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挥霍… 英女王80亿身家缩水剩4亿 世界新闻网 9/09/2022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8日驾崩,享耆寿96岁。她出身帝王之家,继承王室大量财产,且继位后一直未缴遗产税。据悉,女王财产本来高达70亿英镑(约80亿美元);近年受到王室挥霍与不景气,2021年时女王资产净值为3.65亿英镑(约4.19亿美元)。 女王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纳税人缴纳的「君主拨款」,由英国政府支付。女王1990年的身家达70亿英镑,但每年王室支出有增无减,如哈利王子与妻子梅根过去装修奢华别墅、搭乘私人飞机游历各国,许多支出都由王室埋单。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女王身家已大为缩水。 而女王身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意义非凡。美国「时代杂志」今天公开新一期杂志封面,将选用女王「满头黑发」的照片来纪念;照片中女王戴着招牌大珍珠耳环,身穿有金扣装饰的全黑长袍,微笑看向远方。 女王骤逝对英国人民更是一大冲击。英国「足球金童」贝克汉就发文哀痛表示:「直到最后的日子,她都用尊严和优雅为国家服务。」 英超联赛阿森纳对苏黎世赛前,也放出女王照片默哀;曼联则宣布将在和皇苏的比赛前佩带黑色臂章,并默哀一分钟。 而今年80岁,始终是女王坚定支持者,并在1997年由女王亲封爵士的「披头四」主唱兼贝斯手保罗麦卡尼,也在脸书表示:「天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愿她安息,吾王永存。」 而为纪念女王,巴黎地标艾菲尔铁塔今晚暂停闪烁。法国总统府艾丽榭宫稍早也宣布,总统府明天一整天以及女王葬礼期间将降半旗致意。 Source 英女王在位70年 见证英国经济式微、复兴与茫然漂流 世界新闻网 9/09/2022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二世驾崩,享耆寿96岁。在女王1952年登基当天出生的华尔街日报(WSJ)特约伦敦分社社长菲德勒(Stephen Fidler)特别撰文悼念,并回顾这70年来英国的转变。 菲德勒表示,有幸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那年出生的可谓「镀金」世代,财政研究所(IFS)的研究显示,这个「白金禧」世代是截至英国史上最富有的。 他说,与今日相比,1952年的英国仿佛是另一个国家。二战冲击余波荡漾,食物采配给制,直到1954年才结束。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后的第一个冬季,一雾霾笼罩整个伦敦,催生了清净空气法,禁止燃煤造成空气污染。 1950年代是经济扩张时期。首批电视机进驻家庭。来自加勒比海和其他地区的移民冲淡了英国的同质性,而随着前殖民地取得独立地位,地图上以粉红色标出的大英帝国版图也缩小。 若1950年代的英国力图重建「日不落帝国」昔日光荣,那么1960年代就是开始往前看了。1961年,女王访问加纳,还在首都阿克拉与加纳总统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共舞呢。 在那个年代,象征时代改变的英国流行音乐征服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展现今日所谓的「软实力」。1965年,女王在白金汉宫授予披头四(Beatles)大英帝国勋章,让君主制代表的「过去」融入了「现在」。 1970年代,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
Category: OPINIONS
英女王在位70年 见证英国经济式微、复兴与茫然漂流 世界新闻网 9/09/2022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二世驾崩,享耆寿96岁。在女王1952年登基当天出生的华尔街日报(WSJ)特约伦敦分社社长菲德勒(Stephen Fidler)特别撰文悼念,并回顾这70年来英国的转变。 菲德勒表示,有幸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那年出生的可谓「镀金」世代,财政研究所(IFS)的研究显示,这个「白金禧」世代是截至英国史上最富有的。 他说,与今日相比,1952年的英国仿佛是另一个国家。二战冲击余波荡漾,食物采配给制,直到1954年才结束。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后的第一个冬季,一雾霾笼罩整个伦敦,催生了清净空气法,禁止燃煤造成空气污染。 1950年代是经济扩张时期。首批电视机进驻家庭。来自加勒比海和其他地区的移民冲淡了英国的同质性,而随着前殖民地取得独立地位,地图上以粉红色标出的大英帝国版图也缩小。 若1950年代的英国力图重建「日不落帝国」昔日光荣,那么1960年代就是开始往前看了。1961年,女王访问加纳,还在首都阿克拉与加纳总统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共舞呢。 在那个年代,象征时代改变的英国流行音乐征服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展现今日所谓的「软实力」。1965年,女王在白金汉宫授予披头四(Beatles)大英帝国勋章,让君主制代表的「过去」融入了「现在」。 1970年代,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全国忍受继之而来的煤矿工人罢工、断电、普遍的劳动抗争,还落得向国际货币基金(IMF)求援。