可言,末代国王被赶出去后就内战不止。

美国著名电视记者、谈话节目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视频截图)

查理·罗斯:对。

李光耀:你们到底要怎么把这些小碎片拼在一起?这是不可能的。

查理·罗斯:所以,要怎么做?

李光耀:我不是专家,但我觉得你们在阿富汗获胜不是因为跟塔利班作战,而是因为你们让北方联盟与塔利班作战,并为北方联盟提供了情报和轰炸、瞄准塔利班的能力,以致他们成功取下南方。

查理·罗斯:是的,但他们在那里也面对治理问题。

李光耀:没错,但那是他们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把它变成你们的问题?

查理·罗斯:那怎么办?你会撤出所有的军队,任由阿富汗发生的事情发生吗?反正他们对美国没有那么大的威胁,是这个论点吗?



李光耀:我不知道,因为我认为再怎么难,也难不过美国让他们的军队被困在那里了。苏联军队冷酷无情,他们中有12万人在那里,但也不得不离开。

查理·罗斯:我们帮了一点忙,因为我们支持了圣战者组织。他们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支持,因为后者希望看到苏联挨打。

李光耀:但不管苏联人是否帮助他们把美国人赶出去,我认为……北约成员国对结果非常怀疑。

查理·罗斯:甚至到了不想将军队派往某些战区的地步。

李光耀:没错。是的,当然,因为那样你就会白白被枪杀。

查理·罗斯:但那些争论阿富汗是否被离弃的人首先会说,你看,苏联撤军后你曾经离弃过一次阿富汗,现在你又要离开了。美国必须坚持某些事情,并且必须对外展示它已准备好留下来。你完全不认同吗?

李光耀:不。

查理·罗斯:那你一定和你的朋友基辛格聊得很开心吧?

李光耀:不,不。


李光耀谈阿富汗问题。12年前就被他说中了。回看2009年10月22日美国著名主持人Charlie Rose对他的专访,你有何感慨
Aug 18, 2021

查理·罗斯:对于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你和基辛格的看法有何不同?

李光耀:我不觉得我们有任何区别。

查理·罗斯:是吗?那你怎么定义呢?

李光耀:我认为美国可以成为世界秩序的良性稳定器,没有美国,东亚当初就不会增长,你们带来了和平与技术、贸易和投资,东亚因此繁荣昌盛。

查理·罗斯:很明显,东亚发生了这种情况,你说的是新加坡和韩国。我们如何在中东做到这一点?当我们发生这样的冲突时,你要怎么做到这点?

李光耀:(笑)你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据新加坡时政网站慈母舰(Mothership)报道,除了上述专访,李光耀2008年2月2日接受合众国际社采访时,也曾谈及阿富汗问题,他在这次访问中的谈话比较坦率,并提出部分解决方案。

李光耀说,如果美国给困在阿富汗,不应尝试做太多事情,而是让军阀之间去解决,条件是他们不会去建立一个新的塔利班国家。

他认为,要改造一个社会,是超出了任何国家的能力,以美国当年攻打伊拉克为例,应该快进快出,进去了只要委任继任者就完事了,并警告说“如果你表现得像(倒台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我就会回来”,那就够了。

Source



美前高官傅立民:美正与中国打着注定会输的比赛

5/10/2021

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批评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自欺欺人”,指华盛顿正在打一场注定会输的对华比赛。(档案照)

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批评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自欺欺人”(self-defeating),指华盛顿正在打一场注定会输的对华比赛。

傅立民周日发表在澳洲亚太事务研究网站东亚论坛( East Asia Forum)上发发表题为《华盛顿正在打一场注定会输的对华比赛(Washington is playing a losing game with China)的文章,指美国应在全球性问题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如果继续选择与中国对抗,只会在国际社会上失道寡助。

他认为目前的美中关系,凸显了弗里曼的战略动力学第三定律(Freeman’s third law of strategic dynamics),即每一次敌对行为都会引来更加敌对的反应。

文章指华盛顿发起贸易战,只是因为对中国超越美国的潜力感到担忧,并试图通过不断升级的“极限施压”来削弱、遏制中国。



他说,在国际象棋中,美国就是一个很容易被识别的选手:除了激进的开局外,没有其他的战略。

傅立民在文中以数据证明,美国老百姓深受政府发起贸易战的伤害。他指出,美国农民失去了价值240亿美元(318亿新元)的大部分中国市场;美国公司利润降低,转而削减员工工资和工作岗位、推迟加薪,并提高美国消费品的价格;据估计,美国损失了24.5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减少了约32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国家庭平均每年要多花1277美元购买消费品;预计到2025年,美国将失去32万个工作岗位,GDP将比预期的低1.6万亿美元。

