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4秒的浪漫 清华博士拍到中国空间站「穿月」 中国新闻组 3/11/2023 日前,清华大学博士生张嘉奇等人在校园操场拍摄到了中国空间站凌月画面,指在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到空间站在月球表面快速掠过,时间仅0.54秒,因此需计算出凌月的具体位置和精准时间,张嘉奇说,「很幸运我们拍到了这一瞬间。」 央视新闻报导,张嘉奇说,其实空间站凌月、凌日的现象每天都会发生,只是在地面上可见的位置不同,清华大学学生天文协会此前曾尝试拍摄过凌日,但效果不太理想。 根据空间站轨道信息预测,3月7日凌晨,清华大学西大操场可以看到空间站凌月,于是张嘉奇把握机会,和王世豪、卢泽阳、李建松几位同学一起再次尝试拍摄,终于在凌晨1时16分6秒拍到这时长仅0.54秒的珍贵瞬间。 据报导,虽然0.54秒很短,但拍摄过程很复杂,有一人负责凌月预报,使用天文系和天文协会提供的多台专业设备,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分别拍到凌月的完整过程和空间站的细节。 这是张嘉奇第一次拍到空间站凌月,对此他十分自豪,「凌月其实只是一瞬间,肉眼都看不清,但这次真的拍到了!一想到还有中国人在空间站上,还是很骄傲的。」 平时爱好摄影的他,也喜欢利用科学和计算记录有趣的天象。张嘉奇还揭秘了一个「彩蛋」,拍摄当晚,团队合成了一张照片,上面光绘了一行公式,寓意是:随着宇宙膨胀,辐射是4次方衰减,物质是3次方衰减的,暗能量不衰减,将表示暗能量的Λ倒过来变成爱心,物质和辐射终会渐行渐远,对星空的爱始终如一。 许多网友看了纷纷赞叹,「为中国航天点赞,也为浪漫与热爱点赞!」还有人说,「好酷好浪漫。」 Source 中国专家:“室温超导”距实际应用还非常远 3/09/2023 美国学者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称创造出可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成为科技圈头条新闻,对此,中国超导领域专家认为,“室温超导”距实际应用还非常远。 据澎湃新闻3月9日报道,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这次迪亚斯所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假设它的数据是正确的,等更多科学家跟进它的研究结果后,有可能会出现这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蔡传兵介绍,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但蔡传兵也指出,1GPa仍然属于高压的范畴,暂时没有大众期待的那么实用。另外,他的报告题目采用了“近常压”这个具有歧义的说法,也是有些夸张。1GPa跟原来相比确实是更接近常压了,但距离真正的常压还有距离。 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蔡传兵说,镥元素非常少见,一般实验室里是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先前的尝试,这次具有成分创新和成功的可能性。 在3月7日的美国物理学春季年会上,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举行讲座,称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了可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不过,迪亚斯团队此前的室温超导材料论文曾被《自然》杂志撤稿,这也让迪亚斯的研究成果伴随着巨大争议。 迪亚斯这次发布的室温超导材料据称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他介绍,团队发现了一种由氢、氮、镥组成的化合物,在294K(即21°C)的温度下,材料电阻能降为0,不过这仍需要1GPa的压力才能实现材料的超导性能,这约是大气压力的1万倍,已经远低于室温超导先前所需的数百万个大气压。 超导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特性以及具备完全抗磁性的材料,但条件的要求往往十分严苛,要么需要极低温度,要么需要极高压力。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为-196°C,而如果要在室温状态下实现超导,需要的往往是足以把绝大多数物质碾碎的超高压力,因此室温超导至今仍然无法实际应用。 Source 习近平:新兴产业要防止孤军深入,被人兜了底、全军覆没 世界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