流行音乐转向庞克摇滚,让当时20来岁的菲德勒觉得英国国运永远走下坡路了。 但柴契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79年掌权使情况改观。这位铁娘子在1980年代扭转国运衰颓的论述,她解除资本管制、开放经济、大举脱售国有工业、松开束缚金融业的桎梏,最后还减税。 柴契尔夫人在1990年遭同党同志逼宫。那年,两德统一,冷战几乎打赢了。 拜「和平红利」之赐,英国享有一段经济成长的繁荣期。布莱尔(Tony Blair)领导的「新」工党政府上台,但好景不常,这段相对富庶的时期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重创金融业后,画下了句点。 经济衰退和政府撙节接踵而至。一些人认定,英国的「软实力」在2012年伦敦奥运登峰造极。英国不再是超级强国,但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仍是人才济济和创新活力充沛的国家。 但接下来动荡一波波。2016年6月举行的「英国脱欧」公投,预告英国将终止加入欧盟的这场漫长实验。历经五年的辩论,英国终于在2021年初脱欧。 紧接着来袭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伊丽莎白女王挺过来了,但去年王夫菲利浦亲王逝世。女王驾崩前两天,刚任命特拉斯(Liz Truss)为她统治英国任内第15位首相。这两件事显示,女王凭着毅力,努力撑到完成使命的最后一刻。 女王辞世,留下一个内忧外患的英国。 …
指川普支持者是“神经病” 耶鲁亚裔女教授被开除 华人生活网 9/05/2022 耶鲁大学一名精神病学教授曾在推特发文,质疑前总统川普“精神不稳定”,更指责其支持者也患有“共同精神病”后被校方解雇,当事人入禀法院要求复职,但诉讼已经被康州法庭驳回。 法官表示,涉案留言是因为令校方怀疑当事人是否具有专业资格,校方有权因此终止雇佣合约。 原告人班迪(Bandy Lee)事发前,已在耶鲁义务任职17年,2年前因为推文引发风波而被辞退后,到了去年提出诉讼,质疑自己遭校方不当解僱,言论自由权利也被侵犯,毕竟自己身为精神疾病专家,有权向公众解释总统的精神状况。 班迪表示自己虽在耶鲁没有领薪水,但工作有助她享有福利和全球同行之间的知名度,因此辞职蒙受损失。对此康州地方法庭上月30 日判案时,采纳耶鲁校方的说法,驳回了原告方诉讼。 据悉班迪历年来一直批评川普,曾在耶鲁的会议上质疑,川普的心理问题影响全国,而且对民/主构成威胁,其发言后来被编入2017年出版、名为《川普的危险案例:27 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健康专家评估总统》的书中。 另外,她也于2019年去信参院司法委员会,称川普在首次弹劾调查期间显露“妄想症迹象”。 真正让班迪惹上麻烦的是在2019年,她在推文中指责川普的律师德尚维茨(Alan Dershowitz)“感染了川普的症状”,川普的追随者患上“共同精神病”,而且此病会严重蔓延。 同样毕业于耶鲁的德尚维茨翌年1月致函校方,指班迪严重违反了美国心理学会(APA)的道德规范,要求校方给予纪律处分。 根据APA规定,精神科医生除非获得许可或经过诊断,否则评论公众人物的心智有违操守。此后校方不再与班迪续约,理由是对方未经诊断,甚至未与川普接触,就擅自议论对方的精神状态,令人质疑其判断力、专业精神和教学资格。 看完了小编想说,你骂骂总统/前总统就算了,你骂律师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A prominent psychiatrist who called President Trump …
2023年考研报名或突破520万人 备考周期延长为22个月 凤凰网 9/5/2022 9月3日,新东方举办考研产品全新升级发布会,并对国内考研形势做了分析预测。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新东方2023考研年度报告预计,2023 考研报名将超过 520 万人。激烈竞争之下,考研分数线逐年上涨,学生备考难度加大。 发布会上,新东方大学事业部考研项目总监李琳对2023考季的考情做了解读。新东方通过对学生的详细调研了解到,随着备考难度的提升,学生备考时间从2022考季的12个月,增加到2023考季的22个月。一个学生在22个月的备考周期里,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课上和课下的投入占比约为4:6。 在考研人群日益多元化、备考周期延长的背景下,“与谁同行”变得更加重要。李琳表示,一起备战的研友水平、习惯、目标参差不齐,导致备考节奏混乱或滞后,也是很多考研学生的困扰。为此,新东方根据学生的备考身份、基础水平、目标分数、身处何地、备考时长、学习方式等,将学生划分为18类人群,并根据每类细分人群的需求,打造出针对性的课程产品和备考方案。 此外,新东方考研首席规划讲师王江涛详细分析了目前学硕和专硕的考研形势。他指出,从2022年考研情况来看,无论学硕还是专硕,绝大多数专业的国家线都有所上涨甚至是暴涨,只有个别专业总分线未涨。“综合来看,明年考研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无论报考什么专业,全力以赴才有胜算。” Source 学历贬值「没硕博难求职」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增加2成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央视新闻报导,中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登场,今年全中国共安排3600多个考点、17万个考场,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比起前一年又年增加80万人,年成长逾两成。