文章指出,在另一边,中国正稳步前进。2020年,中国总体贸易顺差达到5350亿美元,再创新高;与此同时,中国正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与美国以外的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发起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此外,傅立民还称,中国给美国带来的挑战主要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并不是军事上的。但现实是,“美国的飞机和战舰总在中国边界周围活动,中国的飞机和战舰并没有在美国的海岸外巡逻;中国周围到处是美军基地,而美国附近却没有中国的基地”。



傅立民强调:“如果美国继续选择对抗,只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如果美国对华政策被定义为一种道德努力,大多数其他国家将选择远离,而不是被吸引”。他指出,各国想要的是获得多边支持来应对挑战,而不是美国的单边对抗;希望在主权最大化的条件下容纳中国,而不是让中国成为敌人。

傅立民认为,除对抗无益外,中美两国合作还有许多必然性。首先,在美国国内,没有中国的参与,市场投资、供应链等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其次,在国际上,两国应合作改革全球治理,解决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恶化、流行病、核武器扩散、全球经济和金融不稳定、全球贫困等等,并为新技术制定标准。

在文章最后,傅立民强调,“为了在与中国(竞争中)保持优势,美国必须提升竞争力,建设一个治理更好、教育更好、更平等、更开放、更创新、更健康和更​​自由的社会”。他断言,显然对抗不是通往这一美好愿景的方式,合作才是。

傅立民目前是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访问学者,曾作为美国前总统尼克逊的首席中文翻译陪同访华,之后他先后在国务院主管中国事务、担任美国驻华公使和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

原文链接>>



陆克文斥莫里森草率介入台海议题幼稚

5/10/2021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前天(8日)在《悉尼先驱晨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莫里森政府最近声称若台海爆发战争,澳洲将支援美国等盟友的有关言论,“在政治上是幼稚的”。(《悉尼先驱晨报》网站截图)

在中澳关系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撰文批评,莫里森政府最近声称若台海爆发战争,澳洲将支援美国等盟友的有关言论,“在政治上是幼稚的”(politically juvenile),可能损害澳洲核心国家安全利益。

莫里森上周接受澳洲3AW电台的访问时说,澳洲政府对台政策将坚定不变,若中国大陆武力进攻台湾,澳洲将会履行支援美国及盟友的承诺。

对此,陆克文前天(8日)在《悉尼先驱晨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莫里森政府最近对澳洲军事介入未来美中对台湾战争的可能性所发表的草率评论,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可能损害澳洲核心国家安全利益。



文章说,50年来,澳洲历届政府都没有在台海冲突的课题上,公开猜测澳洲会怎么做,但在过去两周,总理莫里森、国防部长达顿,以及内政部秘书长佩祖洛,都严重违反了这一澳洲两党共识。

陆克文在文章中指出,澳洲政府此前有充分理由对潜在的台湾军事方案保持沉默(tight-lipped),因为该冲突将涉及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力量,并有可能成为自1945年以来亚洲最暴力和最具破坏性的战争。因此,澳洲现阶段不应该损害国家决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文章也说,澳洲官员一直周旋在华盛顿、北京和台北之间,竭尽全力防止此类战争发生。面对美国,澳洲官员要同美国一道,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威慑力,以此对中国大陆产生遏制效果;面对中国大陆,澳洲官员则进行游说,试图让北京相信美国会武装介入台海冲突;而面对台湾,澳洲官员要试图阻止台湾单方面宣布“台独”(或采取走向“台独”的步骤),因为这将越过北京最基本的红线。

文章接着称,莫里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像不成熟地捶胸示强(adolescent chest-thumping),不仅让美国人感到困惑,让大陆民众感到愤怒,让台湾百姓不解,也让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感到迷惑。



陆克文随后在文章中质问,为什么莫里森、达顿等要在台湾问题上,公开发出“红色警报”信号?难以想象(inconceivable)澳洲的国家安全机构会建议他们这样做,因为这不符合国家利益。“事实上,这在战略上将适得其反。”

陆克文在文中指出,目前澳洲疫苗和检疫程序一团糟、债务和赤字居高不下、执政党自由党内歧视女性问题严重,莫里森政府此时发表草率涉台言论唯一可能的动机是想转移国内视线,以获得多数支持赢得选举。对自由党来说,把工党打成“亲共”是最好的伪装。

文章称,坎培拉还有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秘密:达顿和莫里森之间存在未公开的领导权之争。达顿认为,在自由党内部,中国议题是击败莫里森的最佳工具。这是可耻的,纯粹为了政治私利,用澳洲核心国家经济和安全利益做赌注。

陆克文最后在文中说,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失败,让莫里森政府难以处理澳中关系。面对复杂的挑战,澳洲领导者需要有明智、冷静和慎重的判断,国家安全不是政治游戏。然而,莫里森和达顿过去两周的表现无疑表明,面对复杂的国家安全性势,这届澳洲政府缺乏应对挑战的勇气。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