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生(包含硕博士生)招生规模也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就增长了一倍。 从研究生招生的增量来看,近年来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报导指出,25日开始的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上午进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下午进行外国语考试。26日上午和下午均进行业务课考试。 初试均为笔试。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统一安排在27日进行。 武汉晚报指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成长21.22%,已连续8年增长。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至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从16.5万人增至将近110.7万人。其中,博士生人数从3.2万人增长到11.6万人。 1978年时,全中国研究生招生只有1万多人,到了202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就已达到314万人。 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约909万名,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就有457万。有网友指出,即便排除「二战」、「三战」考生( 重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将近一半报考研究所。之所以如此,全因大学本科学历已严重贬值,「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你求职都不好开口」。 不过,武汉晚报指出,2020年,大学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反观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6%。 …
戈尔巴乔夫与我 29年前 作者 朝歌 9/03/2022 终结20世纪“冷战”和东欧“苏修”阵营的一代天骄戈尔巴乔夫病逝,享年91岁。不由得想起29年前采访他,两次提问的情景。 1993年3月24日,老戈到访加拿大卡尔加里,世界各国媒体一百多位记者蜂拥前去采访报道。本人代表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驱车300公里从埃德蒙顿赶赴卡尔加里,去凑了个热闹。 原来没计划老戈抵达国宾馆时接受采访的。但在他抵达后,临时改变,接受简短采访。我利用中国人个子小灵活的优势,在洋人的长枪短炮下挤到接近老戈约一米处,在他回答完第三名记者的提问后用英语抢问道:“戈尔巴乔夫先生,你对中国目前进行的改革有什么看法?” 翻译将我的提问用俄语悄声告诉老戈,他似乎感到意外,没有做声。沉默了足有10秒钟,答道:“中国有中国的改革方式,俄国有俄国改革的方式。” 老戈等于没有回答我的提问。但是对于其他记者提问关于俄罗斯局势,俄加关系及他这次访加的目的和计划却侃侃而谈。 次日下午两点,新闻记者会。我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会场。没想到,会场已经人满为患。我在偏右老远处找了个座位坐下。记者会开始,主持人宣布只给6位记者提问的机会。他的话刚完,只见会场上大家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 一连三名记者提问过去了。我很着急,如果不出奇兵,很可能失去提问机会。 我灵机一动,就在第四名记者提问和老戈答问时,我一直没有放下举起的手。这引起了主持人的注意。多亏我有先见之明,在第一天记者登记时,我跟他攀了Guelph大学校友。他看了我一眼,会意地笑了。 戈尔巴乔夫回答完第四名记者的问题,主持人不失时机地点了我的将。我一站起来,老戈望着我便笑了(政治家的微笑)。 首先,我按规矩先自报家门然后提问,当然用英语:“我是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记者XXX,我的问题是戈尔巴乔夫先生,您作为前苏共领袖,您看在像中国和前苏联那些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何?” 说完,我把录音机的话筒举到他的面前。 老戈看来已胸有成竹,开口便说:“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进行政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必须走在经济改革的前面,否则便成为经济改革的绊脚石。但是,上层建筑的改革,也就是政治改革必须走在前面,先在执政党内进行。” 老戈滔滔不绝,我也成了现场长枪短炮的焦点。 他说,可惜历史没有给予他机会。换句话说,他承认自己动手进行党内政治改革太晚,错失良机,造成千古恨。当然,他也不失时机地赞扬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以及政治改革的迫切性。 第二天,我和老戈的问答成了加拿大不少媒体的头条。 29年一晃过去了。但愿,前苏联的教训给世人留下反思和启迪。 2014年3月2日 附录: 戈尔巴乔夫走了 唯有爱成为永恒 …
新版红绿灯被吐槽不科学,读秒被取消?真相并非如此 凤凰网 8/21/2022 最近几天新版红绿灯被吐槽一事又上了热搜,设计者昨天在直播中甚至被骂下线,可见大家对这个新国标红绿灯的不满,特别是很多人认为新国标中取消了红绿灯读秒倒计时的设计,让人更看不懂了。 那新国标的红绿灯设计真的是如大家说的那样不堪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微博用户@北京交通大作战今天上午做了科普,指出现在的很多报道中都是虚构、炒作的,这种报道从2017年传播到了现在。 首先,这个新国标红绿灯不是这两年才有的,现行的信号灯国标是GB14886-2016,已经实行6年。信号灯的排布方式从2006年国标到现在根本没有任何明显变化。 其次,针对热议较多的取消计时的设计,这也是编造出来的,该博主指出历代国标中均未提到倒计时的问题,也就谈不上取消倒计时。 倒计时依据的国标是GA/T508-2014,也就是说,是否安装倒计时是各个城市自己选的。 还有就是新国标信号灯的熄灭等问题,北京交通大作战指出这个情况极少出现,在实际使用中大多选择直接不安装对应的信号灯。 就算信号灯熄灭,你也很难看清楚灭着的灯具体是哪个方向的,直接按照圆饼信号灯的指示通行即可。 总的来说,国标红绿灯统一了红绿灯制式,改变了之前各地在城市建设中胡乱使用红绿灯的现象。 Source 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仅61平方米,媒体调查公摊面积是否取消之争 8/16/2022 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却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购房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31%公摊面积,收房时却变成了46%…… 山东省青岛市市民李黎(化名)原本应该在去年开开心心收房,却被公摊面积带来的问题困住了。维权一年多来,她始终想不通:“怎么一公摊,把我一半的房子都摊出去了呢?” 李黎的困惑在很多购房者心中都存在。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公众对于购房时需要承担公摊面积费用多有诟病,认为公摊面积的存在给购房人一种要为不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买单的不适感。同时,普通购房人很难准确计算公摊面积和套内面积大小,只能被动地从开发商等处了解信息,让不少人担心存在“消费暗区”,比如公摊面积被包含在总面积内,意味着后续的物业费、供暖费等费用同样包含了公摊部分的费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一种声音甚嚣尘上——取消公摊面积制度。那么,公摊面积制度的存在依据是什么?目前形势下是否能够取消?是否有可替代或进一步完善的方案?围绕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外墙一半计入套内 购房者被术语绕晕 2018年4月,李黎全款购入青岛市某小区一套总面积为110.25平方米的住宅。买房时,本就是建筑行业从业者的李黎对公摊面积格外关注,反复向销售人员咨询了关于公摊面积的一些问题。 据李黎回忆,当时销售人员告诉她,因为小区楼栋属于超高层建筑,达到55层,考虑到避难层、电梯高度等因素,公摊面积占比会达到31%,但实际收房时可能比这个数值小。 李黎向记者出示的购房合同内容显示:总价值120余万元的110.25平方米的套三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为75.24平方米,公用分摊建筑面积为35.01平方米,公摊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约31.8%。 然而,2021年9月,准备收房的李黎傻眼了:推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超厚的墙壁、逼仄的空间、3间小得可怜的卧室。她找验房师测量后发现,实际套内仅有61平方米左右,3间卧室没有一间超过9平方米,主卧甚至无法放下双人床。 …
俞敏洪: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宾大,教育经验就几句话 俞敏洪 8/19/2022 我本人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女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大三,儿子才只有初二,正是让我焦头烂额的年龄,所以也有很多的体会。 根据我个人经历,父母其实很难当,但是其实又很好当。 我觉得当家长要讲以下4个要点: 面对孩子成长 要保持心平气和与正能量的状态 我回忆自己,父母都是农民,但把我培养到北大。 培育孩子的成功,其实跟知识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发现不少家庭,条件特别好,父母文化水平很高,但把孩子培养的乱七八糟。 面对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永远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保持给孩子正能量的状态。 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真的做起来不那么容易。 现在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琢磨一下,自己平时讲话多少是正能量的?多少是负能量的? 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说话一直都是负能量的、抱怨的口气。 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自觉地评价社会不好的东西,习惯于把自己在社会中间的失落,所得到的不公平转化成怨气再散发出来。 负面态度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看世界也是负面的。 比如说孩子考试回来考了70分,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只考了70分? 你的孩子考到了95分,孩子回来说:“妈妈,我今天考了第二名,前面还有第一名。” 你有可能说:“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到第一名。” 你觉得这句话是鼓励吗? 其实是特别充满负能量的话,其实孩子从内心希望得到你百分之百的肯定、你的赞扬。 希望得到你说:“考第二名真不容易,你太完美了,不一定非要第一名。” 结果你却说:“下次一定要考第一名。” 这样孩子就充满压力了,你对他传递的是对他的失望。 到最后,慢慢积累起各种各样的负能量。 …
“双减”一年后,海淀爸妈们:躺不下去、卷不起来 8/19/2022 立秋刚过,天气马上凉爽了许多。一到傍晚,小区里到处都是嬉戏玩耍的孩子,家长们则仨一群、俩一伙的在旁边闲聊。2021年7月24日,“双减”落地。如今,一年已过去。身边,肉眼可见的变化正逐渐发生:孩子们的课外班少了,学校的作业减了量,户外活动明显增多……野外拓展、山林徒步、手工制作、科技夏令营……,今年暑假,许多家庭为孩子安排了更多的素质类活动。 家长们的教育焦虑,真的放下了吗? “双减”政策得到普遍赞同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双减”得到学生和校长高度赞同,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的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课题组对“双减” 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13 个区县、3564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合计有效样本总量168.9万;一对一访谈 12个省份、36个区县的105位校长、316位家长。学生作业负担方面,《报告》显示,88%以上的教师自觉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的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生的睡眠时间方面,《报告》称,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小学平均睡眠时间为9.3小时,初中为8.5小时。但,挑战依然存在。《报告》重点提到了五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涉及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教师负担加重等方面。尤其是,“家长对教育期望值较高”。《报告》显示: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希望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 25.0%、22.5%。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担心孩子成绩的比例高达93.7%。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30.2%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 佛系父母 Vs 鸡娃爸妈?“我们开学四年级,卷不动躺不下”。媛媛妈是北京某互联网大厂高管,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她跟自己的父母那一辈一样,教育方面基本是按照孩子的兴趣“放养”。“我们主要是发展她的合唱、舞蹈、钢琴,目前这三项是她自己选的”,“校内知识,我们只是把数学超前学了一年,身边孩子的英语都按照初中高中的语法上了,我姑娘不懂语法,她就看不懂句子,阅读就存在障碍”。没办法,即便将来打算走国际学校、留学这条路,小学阶段的对比和竞争仍然随时存在。媛媛妈对目前的政策还是比较认可的:“我觉得还是放长远点看,不能因为一时上学的问题,去左右孩子,限制孩子,咱就这一个孩子,还是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心智成熟”。如果说媛媛妈这样的佛系父母愿意尽量听取孩子的意愿、保护孩子的积极性,那么一个典型的海淀妈妈想法肯定会有所不同。 而对于海淀的小学生来说,暑假中标准的一天应该是这样的:早上8:00,从数学网课开始。然后是,英语、阅读、作文、写字……。网课的报名通道只有老用户知道,指定时间报名成功,链接立刻生效。今年5月疫情期间,北京中小学线下停课,尽管学校也有网课,老师也尽心尽力,但每个学科半小时的授课时间,远远达不到许多家长期望的效果。“我们身边的孩子基本都在继续补课,有的是在线上机构,也有的找家教一对一偷偷补课”。珊珊妈无奈的说道。珊珊妈当然知道“双减”允许和不允许的范围,但她认为,“培优”、“海淀六小强”才是家长们迫切关注的重点,除非上述这些不需要选拔和考试。“我认识一个孩子,小学从西城毕业,然后转学到海淀的,通过所谓当年的海淀六小强点招,他考进去的,他到了海淀之后,发现初一的时候,其实大家都已经学完了初中三年的课程,尤其是语数英物理这种科目,所以,他们家长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家教请上了门儿,才补齐了海淀的进度”。“这孩子其实已经非常聪明了,只用了三个月就追齐了”。珊珊妈认为,双减的初衷是好的,减轻学生和家长在校内外的负担和焦虑感。可在现实语境下,以分数为主导的选拔机制依然存在,家长对分数、名校甚至学区房的追求就很难得到真正缓解。就像有位网友的留言:“高考指挥棒在那,明着不会,暗的不断” 一位初中一线老师的压力和困惑“‘双减’之后,作为初中老师:依然会觉得教学压力大,依然会担心孩子们的竞争压力大,依然会担心孩子们考不上好的高中”。来自北方某地级市一所重点初中的骨干教师舒云这样描述自己现在的心境。与此同时,今年的中考成绩普遍偏高。得知分数后,有考生家长就表示:“查分的时候感动的想跟娃抱头痛哭,得知分数段后又万念俱灰”。媒体分析,“双减”之后,政策导向就是要“降低中考难度,淡化中考选拔功能”。然而,这一良好初衷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效果。朋友的孩子小峰,初中三年统考一直都在全市前100名以内,但今年中考却没能保持住这个排名,以重点高中的统招线擦边的分数惊险过关。原因就是大家分数都很高。而全市排第一的重点高中的录取线,相较去年高出了将近10分。“比750分满分就扣10多分,这样的分数线,我们该怎么办?”许多家长们私下的结论:还得继续更卷。“淡化选拔后,中考试题对那些一向比较细心、谨慎的孩子更有利,这样就逼得很多家长和学生向‘更多刷题以确保不出错’的方向上使劲,初中学生学业上的压力反而更大了”。“明的课外补习没有了,但是各种其他形式的课外补习暗流涌动,而且费用更高”。学校间的竞争也“刀光剑影”。据舒云了解,身边一些私立初中为了提升重点高中升学率,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也采取了班主任视频监督全班学生居家网课和作业的模式,从早上7:00开始早课,一直到晚上11点左右完成全天作业,所有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视频监控之下。“政策是好的,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但是不少家长却不买帐,现在感觉需要培训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家长在自学家庭教育,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靠学校和社会,这是一个教育上的巨大缺失,也是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舒云的困惑正是来源于多年一线教学的深入反思。 前述北师大《报告》中,也建议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养。《报告》显示,87.1%的家长最想“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养”,82.5%的家长家庭教育有困难。《报告》建议各级政府承担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定责任,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生涯教育、学生考后学情和课后服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认为,在教育功利化倾向影响下,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育德功能被忽视,存在目标功能错位等问题。有的家庭教育,已经异化为在家庭空间内开展的学校教育,家长异化为协助教师监督家庭作业的角色,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的各类教育活动则难以排上日程。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你随便进一个家长群,随时听到的都可能是“今年谁家孩子又考入某重点中学”、“学校开学一节课上完了教材里一章的内容”等等这样的话题,随之而来的焦虑情绪迅速蔓延。“学校可以以‘双减’为标准,把压力推给家长,家长可以推给谁?”“就说海淀的中产吧,但凡有条件的,普遍采取了私教,关起门来自己在家卷”。“而我们是四十五度角人生:躺不下去,卷不起来”。媛媛妈的话里透着无奈。 为什么教育孩子要妈妈说了算?看看这些例子你就明白了 8/17/2022 曾看到一位宝妈写的吐槽帖子: 她有一个5岁大的女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孩子的爸爸及爷爷奶奶跟她的教育观念不同,一家人总是为此发生争吵。 孩子5岁了,吃饭还要大人喂,她坚持让孩子自己吃,自己不动手就别吃。可爷爷奶奶却坚持要喂,爸爸也说:“孩子那么小,不要饿着,饿坏了怎么办?” 女儿学跳舞,经常偷懒不想练习,她告诉女儿:“坚持就是胜利,只有努力练习才能学到本领。”而爸爸却说:“不想练就不练,不要逼孩子。” 她教育孩子要少吃零食,爸爸却让孩子想吃就吃,还说:“谁家孩子不吃零食?”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发现爸爸比妈妈“好说话”,当自己的愿望在妈妈那里得不到满足时,她就会跑去向爸爸求助,或者向爷爷奶奶求助。 教育中,家长意见不统一,孩子也会左右摇摆,不利于养成好习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好的教育,一定要有一个人说了算。 …